

红色记忆与民俗传承的双轨驱动
作者: 杨石光
贵港市红色记忆与民俗传承存在内在耦合关系,二者融合于文化旅游、教育体系、宣传教育之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导向,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社区民众出发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路径,以期为地域文化建设与民族团结提供范例,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西时指出,“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强调“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上彰显新担当”。贵港市具有丰富文化底蕴,其红色记忆与民俗传承展现出独特魅力与重要价值。红色记忆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光辉历程与革命精神,民俗传承则体现了民间智慧与本土文化脉络。贵港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中努力探索实现双轨驱动的有效路径,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贵港市优秀历史文化。
双轨驱动的内在关联
红色记忆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形成的具有历史意义、代表红色文化传统的记忆和遗产。它不仅是对过去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革命先辈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弘扬。其中红色文化是红色记忆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它包含着见证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光辉历程的遗址、遗迹、遗物、纪念物等物质文化遗产和在革命过程中孕育出来的革命历史、革命精神、革命口头传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形态。
民俗传承是指民间习俗的传播和继承,即“传布并继承自古就有的风习和信仰”。它涉及民众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包括风俗习惯、生活模式、生存知识、生活智慧等。民俗是民族文化体系中最彰显的部分,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迁。在一定程度上,民俗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是一种文化基因式纵向代际的传递与横向平面上的散播和扩布共同影响的结果。
红色记忆与民俗传承在思想、价值、发展层面具有内在的耦合关系。在思想维度,红色记忆为传统民俗注入新的活力与时代精神;民俗传承中的优秀思想为红色记忆提供本土文化土壤和情感共鸣点,二者在思想层面深度融合。在价值维度,红色记忆的价值为民俗传承赋予了更高的精神境界和社会使命;民俗传承的多元价值则为红色记忆的传播与弘扬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基础和丰富的文化载体,二者共同作用,提升了贵港人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度,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发展维度,红色记忆创新发展模式为民俗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技术支持;民俗传承的发展模式也为红色记忆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二者融合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双轨驱动的积极表现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贵港市巧妙地将红色文化景点与民俗文化资源整合起来,精心打造了一批特色旅游线路和景区景点。如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地址景区—西山泉旅游度假景区—“荷美覃塘 湖美四季”田园综合体—中共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贵港园博园—山边旅游区,形成了一条集红色教育与民俗体验于一体的旅游精品线路。游客既能在红色教育基地中感受革命先辈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光辉历程,接受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又能走进民族特色村寨,亲身参与少数民族的传统民俗活动。这种文化旅游融合模式,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涵与体验形式,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让游客深刻认识到红色记忆与民俗传承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画卷,增强了游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与认同,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教育体系多元融合的人才培育。贵港市将红色教育与民俗文化教育全面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实地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组织红色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红色历史知识和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积极开展 “非遗进校园”活动,邀请民间艺人走进校园,传授剪纸、山歌演唱、民族舞蹈等民俗文化技艺,并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教材,让学生深入了解本土民俗文化的内涵与魅力。通过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融合,为贵港市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具有深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人才培养的源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持久的动力。
宣传教育协同推进的氛围营造。贵港市充分发挥媒体和社会宣传阵地的优势,形成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网络。利用市融媒体中心等媒体平台,开设了一系列诸如红色故事汇、民俗风情展等专题栏目,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广泛传播红色记忆与民俗传承相关内容。制作了大量精美的纪录片、短视频等宣传作品,在新媒体平台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传播,吸引了大量网民的参与和互动。同时,在城市公园、旅游景点、公共文化设施等公共场所,精心设置红色文化宣传栏、民俗文化展示墙等宣传设施,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向社会展示贵港的红色历史与民俗文化。这种宣传教育的协同推进,使红色记忆与民俗传承理念深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使各民族群众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熏陶,激发了各民族群众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俗文化、维护民族团结的热情与行动自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
双轨驱动的优化路径
政府部门发力。政府应强化政策引领与资源整合,制定全面、系统且具有前瞻性的政策框架,将红色记忆与民俗传承纳入贵港市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设立专门的文化传承领导小组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协调相关工作。整合文化资源,梳理串联分散的红色遗址、民俗文化村落,精心打造文化旅游路线。整合社会资源,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文化传承项目,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氛围。优化教育体系与文化传播,编写融合红色记忆与民俗传承的民族团结教育教材,逐步构建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在文化传播上,政府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拓宽文化传播渠道,积极推动红色文化与民俗文化“走出去”,促进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这些形式有助于吸引广大网民尤其是年轻群体关注、参与,强化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社会组织聚力。发挥文化研究与传承机构的专业优势,深入开展贵港市红色记忆与民俗传承的学术研究,挖掘历史资料,梳理文化脉络,为文化传承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要组织专业团队对贵港地区的革命历史事件、人物事迹进行系统整理与深入分析,出版高质量的学术著作与研究报告。深入剖析红色文化与民俗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源、内涵与发展脉络,建立民俗文化数据库,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丰富的素材。在传承方面,强化实践举措,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运用先进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与扶持。要推动公益文化组织与志愿者团体的广泛参与。公益文化组织应策划并组织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开展红色文化与民俗文化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的“三进”活动,让更多民众尤其是青少年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与民俗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扩大文化传播的范围与影响力。志愿团队要积极参与文化传承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提供志愿服务,担任红色文化场馆与民俗文化景点的讲解员、引导员,深入社区、乡村开展文化宣传与教育活动,提高基层民众对红色记忆与民俗传承的认知水平,促进民族交流互鉴,以多元活动凝聚人心,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社区民众赋能。社区应主导文化活动组织,定期举办红色记忆分享会,邀请老战士、老党员讲述本地的红色故事,让社区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感受红色文化的厚重与力量,激发传承红色记忆的责任感。家庭作为文化传承的基本单元,要充分发挥长辈对晚辈的言传身教作用;可以设立专门的文化传承角落,展示家族传承下来的与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相关的老物件;定期开展家庭内部的文化传承小课堂,从根基上延续民族文化血脉,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石。要鼓励社区民众积极参与红色记忆与民俗文化的创新实践,营造宽松包容的文化创新环境。在社区文化建设上,找准创建活动与群众利益的结合点,把创建工作与便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创建活动进机关、进乡镇(街道)、进村(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宗教活动场所等,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充分利用重要纪念日以及民族传统节日的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交流活动,发挥民众在创新与社区互动中的作用,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凝聚民族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贵港市红色记忆与民俗传承的双轨驱动模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中成效斐然。深入挖掘二者内在关联,推进多维度的表现与实践路径探索,不仅让红色精神与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弘扬,更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深度交流融合。政府的有力引领、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以及社区民众的踊跃投入,形成强大合力,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于贵港这片土地。这一模式为地域文化建设与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宝贵范例,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与启示,激励了更多地方探索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共进的创新之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更为坚实的力量,共同绘就多元一体、团结奋进的壮美画卷。
(作者单位:南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