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尽其用,做好以旧换新“下半篇文章”
作者: 郑智维以快递包装纸箱为例,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刘锐向记者对比了传统与循环经济理念下两种旧物处理方式的不同。
传统模式下,纸箱经废品回收站压缩打包后送到造纸厂,经浸泡、打烂,变成纸浆,再造成纸壳,过程耗水量大且污染严重。循环经济模式下,纸箱可以最大程度地重复利用,最大程度地减少能耗和污染,进而实现生产端和消费端双向减碳的效果。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刘锐的建议连续3年聚焦二手商品再生利用议题。她表示,随着以旧换新政策的实施,我国废旧商品数量激增,二手商品市场面临饱和压力。
谈及如何做好以旧换新“下半篇文章”,刘锐说:“让商品在生命周期内发挥最大价值,才能最大程度上推动绿色消费和生产生活低碳转型。”
二手商品激增倒逼回收体系升级
闲置旧手机、换季衣服、淘汰的儿童玩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消费理念的转变,“买二手、用二手”正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越来越多的闲置物品实现“旧物成资源,浪费变消费”。
我国二手商品市场规模庞大且商品种类繁多。据统计,2023年我国二手流通行业交易额达到约1.32万亿元。
为推动消费市场的升级,我国今年将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以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随着以旧换新政策的持续推进,二手商品供应量将大幅增加。从全国范围看,汽车以旧换新数量超过680万辆,家电换新6200多万台,电动自行车超过138万辆,家装消费品接近6000万件……
不仅能有力促进二手物品的循环和利用,“二手经济”还能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然而,刘锐在调研中发现,大量二手商品迅速涌入市场给回收与二次流通体系带来巨大压力。“2024年,我国报废机动车回收量攀升至846万辆,同比增长64%;废旧家电回收量超过63万吨,但规范化拆解能力的增长仅20%。”她举例。
在促进以旧换新的同时,如何让旧物循环利用,发挥其最大价值?
健全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完善二手商品交易管理制度,对于提高家电家具以旧换新便利性、畅通更新消费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完善管理制度,让旧物实现物尽其用
“二手商品的成色与真伪评估较为复杂,估价难度高,这导致在质量控制上面临严峻挑战,容易出现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情况。”刘锐说。
在调研中,刘锐发现,二手商品作为典型的非标商品,使用损耗程度各有不同,在价格上也存在较大差异;经营企业数量众多,行业准入门槛低、信用机制不完善、部分平台监管缺失,售后也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2024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加快构建覆盖全面、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为高质量发展厚植绿色低碳根基,助力全面建设美丽中国。
二手商品交易行业如何实现规模化、规范化?刘锐认为,我国在推动循环经济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让旧物物尽其用需在多个关键领域作出努力。
首先,要全力提升拆解与回收利用能力,加大对相关技术和设施的投入力度,确保回收的旧商品能得到及时且高效的处理。
其次,尽快完善二手商品交易管理制度。刘锐认为,要保障二手市场的健康发展,应建立统一的二手商品交易规则,分品类完善二手商品鉴定、评估、分级等标准体系。
“研究制定统一的二手商品市场行业标准,明确二手商品在品质、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要求,以增强消费者对二手商品的信任度和购买意愿。”刘锐补充。
碳评价赋能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将碳评价融入废旧品再利用流程,将激励生产商在设计产品时更加注重可拆解性和可回收性,从而在源头上推动绿色生产和消费。”刘锐说。
作为一种量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方法,碳评价能够精准反映产品在生产、使用、废弃等各环节对环境的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减少碳排放、实现绿色发展已成为共识。树立可持续消费观念,既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环。
为更好地引导全民树立可持续消费观念、再生利用的意识,刘锐建议,引导消费者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消费观念的同时,也要建立健全碳市场机制,让绿色消费的碳减排量变得“有价”。
二手商品交易不仅是推动绿色消费的有力抓手,也是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再生利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能够减少资源浪费,还能有效减轻环境负担。”刘锐说。
按照刘锐的设想,可将二手商品交易纳入碳普惠范畴,“通过将商业激励、政策鼓励与核证减排量交易结合起来,建立二手商品交易碳普惠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