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个“爆点”在哪?

作者: 万宏蕾

下个“爆点”在哪?0
2024年9月25日,杭州,数贸会数字文娱和人工智能展区(徐昱/摄)

3月6日,阿里巴巴发布并开源全新的推理模型通义千问QwQ-32B。阿里巴巴表示,该模型性能可与具备6710亿参数(其中370亿被激活)的DeepSeek-R1媲美。

以DeepSeek为代表的开源大模型崛起,开启了中国AI从探索实验走向大规模应用转化的关键阶段。包括诞生了DeepSeek的杭州在内,中国多个城市已经成为人工智能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主体极为活跃的区域。

今年以来,杭州发布了《杭州市人工智能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目标是打造全国算力成本洼地、模型生态最优城市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上海举办“人工智能+”行动推进大会,正式发布首批“模塑申城”行业应用示范基地及“模塑申城”五大公共服务平台。深圳提出设立100亿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基金,发布《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6年)》《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同时发布人形机器人专项政策……

“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城市经济形态重构的催化剂。未来的城市竞争,必将是‘数据生态丰度+场景创新能力+政策敏捷度’的综合比拼。”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当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已形成‘核心城市引领-区域协同互补-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的整体格局。”

下一个DeepSeek式的“爆炸性”创新成果会如何出现?拥有最密集人才、教育、企业、创投资源的前沿城市,如何才能在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热潮中成为引领者?

北京已经成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在全国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已拥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约2400 家,约占全国四成,其中独角兽企业36 家,占全国一半以上。

“黄埔军校”在北京  

预期到2027年底,突破百余项关键技术,产出不少于10项国际领先的软硬件产品;力争推动万台具身智能机器人规模落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不少于两个具身智能特色产业聚集区,形成“一南一北”具身智能特色产业发展高地……

2月28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等部门发布《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画出未来三年北京市发展具身智能的“施工图”。

在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一名叫“天宝”的秀丽线虫正在电脑里扭动身体、缓慢前进。和普通的线虫一样,它可以自主地完成觅食、避障、排便等生物行为,但这是科学家在虚拟世界中模拟出的一条“数字生命”。

“秀丽线虫只有302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与肌肉的关联已有完整的研究数据,是理想的生物智能研究对象。”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生命模拟研究中心负责人马雷介绍,“团队更大的愿景是在计算机中复现智能的进化史——从线虫到果蝇,从斑马鱼到小鼠,不断逼近人类大脑的奥秘,最终探索出更低功耗、更高效的通用人工智能全新范式。”

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被称为AI界的“黄埔军校”。2019年4月,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正式启动实施“智源学者计划”,宣布将支持100位AI领域的优秀专家学者。之后,这里走出了智谱、面壁智能、月之暗面等大模型头部企业。

下个“爆点”在哪?1
2023年7月18日,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黄铁军做题为“人工智能大模型现状与展望”主旨演讲(李鑫/摄)
下个“爆点”在哪?2
2024年8月21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在此开幕,星尘智能新一代AI机器人助理Astribot S1写下“北京”二字

“目前,北京已经成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在全国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已拥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约2400家,约占全国四成,其中独角兽企业36家,占全国一半以上。2024年全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提前完成三年发展目标。”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刘卫华介绍。

“北京市政府现在真金白银地给资金,并且给得很快。”强联智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秦岚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北京营商环境这两年变化很大,我们科技类创业企业感受明显。在申请科委项目时,政府部门会将企业入库,并一直追踪企业的发展。这个数据库的信息随时更新,并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精准匹配不同的资源。从中央到各部委,有多种免申即享政策,我们只要在规划类目上申请就行,不需要再到处去跑去问。”

“对AI医疗产品企业来说,目前服务社会、走向市场化的一个难题是,我们的产品要进医院,但医院还没有对应的项目和收费标准。”秦岚说,“2023年,我们先是自己去申请,但不得其门而入。2024年2月,我们与亦庄沟通,他们帮我们请来了北京市医保局的同志,专门组织几家有类似需求的科创企业召开座谈会,讨论新医疗产品的医保收费价格和集采价格等事项,帮助科创企业理顺产品和服务进医院的申请路径。”

作为“人工智能+医疗”的典型代表,强联智创用自研的AI诊疗方案,解决了脑卒中手术中最复杂的“卡脖子”环节,实现了神经介入手术关键环节的“全自动驾驶”。这是业内第一次以AI为内核驱动医疗整体产品形态的改变,填补了国际空白。

“我们和北京的宣武、天坛,上海的华山、长海等大医院合作了一系列课题,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数据。用我们自研的算法可以通过病人的年龄、性别、症状、有无家族史等一系列信息,结合影像检查结果,判断病人的情况处在稳定期还是高危期,从而给医生做关键治疗决策的判断依据。这个结果经过检测,比医生凭经验判断更加准确。可以这样理解,AI相当于可把中国所有医生的智慧凝结在了一起。”秦岚说。

“近两年,我们公司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分散为4个地点:两个办公,两个生产。”秦岚说,后来我们接受了亦庄的建议,合并分散的场所,搬到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园。在这里,园区机器人、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都是主导产业,这里有更好的聚集效应。”

从“ 模塑申城”到“模塑全球”,这种以生态聚能、场景赋能的模式,正是上海引领人工智能浪潮的底层逻辑。

业内人士认为,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推动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布局方面优势凸显。从2023年5月发布《北京市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在全国城市中率先打响大模型“第一枪”至今,北京已形成全面覆盖大模型、AI算力、数据、应用、方案全产业链及产学研融合的大模型生态,并屡次在大模型方面创下冠以“首个”“最强”“重磅”的成就。

据胡润研究院发布《2024胡润中国人工智能企业50强》显示,北京以20家企业数量领先,占榜单数40%;上海9家,深圳8家,广州4家。

AI领域是北京当下最热的创投赛道。“虽然我们是上海的资金,但是北京拥有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和应用场景,我们总能在北京找到优质项目。”诺庾资本创始合伙人杨志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目前,我们在北京投入的项目数量占到40%左右。”

“北京作为AI创新策源地,拥有密集的科研资源和头部企业,拥有丰富的研发资源和人才优势,是新技术、新理念理想的‘播种地’。”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所所长、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春龙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从“模塑申城”到“模塑全球”

走进上海西岸艺术中心,巨幅电子屏上跳动着“模塑全球 无限可能”的标语。在2月21日至23日举办的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GDC)的现场,全球首个采用新型复合材料全身包裹的人形机器人“MATRIX-1”、傲鲨人形机器人“启元TR1”、商用人形机器人“远征A2”等齐齐亮相,34个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的征集和形成,展示出上海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的非凡实力。

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脱胎于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三年来累计吸引全球超3200万开发者线上参与,成为连接技术、资本与场景的超级枢纽。本次大会上,模速空间以“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孵化器”为新定位全新亮相,国内首个“算力生态超市”——模速空间算力生态平台也正式揭晓。

“打造‘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孵化器’,这个‘全球最大’,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大,更重要的是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上海大模型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晶晶说。

2024年底发布的《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中,上海提出建设智能算力集群、语料供给体系、虚实融合实训场和行业基座大模型四大基础底座,目标直指“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模速空间,目标就是让上海成为比肩硅谷的‘未来坐标’。”杨晶晶说,“模速空间联合周边的国际顶流机构、国家战略力量和科技产业巨头,力争代表上海参与全球人工智能合作与竞争。”

从“模塑申城”到“模塑全球”,这种以生态聚能、场景赋能的模式,正是上海引领人工智能浪潮的底层逻辑。

针对当前算力资源较为分散、交易不够高效的行业难点,模速空间、无问芯穹和上海仪电三方联手打造了高效、便捷、安全的算力生态枢纽,无缝对接算力的供需双方,并以“算力补贴+拎包入驻”的叠加优惠,为企业降低算力成本。

“通过建立平台,我们能够把上海市内以及长三角地区,还有一部分中西部的算力,统一并网和调度,让上海的AI企业更方便地找到算力。不仅如此,我们还提供模型的定制、模型训练的工具链等服务,帮助企业在各自的应用场景里提升训练效率。”上海无问芯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曾书霖说。

下个“爆点”在哪?3
2025年2月21日,上海,观众在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现场自拍

在DeepSeek效应下,开源AI市场正在形成一股洪流。从算力基建到开源生态,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上海的“开放基因”为开发者提供了发展热土。

“上海将开发者捧为主角,为这一群体倾力提供资源、政策与氛围,努力培育繁荣的开发者生态。”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张英说。

近年来,上海一直将人工智能视为重点发展的先导产业之一。“上海早在2017年就确立了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愿景,2018年举办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这些举措远远早于本轮生成式人工智能热潮。”上海阶跃星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李璟说,“阶跃星辰作为一家初创型民营企业,发展如此迅猛,离不开上海对算力、数据等基础设施资源的投入和开放。”

“上海凭借金融与国际化优势构建世界级AI产业集群,尤其在金融AI、自动驾驶领域拥有领先身位。”张春龙分析。

如今,上海拥有极具竞争力的大模型创新生态,不论是模型创新还是算力数据,上海的生态布局不仅全面,而且深入。据统计,2024年,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4500亿元,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截至2024年底,上海累计完成60款生成式AI大模型备案,位列目前国内基础大模型综合能力的第一梯队。

上一篇: 深探DeepS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