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泾川县博物馆藏元代“泰定元年”瓦兽件
作者: 杜赟清 刘俨 郭珍
泾川县博物馆馆藏的元代“泰定元年”(1324年)瓦兽件共有37件,均为1985年在泾川县飞云乡老庄村的一处窖藏中发现,包括了鸱吻、脊筒、兽件等元代建筑正脊瓦兽件。这批瓦兽件形式多样、制作精美,尤其以鸱吻造型最具代表性,是研究元代时期建筑构件的重要实物资料。
1985年2月,甘肃省泾川县飞云乡老庄村的一处山沟发生滑坡,从断崖冲露出一批窖藏陶质构件。泾川县博物馆在接到消息后,立即前往窖藏点进行了抢救性清理。经过清理,发现这些陶质构件实际为古代木构建筑屋脊上的瓦兽件,均为红陶质,未施釉,表面可见白彩残留,总共37件,主要为鸱吻、脊筒和兽件。在其中两件瓦兽件上发现阴刻题记,一件为鸱吻,刻“皇帝万岁位泰定元年□月十三日让雨”字样;一件为脊筒构件,刻“泰定元年二月二十”字样。由此可知,该批瓦兽件应为元代泰定元年烧制而成。
类别及功用
这批元代泰定元年烧制的瓦兽件,按其功用及纹饰内容,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鸱吻,共4件。皆为红陶质,表面施有白彩。按其样式,又可分为A型和B型。
A型:2件。应为同一屋脊两侧上所用的一组鸱吻,两件尺寸相同,高103厘米,宽77厘米;造型一致,皆张口眦目,尾部翅卷分鳍。耳、鼻、牙、须、角、鳞雕刻极为精致,栩栩如生。鸱吻身侧另堆雕一立于祥云之上的仙人形象,其中一个头部残缺,只剩躯干;另一个则完整。仙人脖系巾,着短裙,孔武有力。祥云之下及鸱吻背部顶端各开有一圆洞;其中,背部顶端之圆洞应为插剑之处。这组鸱吻一件出土时尾部断裂,在尾部内侧从上至下,刻“皇帝万岁位泰定元年□月十三日让雨”题记;另外一件则相对完整,无题记(如图1中A型所示)。
B型:2件。一件保存完整,高105厘米,宽88厘米。张口作吞脊状,牛鼻,螺眉,凸目,鼓腮,双耳后抿,鬃毛上卷贴于尾部,尾翅卷曲上扬呈筒状,两面饰鱼鳞纹,背浮雕一小龙首,通体施白彩,局部有脱落(如图1中B型所示)。另一件则残缺严重,仅存部分头部及腹部残块,从残缺的腹部残块来看,应与前述完整的鸱吻为一对。这两件鸱吻都未见有题记。
第二类为兽件,共5件。皆为小残件,未见完整兽件。除一件施釉外,其他均为红陶素面。
第三类为脊筒构件,共29件。这批窖藏瓦兽件中,以脊筒构件数量最多。按其造型特点,可分为A、B、C、D四型。
A型:方形脊筒。这类脊筒共计15件,均呈长方体状。正、反两面浮雕缠枝花卉、牡丹及神人、动物等形象。顶部及底部对开2~3个圆形孔洞。其中的3件底部可见刻写的“西二”“西三”“东五”字样,应为该件脊筒在正脊上的位置标记。(如图2中1、2所示)
B型:龙形脊筒。这类脊筒共计4件,3件为长方体雕龙脊筒,1件为圆雕龙身构件,皆残缺不全。3件雕龙脊筒分别由3~5块小脊筒拼接而成,其中1件已施黄、绿釉,其余2件为红陶素面。圆雕龙身构件现存2段龙身残件,应为2条龙身,属2件龙形脊筒。(如图2中3所示)
C型:刻辞脊筒。仅1件。上宽下窄,上沿宽45厘米,下沿宽26厘米,高26厘米。正、反两面平面呈梯形,顶部正中开一圆形孔洞,底部正中为一正方形孔洞,两侧各开一竖向的长方形孔洞。在该件脊筒的正面,正中浮雕一圆月形象,圆月中阳刻一“月”字。圆月四周,饰一周卷云纹。(如图2中4所示)
D型:脊筒残片。9件,皆为脊筒小块残件,残存浮雕内容以神人、牡丹、缠枝花卉等形象为主(如图2中5所示)。在其中一块长30厘米,宽29厘米的单面脊筒残件上,阴刻有“泰定元年七月二十”字样。
鸱吻和脊筒是我国古建筑中两种重要的瓦兽件,不仅具有美观的装饰作用,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实用功能。鸱吻,又称为“螭吻”或“鸱尾”,是一种常见于传统建筑屋顶上的装饰构件。它通常被安装在建筑物的屋脊两端,形状类似于张嘴的鱼或龙,威严而富有动感。鸱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形态不断演变,逐渐成为一种象征性和装饰性的建筑元素。其造型多样,常常以龙、鱼等神兽为原型,既表现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又寄托了避凶、祈福的美好愿望。同时,鸱吻也被认为能够镇压火灾,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宫殿、庙宇、祠堂等建筑上。鸱吻的制作工艺精湛,通常采用陶、瓷、金属等材料,通过雕刻、烧制等工艺制成。在元代,红陶鸱吻尤为常见,这种无釉的红陶鸱吻不仅展示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技术,也为现代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例如,甘肃省泾川县老庄村出土的元代鸱吻,以其精美的雕刻和独特的造型,成为研究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依据。
脊筒则是与鸱吻相辅相成,用于连接和装饰屋脊的另一种建筑构件。脊筒的主要功能是在屋脊上形成连续的装饰带,增强屋顶的整体美感,同时起到保护屋顶结构的作用。脊筒通常呈方筒状,中空。依照其形状和装饰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如方形筒、龙形筒、刻辞筒等。脊筒表面常饰以花卉纹、云纹、龙纹等图案,这些装饰不仅增强了建筑的艺术性,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追求。在实际应用中,脊筒既可以用于宫殿等大型建筑,也常见于民居和民俗建筑。尤其是在元代,脊筒的使用极为广泛,并且材质和制作工艺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元代的脊筒通常采用红陶制作,表面不施釉,保持了陶土的自然质感。这种朴素而古拙的风格,体现了元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鸱吻和脊筒作为中国古建筑屋顶的重要元素,不仅在视觉上增强了建筑的庄重和华丽,还在实际功能上起到了防水、防风、加固屋顶结构的作用。这些构件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传达了中国古代建筑师对自然、社会的理解和对美的追求,鸱吻和脊筒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古人卓越的智慧和精湛的工艺技艺。
制作及工艺流程
这批元代泰定元年瓦兽件制作精美,鸱吻和脊筒的造型及雕刻工艺与元代同类建筑构件的特点一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在它们的出土地——甘肃省泾川县,至今仍然保存与传承着手工制作瓦兽件的技艺,这对研究这批瓦兽件的制作及工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笔者经过实地调查研究,总结了手工制作瓦兽件的工艺流程(如图3所示)。
第一步:揉泥。将泾川本地的红胶泥经过碎块、筛细后,和水揉泥。
第二步:制坯。根据需要,将泥制作成方形薄坯,并晾至半干状态。
第三步:粘接、塑形。先将晾好的方形薄坯粘接成为长方体的脊筒形状,然后在其面上再堆泥,制作浮雕纹饰。
第四步:成型、风干。经过粘接和塑形后,一件完成的瓦兽件就成型了。成型后的瓦兽件,还需要在阴凉处进行风干,待风干结束,就可以入窑烧制了。
第五步:烧制。将已风干的瓦兽件装窑进行烧制。施釉瓦兽件在初次素烧之后,还得出窑上釉,然后再次进行釉烧。素面瓦兽件,则可一次性烧制而成。
第六步:出窑、成品:烧制时间到后,即可出窑,这时,一件成品瓦兽件就完成了。
经过以上流程的制作和烧制,一件成品的瓦兽件就制作好了。这种手工制作技艺虽是现代做法,但还是保存了大量的传统技艺,对研究元代瓦兽件的制作和工艺流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元泰定年间,泾川县所属的泾州,为陕西行中书省的直隶州,而泾川县作为泾州的州治所在,是当时泾州的政治、文化中心。这里历代佛道建筑众多,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世祖忽必烈颁旨保护了泾川水泉禅寺,大德二年(1298年),都达鲁花赤史阔阔徒主持重修了泾川王母宫。泾川县博物馆馆藏的这批瓦兽件,可能就是为县内这些佛道建筑所做。而保留至今,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的泾川城隍庙,虽历代都做了重修,但从现存的大殿正脊瓦兽件样式来看,其明、清时期的建筑样式中也是应该存在脊筒和鸱吻构件的。再结合泾川县本地现存的手工瓦兽件制作技艺来看,可以说至早在元代,泾川本地已有了制作和烧制瓦兽件的手工作坊了。泾川县博物馆馆藏的这批泰定元年瓦兽件,从风格样式及制作工艺来看,都和国内目前已发现的元代同期建筑中的瓦兽件近似。这些瓦兽件显示出了元代工匠在建筑装饰方面的高超技艺和独特创意,体现了元代工匠对于自然界动物形态的细致观察和艺术加工。元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多民族朝代,其文化受到多个民族的影响,这些瓦兽件也因此在一些细节上展示出多元文化的融合。通过对这批瓦兽件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元代的建筑文化和工艺水平,同时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课题项目:本文为甘肃省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泾川县博物馆藏元代‘泰定元年’瓦兽件整理研究”(GSWW20227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泾川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