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山水画构成中“点”的赏析

作者: 王宇涵

当代山水画构成中“点”的赏析 0

文章主要从“点”的角度赏析当代山水画构成,阐述了“点”在绘画中的演变,并以当代山水画作品为例分析“点”在其中的具体表现,最后总结“点”的应用对于赏析当代山水画的意义,为更深入地赏析和理解当代山水画提供新视角和理论依据。

当代山水画中,“点”作为赏析的关键元素,通过不同形态展现丰富关系,影响作品的节奏、韵味和氛围。深入研究“点”有助于理解画家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创新。

传统山水画中“点”的演变

早期起源:石器时代与“点”的初现。石器时代的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开始制作石器。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对石头的击打都会留下痕迹,而这些击打在石头上的痕迹便是最原始的“点”。它是人类早期与自然互动的记录,体现了人类对物体塑造和自然记录的原始冲动,是艺术萌芽的一种生动表现形式。这些“点”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痕迹,更是人类对自然材料进行改造的印记,它们蕴含着人类对世界的最初探索和认知。每一个“点”都像是一个小小的历史符号,记录着人类文明的曙光。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点”作为中国造型的基本元素逐渐被确定下来,为后来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化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点”的转变。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文化观念取得了进步,在这个时期,以“点”构成的平面符号——文字,取得进一步发展。人类开始使用文字更加系统地表达思想情感。此时的“点”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痕迹,而是逐渐从一种具体的形式转变为一种抽象的理念。当学生欣赏古代的书法作品或古老的文字符号时,都能发现这些“点”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它们的起承转合、大小疏密都反映了书写者的心境和思想。例如在篆书或金文的书写中,“点”的运用往往具有一种古朴、庄重的韵味,它们与线条相互配合,构成了独特的视觉美感,传达出当时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神灵的敬畏。

绘画语汇:隋代至宋代“点”在山水画中的发展。从隋代到宋代,中国绘画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点”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化为绘画中的重要语汇。在山水画中,“点”与皴、擦、染等各种技法相结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山水绘画的法式也由此逐渐完善。展子虔的《游春图》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作品之一。画家运用青绿勾填和“点花”技法生动描绘山石树木,使树木枝芽充满生机。这些“点”丰富了画面表现力,并在构图中起到关键作用。画中人物的多彩服饰与青绿山水形成对比,使画面生机勃勃,营造出欢快和谐的氛围。荆浩在五代时期提出笔墨并重,其代表作《匡庐图》是山水画的经典。画中融合了点、皴、染技巧,特别是小斧劈皴法增强了山石的立体感和厚重感。树叶和苔点是画中“点”的代表,荆浩巧妙运用它们,生动展现自然生命力,与山势相得益彰,这种布局增加了画面层次和韵律,展现了生机与和谐。

格调探索:元代“点”的法式形成。到了元代,山水画开始注重格调的追求,画家们在创作中不断探索自身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在这个过程中,“点”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法式——“写”。这种“写”的方式赋予了“点”新的内涵,它不仅具有形式上的美感,更蕴含了画家的情意和势态。赵孟頫的《重江叠嶂图》展现了其艺术观点“书画写法本来同”。画家运用干笔描绘山石树木,“点”的书写性表现了画家心境。与书法不同,山水画可重复描绘,这种差异和独特性为画面增添了自然韵味。赵孟頫对“点”的运用赋予了画面独特魅力,展现了画家的洒脱。

个性化发展:明清时期“点”的审美意义。明清时期,绘画题材趋向单纯,语言个性化。特别是山水画,强调笔墨运用,“点”被赋予表达意境的新功能,超越了单纯描绘外物。画家们注重“点”的个性化使用,赋予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石涛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其作品中的“点”多样且富有创新,与“一画”理论相呼应。他的“点”自由多变,浓淡大小各异,形成独特画面氛围,每个“点”都富含哲理和情感。石涛的“点”运用多样,既表现自然力量和激情,也传达宁静意境,赋予作品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魅力,为后世画家提供灵感。

“点”在当代山水画构成中的表现形式

潘天寿曾指出:“绘画之表现技法,不外点、线、面三者。然线由点连接而成,面也由点扩展而得,所谓积点成线,积点成面是也。”该观点强调了“点”在绘画构成中的基础和重要性。在现代山水画中,“点”作为基本元素,与线、面交织,形成丰富画面。

重复是通过多次展现“点”这一基本单位来表达艺术语言的手法,在山水画中常见。它能吸引视觉,引导目光在画面中移动,体验韵律和节奏。

《佛尔蒙特3号》(如图1所示)中,姜宝林通过点线的积叠和规律性排列,创造出灵活多变的构图。这不仅展示了作品的厚实感和整体美感,还强调了“点”的连续性和秩序性,形成有机整体。欣赏时,学生目光随“点”的排列移动,重复带来的节奏和韵律感,如同音乐节拍,让学生沉浸在艺术世界中。

罗平安的《无题》(如图2所示)同样采取了重复的构成形式,但又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这幅作品中,画家通过点线结合的方式构成了房屋、道路以及树木等元素,重新构建了眼中之景。他将自然物象概括为“点”,这种概括并非简单地模仿客观事物,而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主观表达。画家以更加活泼生动的方式,让“点”成面最后又回归于“点”,使画面更加丰富又不缺乏规律感。不同的“点”之间的重复与位置的远近,以及笔墨的浓淡过渡,使画面中不同的区域出现了连续性,各个部分之间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当学生欣赏这幅作品时,可以看到画家是如何通过“点”的重复来重构自然景观,将平凡的景物转化为富有艺术感的画面。这种重复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赋予了“点”新的生命力,让画面充满了生机和趣味。

在现代山水画中,“点”的重复主要体现在笔墨上。画家运用不同笔法绘制出各种点,中锋点圆润精致,侧锋或散锋点不规则且富有表现力。点的重复交织形成独特韵律,密集的点表现庄重或神秘,稀疏的点传达轻巧或明亮。画家赋予“点”特定情感,使其成为象征符号,与观众情感共鸣。欣赏这类作品时,学生应感受“点”传达的情感,理解画家营造的氛围和作品的深层意义。

渐变:营造动感与丰富视觉效果。渐变通过逐步变化的“点”,形成自然和谐的视觉效果,类似于音乐中的渐强或渐弱。这些点通常汇集成面,高度概括物象,创造出独特的肌理效果,增强画面设计感。

贾又福的作品《洗礼》(如图3所示)展现了渐变的独特魅力。在这幅作品中,每个点都可视为是自然具象的无限缩小,由中心点开始,以“点”的形式交代图像的走势,引导观者的视觉由中心向四周延伸。画面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十分强烈,同时点在重复交叠的过程中形成的画面浓淡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也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欣赏这幅作品时,学生能感受到画面中“点”的渐变如同一种神秘的力量,将视线从中心向外牵引,逐渐展开一幅宏大而深邃的画卷。从核心到边缘,每一处细节都彰显出画家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理解。这种渐变的运用让作品具有了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感染力,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

当代山水画中,渐变体现在墨色、色彩、笔触和构图上。色彩渐变表现季节和气候,增强视觉效果和氛围。画家通过色彩渐变传达季节变化和情感。笔触的细腻到粗犷变化反映情绪和主题深度。构图渐变引导视线,增强节奏和整体感。赏析时,学生应观察渐变,理解画家如何丰富作品内涵,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

陌生化:突破传统与展现文化自信。当代山水画追求陌生感,这不仅是借鉴西方,更是深刻理解本民族绘画语言后的创新。这种创新是对传统的突破,挖掘新的艺术宝藏。在这些作品中,“点”超越了传统意义,成为承载民族文化基因和画家艺术理解的文化样式。

黄宾虹的《黄山图》展示了“点”的文化自信和陌生化手法。画面中苔点的巧妙布局和多样化形态,形成了独特的空间与势态,展现了浑厚与灵动。近距离和远距离观看,画面呈现不同的视觉效果。画家通过“点”的布局,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的固有认知,让学生体验到作品的独特魅力和民族绘画语言的现代创新。

中国画的核心在于当代性,画家通过“点”来表达视觉形象和情感,反映时代特征。在当代山水画中,“点”是形式构成的基本要素,具有精神实质。每个“点”和墨痕都需在文化传承中磨砺,展现内在美。这种美是画家思想、情感和文化底蕴的融合,是作品打动人心的关键。在赏析当代山水画时,学生应关注个性化笔墨图式,理解传统文化与创新的关系。以开放心态学习中国画,推动其发展;探究“点”的应用和意涵,感悟中国画的魅力。学生需掌握艺术鉴赏知识、审美判断力,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演变,通过对“点”的分析,提高对中国画元素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升艺术素养和创作水平。研究“点”的演变和表现形式,是理解中国画发展规律、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关键。

(作者单位:南通市旅游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