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中暖意融融的春风
作者: 王元红古诗词中的气象知识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脍炙人口的咏物诗通过描绘柳树赞美动人的春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高高的柳树长出了翠绿的新叶,犹如用碧玉妆扮而成,那垂下来的千万条柳枝随风轻摆,好像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如同一把灵巧的剪刀,剪裁出万千春色。
这首诗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语言简洁。诗人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比喻、拟人手法和巧妙的设问,将柳树与春风描绘得栩栩如生,充满了诗意与韵味。尤其是后两句,别出心裁地将春风比喻成“剪刀”,将不可捉摸、视之无形的春风变得具体可感,一问一答,立意新颖,朗朗上口。
春风剪裁出细细的柳叶,带来春的讯息。什么是春风?今天的我们是如何测量春风的呢?
春和立春
介绍春风的知识之前,我们先了解什么是春。
提到春天,不少人可能首先会想到5天和10℃。根据四季的气候特点和多年对物候的观测研究,我国著名气候学家张宝堃于1934年创建了划分四季的标准—候平均气温法,即以10℃和22℃为温度阈值、把连续5天(我国古代的物候历以5天为一候)的平均气温,即候平均气温作为指标。在此基础上,我国气象部门建立了一套适合我国地理分布的气候季节划分标准。当某地候平均气温在10℃以上、22℃以下时,便是春季的开始;候平均气温大于22℃时,为夏季;候平均气温低于22℃、但高于10℃时,为秋季;候平均气温在10℃以下时,则为冬季。

在早期的甲骨文里,“春”由三个“木”、一个“日”中间夹个“屯”组成,“木”和“日”表意,“屯”表音,是形声字。其原义是指春阳普照,万木滋荣。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在小篆字形隶变以后,“春”字的写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完全看不出原来的意符和声符,只留下了“日”字。到了汉代,“春”字继续发生变化,原本的“艸”与“屯”合起来变成三个“+”,再加上一个“人”。今天我们常用的楷书“春”字就是从汉隶演变而来。
《说文解字》中将“春”解释为动词:“推也。从草从日,草春时生也。”这个解释很形象,小草感受到了太阳的召唤,应时而动,顶开头上覆盖的土壤,钻出地面。这个解释也很科学,地球上的一切能源都来自太阳辐射,在春天,小草之所以会生长,树木之所以会发芽,最终的根源都是气温升高,太阳辐射增强是气温上升最根本的动力。
春季是四季之始、万物萌发之时。从传统的节气意义看,我国的春季始于立春(2月2日至5日之间),结束于立夏(5月5日至7日之间)。实际上,多数地区在立春时的气温并未达到气象学意义上的春天的标准。统计表明,我国只有7%(约67万平方千米)左右的国土面积在立春时节算得上是步入春天,更多的区域在此时还处于冬季。所以,才有“打了春,四十八天顶牛风”的说法,甚至有些地区在立春时节比立冬时还要冷。虽然如此,但从立春开始,我国的平均气温从0℃以下缓慢回升到0℃以上。
风和八风
我国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国家,大部分地区处于东亚季风气候区。在大气环流从冬季向春夏季的转换中,太阳辐射的影响日渐显现,春风于是扑面而来。春季最大的特点是多大风。什么是风呢?

从科学角度看,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常指空气的水平运动分量,其衡量要素包括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即风向和风速。实际上,风还包括空气的垂直运动分量,即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这对飞机的飞行非常重要。
风在人们的视野里没有具体形象,无法触摸。古人理解风是由神鸟扇动翅膀产生的,故而将凤凰视作风神,又借指“风”。所以,古人巧妙地借用“凤”的形象象征“风”,这也是“风”字的甲骨文字形为何宛如一只高冠、丰羽的凤鸟的原因。此后,由于字形分化,“凤”逐渐发展成“風”,最后简化为“风”。
《说文解字》对风的解释是:“风,八风也……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从虫,凡声。”这一解释揭示了“风”与“虫”的紧密联系。在甲骨卜辞中,“风”字既可作为动词,也可作为名词,指代风神。
关于八风,《说文解字》进一步说明:“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阊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由此看来,所谓的“八风”就是“八方之风”,也即“八面来风”。
我国古代著作中关于八风的表述非常多。《吕氏春秋》中称八风分别是“炎风、滔风、熏风、巨风、凄风、飂风、厉风、寒风”。《淮南子》记载的八风分别是“炎风、条风、景风、巨风、凉风、飂风、丽风、寒风”。《史记·律书》记载的八风则分别是“东北方条风,立春至。东方明庶风,春分至。东南方清明风,立夏至。南方景风,夏至至。西南方凉风,立秋至。西方阊阖风,秋分至。西北方不周风,立冬至。北方广莫风,冬至至”。
八风这一概念具有科学性吗?从今天来看,有一定的科学性。比如,《吕氏春秋》中不仅记载了风的名称和方位,还将八风和八卦联系起来,并且说明了风发生的季节、物候等,“盖风以应四时,起于八方”。再比如,《史记·律书》将八风和节气联系起来,表明八风不只是方位,还和季节、节气有关,这实际上体现了古人对我国季风气候特征的一种认知。
那么,风是不是只有8个方向?当然不是。气象学将地面风向用16个方位表示,每相邻方位间的角差为22.5°,除了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方位之外,还有北东北、东东北、东东南、南东南、南西南、西西南、西西北、北西北方位。高空风向常用方位度数表示,即以0°表示正北,90°表示正东,180°表示正南,270°表示正西。

春风和剪刀
在八风之中,春风算哪个方位的风呢?《吕氏春秋》中有这样的记载:“东南曰熏风,巽气所生,曰清明风。仲春始发,主暖。”根据该书的说法,春风属于东南风,为熏风,在春天出现,会带给人们温暖,可以让万物生发。
最后,回到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春风为什么被诗人形容为一把“剪”出了细叶的“剪刀”呢?
从科学的角度看,柳叶的生发并不一定需要春风,只要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即使无风,柳树也能够长出细叶,但加入了春风,特别是二月春风,就让整首诗有了一丝暖意和灵动。
“二月春风”“剪裁”细叶的速度是快还是慢呢?传统意义上讲,这种过程比较缓慢,因为春天的气温是缓慢回升的;但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日益增多,骤然升温和降温的现象越来越频繁发生。例如,2009年3月18日,北京市最高气温骤然升至29.5℃,打破了当地60年历史气象纪录,北京的柳叶几乎在一夜之间被“突击”“剪裁”出来。更为“诡异”的是,2018年12月2日,有哈尔滨市民发现,在松花江哈尔滨段,江边有柳树发芽了。由于气候变化,后续可能还会反复出现这种现象。
【责任编辑】赵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