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样式是变化的,故事是永远的

作者: 吕卉 唐姗姗

文艺样式是变化的,故事是永远的0

《方圆》记者采访我的时候,问了些很尖锐的问题:“现在还有人听广播剧吗?”“如果广播剧没有被纳入‘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是不是已经消亡了?”“您认为该如何拯救广播剧?”这些问题似乎“很碾压”,却也和我近些年的思考有一定重叠。

现在有一个概念,叫作“网络视听”。即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比如做家务、开车的时候,我们是没办法去“看”的,这时候必然要用“听”来接收信息。从广义上讲,有声书、有声剧都可以被纳入广播剧的范畴,随着喜马拉雅等音频平台的兴起,广义的广播剧目前还没有走到消亡的时间段。

“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要求报送的广播剧每集要在30分钟以内。可在碎片化信息时代,确实很少有听众专门花费整块的时间来听广播剧。所以在报奖项目以外,我们也都在做一些3至5分钟的微广播剧,来适应当代人的阅读收听习惯。从2013年开始,全国微剧大赛就已举办了。

不要说现在的年轻人不爱听传统的广播剧了,我女儿小的时候也不爱听广播剧。女儿六七岁的时候,我给她听广播剧的成品,问她感觉怎么样,结果小孩张嘴就是大实话,她觉得那种舞台腔太假了,说“妈妈,我鸡皮疙瘩起来了,人怎么是这样说话”。但我听惯了并不觉得,告诉她演员演得挺好。再要给她听,她就说“我求求你了,你别再给我听了”。之后,我就再没让她听过。但是电视就不一样,她就特别接受。“视”之于“听”就是一个趋势,传统的广播剧要像电视剧一样走市场,是不可能的。

台里领导也让我们调研,现在音频市场上什么最赚钱,大家调研一圈之后,发现是耽美剧。领导问能不能借用它的形式来包装我们广播剧的内容,大家笑了,说换了内容可就没人听啦。

我觉得,传统的广播剧,让它按照自然规律去发展就可以了。它如果要走下坡路、要式微、要灭亡,顺其自然就好。现阶段我无法预言,就把广播剧的未来交给时间吧。

不过,这个文艺样式没落了,还会有新的出来,换汤不换药,“药”就是讲故事,内核还是用不同传播手段承载的故事。电视改革、电影改革说了这么多年,不也还是在说故事吗?文艺样式是变化的,故事是永远的。这放在检察宣传上也成立。

如果我们这批广播剧人恰好集体失业了,大家估计也不会惊慌。中央台蔡淑文导演经常说:“你做了广播剧,就没有白学的东西,包括你耗费的时间。”这和后来比较流行的“一万小时”理论很相近。在经历了广播剧“一万小时”的磨砺后,不管你的剧本写得如何,你对人生的思考是不一样的。因为你是经历过长夜痛哭的人,你是承载过无数人喜怒哀乐的人,你的人生历练和经验都是不一样的。换一个文艺样式,你依旧可以闪闪发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