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消费者从“被动购买”转向“生态共建”
作者: 郭鹏绿色循环型农业企业如何响应“提振消费”政策、助力扩大内需?近日,甘肃静宁县古成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古成纪”)总经理王建强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应通过提升供给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创新消费模式等,与国家政策协同,为推动消费升级贡献力量。
民生周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古成纪是怎样通过自身实践助力当地中低收入群体增收的?
王建强:居民收入增加可以直接提升消费能力。帮助低收入群体和农村居民提升收入水平,能够更好激发社会创新潜能,推动新业态发展,形成“收入增长—消费升级—产业转型”的良性循环,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绿色循环型农业企业的特点是置于乡村、离农民很近,所以除了研发团队,我们的雇员都是本乡本土的乡亲们。平时,企业注重为他们提供提升职业技能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从传统的靠体力劳动吃饭变成靠一技之长赚钱,不断向新型农民转变。比如,打造“静宁果农”劳务品牌助力乡村振兴,让果农成为幸福的农民、从事果业成为体面的职业、农民工成为有职称的技工。
实践证明, 新型农民在参与农业绿色转型过程中,最直接的获得感就是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民生周刊:面对“数字、绿色、智能消费”趋势,你认为绿色循环型农业企业如何定位自身发展?如何通过新技术优化生产来满足消费者对“优质供给”的需求?
王建强:绿色循环型农业企业需以“数字赋能”和“生态优先”为核心,通过技术集成、全链条管理和品牌创新,将绿色价值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面升级,最终构建“高效、低碳、优质”的现代农业体系。
静宁苹果作为“ 甘味” 品牌标杆产品之一,立足西北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实施科技创新赋能,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已成长为驱动区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引领乡村经济振兴的富民支柱产业。
近几年, 古成纪通过新设备和技术调整生产工艺、申报新工艺专利,以及利用现代栽培技术和免套袋技术提高苹果品质。此外,还与高校合作,通过实验和对比实验优化酵素使用,以提升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通过这些科技和技术创新,古成纪将苹果干产业推向高端市场,形成了“甘果萃”品牌,满足消费者对“优质供给”的需求。
民生周刊:在“创新消费场景”方面,绿色循环型农业企业可以有哪些作为?
王建强: 打造农旅融合的“ 田园综合体”、构建虚拟与现实交互的“数字农场”、创立绿色文化生活的消费场景……近几年,国内绿色循环型农业企业在“创新消费场景”方面紧跟新时代节拍,不断在数字与绿色浪潮中抢占先机。
就我们自身而言,要努力将“循环”从生产端延伸至消费端,通过技术赋能、情感联结和文化输出,引导消费者从“被动购买者”转变为“生态共建者”。这不仅能提升产品溢价空间,更可构建可持续的消费生态。
民生周刊: 你怎样看待“优化休假制度”对农业休闲消费的拉动作用?
王建强:“优化休假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可自由支配的假期,使其能够选择非高峰时段参与农业休闲活动,是激活农业休闲消费的“催化剂”。
古成纪将通过业态创新,加强与静宁县域内同类型企业的联动与配合,打造差异化消费体验,让更多城市居民在闲暇时间深入农村,推动城乡文化、技术、资本的双向流动,不断将农业休闲消费打造成静宁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引擎。
民生周刊:在不断丰富消费供给的过程中,绿色循环型农业企业发展还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
王建强:目前绿色循环型农业企业普遍面临两方面的瓶颈,一是资金与成本压力,二是产业链整合度低。
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开发低息贷款产品,扩大农业绿色项目保险覆盖范围,降低企业融资风险。此外,在政府主导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与产业链协同政策,对跨领域协同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