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爱“上课”

作者: 牛朝阁

年轻人爱“上课”0
年轻人爱“上课”1
年轻人爱“上课”2
年轻人爱“上课”3
上兴趣班的年轻人  受访者 供图

毕业两年,李小五在工作之余还要去上满满当当的课;明明不考研,王平湖却不时点开考研英语网课……

工作之余,年轻人正以一种既传统又新颖的方式享受生活:上课。体验课、兴趣班、网课等,这些以往他们可能避之不及的学习场景,如今正逐渐演变成一种新的消费潮流。当“获取知识”不再是唯一目的时,年轻人开始主动自费参加各种兴趣班,乐此不疲。

“工作后上的课比大学时还多”

精力旺盛,是年轻人最显著的标签。

李小五今年26岁,硕士毕业两年,目前在北京西城一家公司上班。她告诉记者,早九晚六的工作和每天7小时的睡眠时间之外,其余时间她都在不停上课。

“不用加班的话,我是周一架子鼓、周二综合格斗(MMA)、周五花滑,周末还有需要团队配合的飞盘课。我把上课当作‘休息’。”李小五说。

在正式交出大笔学费前,李小五都会上体验课来评估授课效果。“上了体验课,才知道哪些课能上,哪些课想上。”李小五说。

作为朋友眼中的体验课“专家”,李小五还上过陶艺、苗刀、射箭、潜水、海钓等诸多体验课。但有的体验课学习难度太大、有的课时太长、有的需要在特定环境下学。综合考量后,李小五保持了现在一周4门课的强度。

“除了这些固定的兴趣班,我还会再上一些新体验课。”李小五分享说,“一个好老师尤其重要,之前我有一些很感兴趣的课,但是教练教得不行,我才没买。目前这些课我都在等待良师。”

她的理想状态就是保持学习一两门课程,其余兴趣班学三个月,学到“普通爱好者”的熟练程度就好,这样还可以有精力和金钱去体验更多的兴趣班。下一步,她准备试试烧陶和跳舞。

如果说上体验课还有一些花销,那更多人选择的网课几乎零成本。

“画画教学、魔方教学、橡皮章雕刻……这些网课我都有追。”网课爱好者王平湖告诉记者。

王平湖介绍,最“忙”的时候,他一周同时学好几门网课,这些网课上起来没有压力,闲暇的时候点开一节“下饭”,不感兴趣了就换一门网课看,“在生活中看到新鲜的东西,第一反应就是去搜搜有没有相关的网课”。

有意思的是,早就没有考研需求的他,还会时常点开考研英语网课。

“之前考研的时候,刷过很多老师的网课,发现他们并不局限于讲授专业知识,有的老师很幽默,以自身经历举的例子特别有趣,‘回家吧’等口头禅也很能调动我的情绪。我把一些老师的课当成脱口秀来看,还能顺便学点英语,一举两得。”王平湖说。

为何要斥“巨资”上课

20节MMA课3000元,60节架子鼓课19200元,10节花滑课3000元,一节飞盘课80元……李小五向记者算了笔账,对于刚工作两年的她来说,这些钱并不算一笔小钱。

为何要斥“巨资”上课?“文化课和兴趣班怎么能一样。”李小五感叹。上班后,李小五有了经济来源,能把感兴趣的事情都试一试,这也是她赚钱的意义。

李小五认为,兴趣班不需要做出成绩,这会带来更朴素的快乐。“既能用合适的方式接触新朋友,又能锻炼因上班久坐的身体,简直是快乐翻倍。”

王平湖则认为,上课是为了尝试新鲜事物,“上了这么多年学,上课已经成了我非常擅长的事。用擅长的方式去探索陌生的领域,是一件既有挑战性又让人安心的事情”。

王平湖表示,当他打开视频APP时,首页推荐的大多是各式各样的网课。如果遇到特别感兴趣的内容,而线上网课无法满足他的学习需求,他会选择参加线下课程。例如他曾对调酒特别着迷,虽然在网上观看了许多教程,但不亲自实践让他感到手痒难耐。于是,他决定去上一节调酒体验课,并随后购买了5节正式课程。如今,朋友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调酒师”。

像李小五和王平湖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记者在多个社交媒体上看到,诸如“体验课”“网课”“夜校”等话题的浏览量居高不下,各个团购平台上也有各式各样的课程体验券。9.9元的普拉提私教课、19.9元的刀工课,甚至小众的胶片冲洗、DJ打碟课程,现下都成了年轻人的“心头好”。

把上课作为爱好,“这怎么不算我们年轻人‘wlb’(work-life balanc‌‌‌‌‌‌‌‌‌‌‌‌‌‌e,网络用语,指工作和生活平衡)的一种新方式呢?”李小五说。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李小五、王平湖为化名)

编辑:孙晓萌[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珍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