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水獭来一场礼貌养成之旅

作者: 李一慢

在一次父母讲座中,一位妈妈分享的经历令我感慨万千。她4岁半的儿子被亲戚视为“不懂规矩”,被邻居称作“没有礼貌”,这让她苦恼不已。明明已经很用心地教育儿子了,可是孩子依然我行我素。“他才这么小就没有规矩,以后该怎么办?”

这几年,孩子在公共场所失礼、不守规矩的行为屡见不鲜,大家习惯把不讲规矩的孩子称为“熊孩子”。但你有没有想过,孩子需要的也许不是教导,而是一个可以真切感受到礼貌待人所带来的氛围,也就是换位思考的能力。

这本名为《己所不欲,勿施于獭》的图画书就讲述了一个关于礼貌的故事。住在河边树洞里的兔子先生迎来了新邻居—水獭一家。因为从未与水獭相处过,兔子先生十分担忧。好心的猫头鹰告诉他一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獭”,意思是想要水獭如何对待自己,自己就要先怎样对待水獭。“我想让水獭怎么对待我呢?”兔子先生开始思考:

希望水獭友好。愉快地问好,面带微笑,眼睛看着对方,这都是在表示友好。希望水獭懂礼貌。他们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说“请”,什么时候说“谢谢”,什么时候说“对不起”。水獭应该诚实。就是说他们应该“信守诺言、不撒谎、不骗人”。希望水獭善解人意。比如“善于倾听、借东西前先问一声、不随便乱扔东西、有耐心、有博爱精神、为别人开门、守时、尊敬长者、帮助邻居”。希望水獭不要取笑任何人的任何事。取笑别人是很糟糕的事情。想到这儿,兔子若有所思,唱着歌蹦蹦跳跳地离开了,给我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具体情景中,我们可以这样做:孩子见到邻居或亲戚时,不愿意打招呼,我们不要当场指责。可以事后沟通:“刚才见到张阿姨时,你好像有点儿害羞,是不是觉得打招呼有点儿难?”接着引导孩子:“如果你主动跟别人打招呼,但对方不理你,你会不会觉得有点儿难过呢?”最后可以鼓励孩子:“下次我们可以试试微笑或者说‘你好’,张阿姨一定会很开心的!”通过引导孩子想象自己被忽视的感受,帮助他们理解礼貌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中西方文化都是共通的。中国有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苏格拉底也有一句名言:“如果别人这样对你,你会生气,那就不要这样对待别人。”没错,只要己所不欲,勿施于“獭”就行啦!

《己所不欲,勿施于獭》

[美]劳瑞·凯勒 著/绘

张浩月 译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1月

上一篇: 习语家风
下一篇: 新书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