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德良长城——罗马帝国的北境防线

作者: 陈锴

哈德良长城——罗马帝国的北境防线0

在《权力的游戏》中,高耸入云、屹立在极北之地的绝境长城将野人与异鬼阻挡于凛冬之外。这座巨大的防御工事并不是作者的天马行空,有人认为它的原型正是著名的哈德良长城。哈德良长城,又被称为“罗马长城”或“哈德良长墙”,建成于罗马帝国哈德良皇帝执政时期,全长超过166千米,是横亘英格兰北部的防御体系。哈德良长城采用夯筑和石筑方式构筑,除了墙体和壕沟,还设有塔楼、里堡、要塞、营地、驿路、粮仓和储水池等辅助设施,是迄今为止英国最主要的古罗马遗迹。

哈德良长城的由来

公元前55年和公元前54年,凯撒两度入侵不列颠,侵占了不列颠的中部和南部地区。公元44年,克劳狄乌斯将不列颠纳入罗马帝国的版图并设立行省。然而,罗马军团对不列颠北境皮克特人的作战却屡遭失败。公元80年,罗马军团开始修筑工事,以防御北境皮克特人南下。

122年,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视察不列颠之后,委派不列颠总督动员三个罗马军团(每个军团约由5000名步兵组成)及辅助部队,在不列颠北部的群山之中修筑一系列防御工事,以强化对北境的控制。当时,罗马帝国下设30个军团,而十分之一的军团就驻扎在不列颠的北境,足见其对于罗马帝国的重要价值。在法国知名作家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所著的《哈德良回忆录》中,哈德良在写给马可·奥勒留的书信中提及这段往事:“竖立一道城墙,从东西最窄之处将大岛一分为二,保护土地肥沃、受控制的南方地区,抵挡北方部族入侵攻击。在那条长达八十里格的前线上,处处有工程同时进行,我亲自视察了一大部分。这块贯穿东西两岸、谨慎划定的地带,为我提供了机会去测试一种防御系统,或许日后能应用到其他任何地方……这项纯军事用途的成就已经发挥作用,促进了和平,让不列颠南边得以繁荣发展。”在哈德良执政时期,罗马帝国在边疆地区构筑的防御体系已遍布欧、亚、非三大洲。

主要防御工事于136年竣工,史称“哈德良长城”。作为一个永久的防御体系,哈德良长城的墙体用大石块和砂浆砌成。初建时,部分墙体采用“草皮墙”(以草皮、木材和泥土建成),后重建为石墙。墙体每隔一罗马里(约为1481米)建有一座加强的城门,即里堡;在两座里堡之间,等距建造塔楼。为了加强守备,在墙体外侧挖掘了V形或U形护城壕,顶部的平均宽度为9~12米;在墙体内挖掘了壕沟,壕沟底部宽约2米、深约3米。同时,在哈德良长城上设有16座驻军的要塞(上层瞭望,下层住人),每个要塞可以驻扎上千人。在各个要塞之间还设有驿路、营地、石砌的公共浴室和平民聚落(包括酒馆、客栈、作坊和墓地)。但是,哈德良长城上没有设置烽火台,每当出现敌情,只能依靠传令兵通知周边驻军应敌。

哈德良长城的两端邻接大海,北境的皮克特人凭借冷兵器很难突破这一防御体系。此外,哈德良在罗马帝国的其他边境地区也修筑了类似哈德良长城的防御工事,例如英格兰的坎布里亚海岸罗马防线、德国的上日耳曼—雷蒂亚界墙以及德国与荷兰的下日耳曼界墙。

哈德良是何许人

哈德良长城——罗马帝国的北境防线1
哈德良塑像

公元76年,哈德良出生于罗马帝国西班牙行省的一个贵族家庭。在罗马共和国与迦太基的布匿战争期间(公元前264—前146年),哈德良家族的先祖作为罗马军团的一名退役老兵在西班牙定居。直至凯撒执政时期,哈德良家族成为罗马的新贵。在哈德良9岁时,他的父亲去世,表叔图拉真(曾任罗马帝国皇帝,98—117年在位)成为他的监护人。公元91年,图拉真任罗马执政官,哈德良则成为罗马元老院的一名议员。在图拉真的提携下,哈德良历任罗马财务官和保民官。106年,哈德良升任罗马执政官。117年,罗马帝国皇帝图拉真病重,指定哈德良为养子和继承人。同年,时任叙利亚总督的哈德良被图拉真的妻子等人和驻守叙利亚的罗马军团拥立为帝,最终得到元老院的批准。

哈德良在位时期(117—138年)创造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这一时期也被后世誉为“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哈德良在位21年,其中耗费了12年的时间在罗马帝国境内巡行,其足迹遍及高卢、日耳曼、不列颠等行省。他专注于巩固边防和平息地方暴乱,改变了罗马奉行数百年的军事扩张战略,主动与罗马在东方的劲敌帕提亚(中国史籍称之为“安息”,位于伊朗高原东北、里海东南一带,大致相当于今伊朗的呼罗珊地区)议和,并放弃了前任罗马帝国皇帝用武力攫取却无力维持统治的部分行省(即亚述、美索不达米亚和亚美尼亚)。

通过长期的努力,哈德良进一步加强了罗马帝国的中央集权。比如,他在129年命令法学家萨尔维乌斯·尤利安努斯将罗马历任裁判官的告示及其他一些重要的市政条例汇编成《永久敕令》,经元老院批准后在帝国内颁行,并要求罗马的裁判官此后只能据此行使职权。假如出现《永久敕令》无法解决的案例,应由罗马帝国的皇帝直接下达敕令。换而言之,作为罗马帝国的法律基础,《永久敕令》使裁判官丧失了自罗马共和国时期以来创制新法的权力。

纵观罗马历史,哈德良堪称最有文化素养的一位皇帝。他特别青睐希腊的文化、哲学和建筑,师从古罗马著名教育家和双语教育的首倡者,先学希腊语,再学拉丁语。在复兴希腊建筑方面,哈德良曾拨巨资修建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庙,并在雅典卫城的北侧修建了一座图书馆。此外,哈德良还效法古希腊男子,成为罗马帝国历史上首位蓄胡须的皇帝。从现存的古罗马雕像与硬币来看,自哈德良之后,蓄胡须成为罗马男子追捧的风尚。

可以说,哈德良执政时期是罗马帝国历史上最为平稳的一个时段,因此后世将他誉为罗马帝国时代的“五贤帝”之一。

哈德良长城——罗马帝国的北境防线2

终其一生,哈德良有两处令后人诟病的地方。首先,哈德良苦于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不愿接受罗马帝国的文化,下令禁止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举行割礼与阅读犹太律法,并在当地建立罗马殖民地和朱庇特神庙。随着冲突的升级,当地犹太人揭竿而起,占领了罗马殖民地。哈德良派遣罗马军团前往镇压,并于135年攻陷耶路撒冷。其次,哈德良与其宠臣安提诺乌斯的羁绊令人存疑。安提诺乌斯是一位生于比提尼亚的希腊少年,他的相貌异常俊美,深得哈德良的喜爱。130年,安提诺乌斯死于哈德良巡游埃及行省的途中。悲痛不已的哈德良在埋葬安提诺乌斯的地方兴建了一座城市,命名为安提诺波利斯(意为“安提诺乌斯之城”,今埃及南部的安提诺波利斯市),并将逝去的安提诺乌斯封为这座城市的守护神。不仅如此,他还下令在罗马帝国境内的许多城市为安提诺乌斯修建塑像或半身像。

关于哈德良长城的后话

哈德良去世不久,其继任者安敦尼(138—161年在位)使罗马帝国达到极盛,帝国的疆域达到最大规模。143年,他命令驻扎不列颠的罗马军团向北推进至苏格兰低地,并在福斯湾与克莱德湾之间修筑新的防御体系,史称“安敦尼长城”。154年,安敦尼长城建成。在安敦尼之后,其养子马可·奥勒留(161—180年在位)继任罗马帝国皇帝。奥勒留在位期间,罗马帝国再度陷入与日耳曼人和帕提亚的鏖战,损耗了大量的物力和人力。随着英格兰北境反罗马势力的壮大,驻扎于安敦尼长城的罗马军团回撤至哈德良长城沿线。

哈德良长城——罗马帝国的北境防线3
安敦尼长城遗址

奥勒留去世后,英格兰北境的反罗马势力再度联合,终于突破了哈德良长城的防御工事,重创罗马守军。北境的战事一直持续到184年,罗马帝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此后,罗马帝国皇帝下令对哈德良长城进行一系列的改建,加强了其整体的防御力。但是好景不长,从罗马帝国的塞维鲁王朝(193—235年)起,帝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奴隶起义频发,致使不列颠多次脱离罗马帝国的统治,北境的反罗马势力对哈德良长城的攻击日益频繁。

395年,情势愈发严峻。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379—395年在位)将罗马帝国正式分为东西两部分。西罗马帝国定都于意大利北部的拉文纳,东罗马帝国定都于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以西哥特人为代表的日耳曼民族乘势崛起,如西哥特人首领阿拉里克于409年围攻罗马,取得赎金后退兵。同年,元气大伤的西罗马帝国不得不撤回驻扎在不列颠的军团。至此,哈德良长城已失去作为防御体系的价值,之后长久失修,逐渐被废弃,其遗址大部分归为私人所有。其中,最为知名的是位于诺森伯兰郡大切斯特农场的哈德良长城要塞(19世纪90年代被发掘)。

哈德良长城不仅遭受到自然破坏,周边村落和城市修建教堂、房舍、农场时也多从遗址中搬运石材。在英格兰内战爆发时,哈德良长城的石材多次被用于铺路。如今,哈德良长城的墙体石材大多被拆除,墙基则掩盖在瓦砾之下,90%地面以上的遗迹已不复存在。数十年来,以英格兰遗产委员会为代表的非政府部门公共机构致力于协助相关的土地所有者管理遗址,重点保护年久失修的遗迹。

哈德良长城——罗马帝国的北境防线4

在现存的哈德良长城遗址中,保存较好的是砖石建筑,如要塞、里堡和塔楼,它们集中分布于哈德良长城遗址的中段,即英格兰西北部柴郡的切斯特要塞和坎布里亚郡的博德瓦德要塞之间。其中,最为知名的景点包括文多兰达要塞(设有博物馆展示考古发掘物品)、切斯特要塞、博德瓦德要塞、豪塞斯特兹要塞和科布里奇罗马小镇。2003年,在哈德良长城遗址沿线建设完成的“哈德良长城国家步道”对外开放。步道设置有统一的标识,配合路标指引哈德良长城遗址的位置与方向,引导国内外游客观览遗址的全貌。

(作者系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

【责任编辑】王 凯

上一篇: 地震神话知多少
下一篇: 金榜百科真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