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百科真题
2023届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测试卷(二)(选自《百科知识》2005年10B,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筷子漫谈
邸永君
①概览大千世界,综观天下苍生,其进餐工具大体可分为三类。欧美人惯用刀、叉、匙,一餐而三器并用,考究而烦琐;非洲、中东、印度尼西亚及印度次大陆居民,至今仍以手抓食,古朴而粗犷;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则使用筷子,简易而便捷。对自己祖先所发明并沿用至今的筷子,国人情有独钟。
②中华大地是筷子的故乡,先人用筷子进餐,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外观上看,筷子由两根同等粗细长短的小棒组成,十分简陋,但经国人巧手掌控,则夹、挑、拨、拌、扒、戳等无所不能。锋之所指,美味尽收;取舍自如,纵横桌上。堪称使用方便,价廉物美。
③可以想象,远古时期洪荒满目,文明未启。人们采摘渔猎,以生食过活。我们的祖先肯定也经历过用手抓、捧而食的阶段。但懂得用火后,开始享用熟食,吃热烫的食物时,再直接用手取之,则不美也。于是自然就会想到用木棍儿夹之,以为佐助。天长日久,人们便练就了用木棍儿取食的本领,这就是人们使用筷子的由来。
④制作筷子的材料,最主流者为木材和竹子。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于是先民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正因如此,细棍儿、修竹等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和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筷子的雏形已呼之欲出。从当今筷子的形体考察,仍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诚“大朴胜华”之典型也。
⑤筷子古名曰“箸”。《韩非子·喻老》中有“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之语。由此可见,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纣时期。
⑥箸之易名为筷,亦有成说。明陆容于其所撰《菽园杂记》卷一中有云:民间讳俗,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以“幡布”为“抹布”。船家希望行船时安顺平稳,到码头捷足先登,亦在情理之中。“快”又大多以竹制成,就在“快”字头上添个“竹”字头,“筷”字乃成;而近代汉语中,单音节名词有向双音节名词发展的趋势,方法便是在字后加“子”,于是“筷子”乃应运而生。
⑦筷子的种类甚多,制材五花八门。春秋时期便已有牙箸、玉箸,秦汉时期有铜箸、铁箸,盛唐时有漆箸、金箸、银箸、象牙箸等。发展至今,筷子的种类造型更是层出不穷,色彩、图案亦是五彩纷呈。可以说,筷子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还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审美享受。
⑧我国是礼仪之邦,行为举止讲求合情入理,日常生活中对筷子的使用也很有讲究。用筷子的正确方法是一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上端,另外三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且筷子的两端要对齐。用餐前,筷子要整齐码放在饭碗右侧,用餐后要整齐地竖向码放在饭碗正中,要做到彬彬有礼、雍容大方,使用筷子就应有所讲究,不能随心所欲。
1.下列关于筷子特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筷子由两根同等粗细长短的小棒组成,外观粗朴简陋,但国人对其情有独钟。
B.筷子的种类造型众多,色彩、图案亦是五彩纷呈。
C.筷子经国人巧手掌控,夹、挑、拨、拌、扒、戳等无所不能,堪称使用方便。
D.筷子的取材为木材和竹子,价廉物美。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筷子古名为“箸”,其历史可追溯到商纣时期,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
B.“筷子”一词的由来有成说。据明陆容于其所撰《菽园杂记》卷一中的记载可知,吴中民间船家讳言“住”字,故更名为“筷子”。
C.筷子因其制材、造型、色彩、图案等种类众多、五彩纷呈,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的同时,还带来审美享受。
D.筷子虽然只是吃饭的工具,但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筷子也是举止文明的表现。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标题简洁明了,点明了论述对象及论述内容。
B.文章第①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引出论述对象—筷子。
C.文章引用《韩非子·喻老》《菽园杂记》中的记载,有力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论述思路清晰,先后讲述了筷子的由来、制作材料、名称、种类、用法等。

知其然,也当尽量知其所以然。生活中的文化知识无处不在,比如这篇文章中谈及的对象—筷子。人不分男女老幼,地不分东西南北,只要是中国人,只要受汉文化影响,谁没见过、用过并且正在用着筷子呢?可又有几人能像本文作者一样,对筷子的渊源由来和文化传承娓娓道来呢?读这样的文章当然能增长生活见识,提升文化修养。
从考题来看,三道题考查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这从题干的表述中也可以看出来:第1题考查的是考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第2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3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文章的赏析能力。
【小题1】从第④段“制作筷子的材料”相关内容来看,原文有“最主流者为木材和竹子”的表述,D选项省略“最主流者”的信息,已经违背文章本意;且从第⑦段来看,筷子的种类甚多,制材五花八门,有牙箸、玉箸、铜箸、铁箸、漆箸、金箸、银箸、象牙箸等,从“制材五花八门”可知,D选项中“价廉物美”的说法也不准确。
故选D。
【小题2】A选项中“……商纣时期,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实际是由原文“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纣时期”变形而来。据原文第⑥段“民间讳俗,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一句可知,B选项的表述中只谈及“吴中”,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另外,吴中民间船家讳“住”,于是将同音的“箸”讳言为“快儿”;至于“筷子”之名,还涉及材料、语言等因素,因多以竹制,而在“快”字上加上“竹”字头;又因近代汉语单音节名词向双音节名词的发展趋势,人们便在“筷”字后加上了“子”字。简而言之,“筷子”并非直接由船家讳言的“住”而来,B选项的表述省略了中间重要的环节,这种跳脱违背了逻辑应当严密的基本线性规律。
故选B。
【小题3】A选项的表述略有不妥,因为文章题目“筷子漫谈”实际上是有对象而无内容,将“漫谈”视为内容,有些勉强。C选项主要谈引用手法的效果,即“有力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概括文章每段话的主要内容可知:第①段由进餐工具引出文章谈及对象—筷子,第②段介绍筷子的特点,第③段介绍筷子的由来,第④段介绍制作筷子的材料,第⑤段和第⑥段介绍筷子的名称演变,第⑦段介绍筷子的种类,第⑧段介绍筷子的使用方法。据此,D选项中“先后讲述了筷子的由来、制作材料、名称、种类、用法等”基本对应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B选项中,命题人明确提及“对比论证”,但关于对比论证的判断是不正确的。因为相对、相反的事物或现象才可能构成对比,而文章第①段只是列举了三种就餐工具的各自特点,它们彼此间的关系并非相对或相反。
故选B。
以上试题反复透露出一个规律,即忠于原文信息和逻辑是阅读的要义。当然,这也是命题人侧重考查的考生能力。
【责任编辑】王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