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藤:对对弯钩叶腋生
作者: 陈博君
在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薛蟠的妻子夏金桂刁蛮任性,整天惹是生非,搞得薛家上下无一日安宁。在小说第八十三回至八十四回中,她因赶走丈夫薛蟠后无人拌嘴,便跟小妾宝蟾置气吵架,撒泼打闹。薛姨妈带着宝钗前来劝解,反被儿媳一番恶言顶撞,怄得她肝气上逆,左肋作痛,回房不久便躺到床上连声喊疼。
薛宝钗知道母亲这是被气到了,只因一时半会儿叫不来大夫,便赶紧叫人买来几钱钩藤,浓浓地煎了一碗,给薛姨妈吃了。喝过钩藤汤后,在宝钗的和声劝说下,薛姨妈不知不觉睡了一觉,肝气总算渐渐平复。
这里出现一种被称为“钩藤”的植物,用这种植物煎汤饮服,竟能使肝火旺盛、心情烦躁的人渐渐变得肝气顺畅、平心静气,还挺神奇的。那么,钩藤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呢?
牵衣带草“倒挂刺”
钩藤(拉丁学名为Uncaria rhynchophylla),又名钩丁、钩耳、勾藤、钓藤、吊藤、藤钩子、钓钩藤、挂钩藤、双钩藤、鹰爪风、倒挂刺,是茜草科钩藤属的藤本植物。因性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且适应性很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故而钩藤在我国的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等南方地区以及日本的野外山林都有较广的分布,多生于海拔800米以下的山谷溪边或丘陵地带的疏生杂木林间及林缘,还有低矮的灌木丛中。
作为一种野生于山间的藤本植物,钩藤有着粗壮发达的根系和柔软细长的枝条,其根部前端有自然萌发小芽的习性,可进行分株繁殖;其嫩枝呈方柱形或略有四棱角,无毛,十分纤细;老枝质地坚韧但并不致密,黄白色的茎髓似海绵般松软,故不易折断,带腋芽的成熟枝条还可用于扦插繁殖。
钩藤的叶片为纸质,叶形呈椭圆或椭圆状长圆形,顶端短尖或骤尖,基部楔形至截形,有时稍下延;叶长5~12厘米,宽3~7厘米,两面均无毛;侧脉4~8对,脉腋窝陷有黏液毛;鲜叶绿色,干时变为褐色或红褐色,下面有时被有白粉;叶柄长5~15毫米,无毛;托叶狭三角形,深2裂达全长的三分之二,裂片线形至三角状披针形。
乍看之下,钩藤的植株外观形态与山野间许多常见的藤本植物似乎没有太大差别,混杂于林木之中也不显眼;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钩藤其实是一种辨识度非常高的攀缘植物。因为在其细枝的叶腋上,长着一对对非常特别的倒弯钩形硬刺(偶有单钩情形),其状如微型的船锚,尖端向内弯曲,故得名“钩藤”。这在众多古代文献中均有记载,如明代陈嘉谟所著的中医药书《本草蒙筌》中写道:“湖南北俱有,山上下尽生。叶细茎长,节间有刺。因类钩钓,故名钩藤。”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留下这样的记载:“其刺曲如钓钩,故名。”
钩藤有两种向上攀爬生长的能力,一种是通过细软的主茎缠绕寄主攀升,另一种就是借助弯钩状的倒挂刺攀爬。因此,钩刺是钩藤的重要攀缘器官,这种钩刺一旦碰到可攀缘的物体,就会将它们紧紧钩住。很多在野外山林行走的人,都曾领教过钩藤的这份“热情”。金末元初文学家李俊民有一首名为《九里谷》的小诗,非常生动地记录下这一场景:“九曲羊肠路,千层剑戟山。行钩藤蔓刺,坐印石花斑。树发三春暮,云归万壑闲。相陪林下屐,虽倦不知还。”在清代词人周之琦的《声声慢 偕邵季若自窑台步至江亭,菰蒲肃肃,殊有濠濮间意》中,更是用“钩藤碍屐,带草牵衣,循途恰转回塘”的妙句,将钩藤的这种习性描绘得栩栩如生。

除了极具特点的倒钩刺,钩藤的花序也很有辨识度。其头状花序虽然个头不大,直径不超过2厘米,但形状圆润饱满,色泽金黄耀眼,而且还有一根长达5厘米的细长花梗,仿佛一盏盏圆形的迷你灯笼悬挂在叶腋,分外妖娆美丽。再细看花序中的每一朵小花,都是管状漏斗形的,先端有5裂,裂片近圆形,外面无毛或略被粉状短毛,边缘有时有纤毛;细长的花柱伸出冠喉外,柱头棒形。
钩藤的果实为倒卵状椭圆形的蒴果,果序直径1~1.5厘米,果实下常常有宿存的近三角形萼裂片,呈星状辐射。种子细小,两端有翅。花期在5—6月,果期在10—11月。
软韧的枝条、茂盛的绿叶、美丽的花朵,外加奇特的钩刺,使钩藤成为一种优良的垂直绿化品种。

褒贬不一“开口茶”
在我国的很多地区,有一种民间习俗,即给新生儿喂“开口茶”。这种特殊的茶汤用不同的中药材熬煮而成,是专为新生婴儿准备的。
据说,新生婴儿身上或多或少都带着些“胎毒”,会导致皮肤过敏反应,甚至引发疥疮、痘疹、痈疖等皮肤损伤。“开口茶”便是针对这些“胎毒”而设计的。人们认为“开口茶”可以为新生婴儿清火排毒,有效清除其体内的胎毒,使他们免受各种疥疮痈疖的困扰;而且,“开口茶”所用的药材大多味苦,这也寄寓着长辈对后代在生活中可以先苦后甜的祈愿。喝“开口茶”之风在明清时期最为盛行,从宫廷到民间,以服用“开口茶”来排胎毒的习俗蔚然成风。相传,清同治帝刚出生时,尽管神态肤色都正常,太医还是依惯例给他服用了名为“福寿丹”的“开口茶”。
尽管不少地区都有喝“开口茶”的习俗,但不同地区的“开口茶”在具体成分上差别很大:有些地方用菊花、金银花、竹叶、山楂等清火药熬制“开口茶”;也有的地方用黄连、大黄、黄柏等苦味药煎成“开口茶”;还有的地方用白莲须煲鸡蛋,甚至直接拿六神丸溶解调制成“开口茶”。在南方很多地区,人们则习惯把钩藤当作泡制“开口茶”的主要原料之一,这种习俗从南北朝起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因此,钩藤茶又被称为“开口茶”。
我国古代中医普遍认为,钩藤是一种特别适合婴幼儿使用的药材,用钩藤制成的“开口茶”具有败火热、助消化、通利大小便、止啼哭和防惊风的功效。南北朝医药学家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就称钩藤“主小儿寒热,惊痫”。晋代医药学家葛洪也说:“治小儿方多用之(钩藤)。”
作为一味应用已久的中药材,钩藤在清热镇惊、平肝熄风、通络活血等方面的功效毋庸置疑;不过,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给新生儿喂服“开口茶”这一做法的科学性提出了质疑。其理由是,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建立,消化系统也十分脆弱;而清热解毒的“开口茶”基本都是用寒性的中草药泡制,对肠胃黏膜有较强的刺激,具有明显的导泻作用,如果盲目给新生儿喂服“开口茶”,很容易导致他们脾胃虚寒,进而出现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严重者还会造成胃出血,危及生命安全。钩藤茶也不例外,其性味甘苦、寒凉,且具有一定的毒性,对于器官娇嫩、发育不全的新生儿来说,很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健康损害。

营养专家认为母乳是新生婴儿最理想的食物,有利于预防婴儿过敏以及黄疸、低血糖等常见病症的发生。专家建议尽量不要过早给孩子添加配方奶,更不用说服用由纯中草药熬制的“开口茶”了。
久煎无力“后下药”
在宋代以前,钩藤一直都被视为小儿专用药。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就曾指出,钩藤“疗小儿,不入余方”。唐代医学家苏敬等编撰的《新修本草》中也称钩藤“惟疗小儿,不入余方”。
到了明代,有关钩藤药用功效的记载明显增加,说明人们对钩藤的药用价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入药部位的拓展。最初,人们只取钩藤的茎皮入药,后来,慢慢发现钩藤的钩刺药用价值其实更高,于是就将钩藤带钩的茎枝全部拿来入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记载:“古方多用皮,后世多用钩,取其利锐尔。”清代医家凌奂编撰的《本草害利》甚至认为:“今去梗,纯用钩,功加倍。”二是用药对象的扩展。从明代开始,各种医药典籍中对钩藤的记载不再局限于“惟疗小儿”,而是同时出现了针对成人的药方。

事实上,从钩藤的功效和药用价值看,确实不仅适用于小儿,也适合大人使用。因为中医认为,钩藤具有清热平肝、息风定惊的功效,主治头痛眩晕、惊痫抽搐、妊娠子痫等症。相较于小儿,成人更容易发生肝气郁结、血压升高等情况,从而出现头疼、胸闷、晕眩等症状。现代医学通过大量研究也已证明,钩藤煎剂中所含的钩藤碱、钩藤总碱、异钩藤碱等成分确实有镇静、止痫、止痛等作用,可活血通络、降低血压,从而缓解头脑胀痛、头晕目眩等症状。在小说《红楼梦》中,薛宝钗之所以在母亲受气病倒后,赶紧差人去采购钩藤熬汤给母亲喝,看中的正是钩藤的这种特殊功效。
除了缓解高血压引发的相关症状外,钩藤还经常被用来治疗腹痛、腹胀、腹泻等各种肠胃不适;或用于止咳祛痰,缓解支气管哮喘及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降低呼吸道阻力;还可用于治疗出疹性疾病,对妊娠子痫也有效果。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钩藤虽然药效显著,但它在中药配方中是一味“后下药”,因为煎煮时间过长,反而会破坏钩藤中最有药用价值的生物碱,所以应该在其他药材煎煮到差不多的时候,再放入钩藤,稍事煎煮即可成剂。为此,在配有钩藤的处方中,医生往往会注明“后下”。
随着现代中医药的振兴发展,作为中国特有中药材的钩藤,其药用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开发,目前已有许多以钩藤为主药的中药制剂,钩藤也因此成为治疗心血管等疾病的重要原料药物。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农村也因此找到了致富的路子。如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通过人工仿野生种植技术生产的“通道钩藤”,入选了湖南省首批道地中药材名录,该县还于2023年7月被中国林学会授予“中国钩藤之乡”的称号。
似是而非“勾藤茶”
钩藤不仅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而且有特殊的食用价值。因为其清热降火的特殊功效能帮助人们驱散暑气、平静心绪,所以,钩藤在成为重要中药材的同时,也成为广受青睐的消暑凉茶原料,常被人们拿来泡制钩藤茶。
有人认为钩藤茶在我国民间已有2000多年的饮用历史。不少经销商在推广一种名为“古茶勾藤”的产品时,经常会引用这样一种说法: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已经提到了“古茶勾藤”。
钩藤确实有一个别名叫“勾藤”,而且古茶勾藤也同样具有清热平肝、降压降脂等功效。那么,“古茶勾藤”是否就是钩藤茶呢?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古茶勾藤由另一种与钩藤毫不相干的植物制作而成。
古茶勾藤是葡萄科蛇葡萄属的木质藤本植物,也有很多别名,如莓茶、藤茶、显茶、茅岩霉、长寿藤、灵芝草、龙须茶、茅岩贡藤、土家甘露等。其中文学名为显齿蛇葡萄[拉丁学名为Ampelopsis grossedentata(Hand.-Mazz.)W.T.Wang]。在我国,该植物多分布在湖南、江西、福建、湖北、广东等地,生于海拔200~1500米的沟谷林中或山坡灌丛。其叶为二回羽状复叶,枝顶部生长的叶为一回羽状复叶,其叶长圆形、卵形或披针形,边缘有粗锯齿,上表面绿色,下表面淡绿色,幼叶略带紫红色;聚伞花序与叶对生,花黄绿色;浆果近球形;花期在6—9月,果期在7—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