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中国赢未来
作者: 王红茹 张燕 宋杰3月的北京,春意盎然。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影像设备制造基地的生产线上,一台“大块头”CT机正在机械臂的精准操作下逐渐组装成型。
“GE医疗在全球销售的每3台CT中,有2台产自北京,这个北京基地的设备出口额占北京医疗机械出口额约50%,年供货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用电气(以下简称“GE”)医疗北京基地相关负责人自豪地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
北京基地是GE医疗在中国的第一个制造基地,也是目前GE医疗全球最大的影像设备制造基地之一,具备全系列、全产品线影像设备制造能力。2024年,这里获评成为中国医疗设备行业首座“灯塔工厂”。
这是外资企业投资中国的一个缩影。如果把外资企业比作一棵棵茁壮成长的树木,可以发现,在中国这片“丛林”里,外资企业有了诸多新变化:在高新技术产业、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投资显著增长;加快在中国的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不断提升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如果说外资过去如候鸟,追逐低成本与政策红利,如今却更像扎根的巨树,将枝叶伸向更为广阔的创新沃土。
在中外携手书写的开放合作故事里,我们看到“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这句话的“含金量”仍在持续上升。
外资并未大规模撤离中国
从数据看,2024年中国在利用外资方面的成效究竟如何?一方面,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9080家,同比增长9.9%;另一方面,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262.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7.1%。
两个看似自相矛盾的数据,让很多人看不懂:外资到底有没有大规模撤离中国?
实际上,这两个“一增一减”数据背后,反映了外资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动态变化,短期波动并不能够说明外资大规模撤离中国。相反,近年来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扩大开放领域和推动产业升级,中国仍然是全球投资的热土。
外资结构正在向
高附加值领域优化
任何时候,宏观经济分析都不能脱离国际经济大环境。
“外资金额数据下降,既是严峻复杂国际经济环境影响的结果,也是中国自身经济结构调整的体现。”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外商直接投资研究所所长范鹏辉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
从国际上看,中国吸引外资规模有所下降和全球投资下降是同步的,国际贸易已进入周期性下降。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发布的最新《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下降了8%。亚洲作为发展中地区里外国直接投资的最大接收方,其投资流入下降了7%。
范鹏辉表示:“在全球投资规模下降的大背景下,近几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有所下降,这是我国利用外资规模在高位之后形成的周期性收缩,是正常现象。毕竟项目投资是需要周期的,有的年份高,有的年份低,这些都属于正常的市场调整。”
从国际大环境回到中国数据本身,我们看到的依然是强韧。
据中国银行研究院统计,2021年和2022年,我国实际外资利用规模达到了历史新高。2021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到1.15万亿元,同比增长14.9%。202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继续增长,达到1.2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3%。

2023年虽然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339.1亿元,同比下降8.0%,但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3766家,同比增长39.7%。
“从2023年起,FDI(外国直接投资)规模确实连续两年下降,但拉长周期看,中国实际利用外资规模仍然处在近10年高位,稳居世界前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赵忠秀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范鹏辉坚定地认为“外资正在大规模撤离中国”说法并不能成立。
“外界更多的是对个别案例或短期波动的过度解读。事实上,中国仍然是全球最重要的外资流入国之一,外资结构正在向高附加值领域优化。”范鹏辉表示。
我国利用外资结构持续优化
是否看好中国经济,外资已经用实际行动投下了“信任票”。但确实也有一些外资企业调整了在中国市场的布局,部分企业选择缩减业务或撤离中国市场。
比如,在制造业领域,三星近年来逐步关闭了在中国的部分工厂,包括手机和电子设备生产线,将产能转移到越南、印度等成本更低的国家;在零售与消费品领域,无印良品在2023年关闭了部分中国门店,主要原因是市场竞争加剧和本土品牌的崛起,导致其在中国市场的盈利能力下降。
此外,还有苹果供应链转移、微软研究院搬迁……其中有地缘政治风险因素,也有市场竞争加剧的结果。
“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是,跨国公司的人才必须走,高科技含量的技术研发必须走,否则就是政治不正确。基于中美之间的竞争,微软研究院转移到了印度,苹果产业链也不得不离开中国,否则供应链的生意就没有了,也赚不到钱。”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燕生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说。
部分外资撤离中国,反映了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趋势。但透过现象看本质,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利用外资的结构在持续优化。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11.1%,比2022年提高1.5个百分点;制造业领域引资占比达到27.9%,提升1.6个百分点。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11.7%,比2023年提高0.6个百分点;制造业领域引资占比达到26.8%,在略微下降的基础上与上年基本持平。
“很明显,随着中国经济结构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服务业等高附加值领域转型,外商的投资方向也在随之调整,对高科技领域等新兴产业的关注度、投入度越来越高。”范鹏辉表示。
针对跨国企业转移产业链,在2月20日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朱冰对此问题进行了回应。
朱冰表示,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的消费市场,而且市场规模还在稳步扩大,消费也在持续升级,产品和服务更新迭代的速度都很快,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各类经营主体根据中国市场情况、自身经营发展战略和各国的比较优势调整投资布局,是非常普遍的,也属于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
总体看,中国市场对外资保持了比较强的吸引力。根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23年底,中国的存量外资企业数量是46.5万家,比疫情前的2019年增加了4.6万家。2024年我国又新设外资企业5.9万家,同比增长9.9%。
“可以看到,跨国公司虽然有进有出,但在华投资的外国企业总体数量还在增加。”朱冰说。
范鹏辉认为,外资企业数量增长是由于外商投资中国的结构发生变化,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占比显著提升。
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占七成左右,中小型服务业企业在新成立外资企业中占比较高。
“近年来外商投资呈现服务化和轻资产化的趋势很明显。不仅中国,从全球跨国投资来看,也都呈现服务化、轻资产化趋势。”张燕生表示。
外资数量上升,也说明外资出现“小型化”现象。张燕生分析说:“一些中小外资企业开始在中国投资了,有可能是供应链延伸的中小企业,比如像义乌小商品市场,现在越来越多的外资来自东南亚、中东、拉美、非洲的一些客户。”
中国吸引外资进入新阶段
外资还有两个“一增一减”对比数据:去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下降27.1%,而对外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0.5%。这两个数据一经对比,遂引发“中国还需要外资吗”的讨论。一些人认为“中国没那么需要外资了”,还有一些外媒借此鼓吹“中国不欢迎外资”。
但实际上,吸引和利用外资一直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外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贡献者、获益者,是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不可或缺的力量。
从贡献来看,商务部对外披露的数据显示,在华的外资企业贡献了近7%的就业、七分之一的税收、约三分之一的进出口、二分之一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既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桥梁纽带。
此外,吸引外资为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截至目前,外商在华投资已覆盖20个行业门类、115个行业大类;在制造业领域,有31个大类和548个小类都有外商投资。我国作为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外资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外资企业通过其供应链带动了资本、技术、原材料、产品、服务等跨境流动,使我国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有助于我们打造更加开放、富有韧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在赵忠秀看来,中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数据之所以引发舆论关注,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从资本层面来看,我国已经从过去的资本紧缺阶段逐步转向资本富余阶段;从外资战略的角度来看,我国已经从过去单纯注重引进外资的阶段,转向了“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新阶段。
但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不再需要外资?其实,近两年我国接连推出新政,已经用实际行动回应了这一问题。
在此前已经发布的“外资 24 条”政策基础上,今年2月17日发布的《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从有序扩大自主开放、提高投资促进水平、增强开放平台效能、加大服务保障力度等4个方面,进一步提出了20项政策举措。
《行动方案》还有时间表,明确要求各项举措、各项政策措施将于2025年底前落地见效,充分表明我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力吸引外资的信心和决心。
“外资仍然是重要的资本来源,特别是在一些新兴领域和高风险项目中。”张燕生表示,在新发展格局下,外资有助于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国仍然需要外资,但对外资的需求已经从过去的“数量驱动”转向了“质量驱动”。
当前,中国更加注重外资的质量,特别是在高技术、高附加值和绿色经济领域,高质量的外资依然会选择留在中国,并且会有更多高质量的外资进入我国。
“吸引外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安全,毕竟外资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技术上,还有管理上的优势以及文化的融合。这些都不可或缺。”赵忠秀表示。
外资布局向“新”而行
近期,外资继续在中国各地密集落子:在长三角地区,波士顿科学上海临港工厂建成开业,未来用于血管内超声诊断的耗材将在这里投产;丰田独资建厂生产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
在粤港澳大湾区,达索系统规划建设新质生产力赋能平台及外资子公司,西门子全新高端医疗设备研发制造基地奠基。
在京津冀城市群,赛诺菲在京新建胰岛素生产基地,创造该公司在华最大单笔投资纪录……
从这些动向中,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趋势——不少有远见的外企正借助中国制造的产业链优势,紧锣密鼓在华增资扩产,推动自身生产能力和研发水平提质升级,向“新”而行。
制造业限制措施“清零”
行走在上海化工区亨斯迈聚氨酯(以下简称“亨斯迈”)漕泾工厂,现代化的生产设施鳞次栉比,物流车辆有序穿梭,高度现代化的生产运营监控室里仪表数据不断跳动。这些源自漕泾基地的聚氨酯“血液”,正通过四通八达的管网,源源不断供应下游的建筑楼宇、家居生活、交通运输、纺织鞋材、食品储存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