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全家人的共同努力

作者: 果爸 苏锦瑟

分清主次,方可各司其职

一个小生命的降临,常常会唤醒全家人潜藏的十八般武艺。果果出生后,我的母亲千里迢迢从老家赶来,伺候儿媳坐月子,帮助她产后修复。我休了两周陪产假,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什么活儿都干。

果妈是独生女,而我家兄弟姐妹多,我们选择与岳父、岳母同住。孩子出生后,我和果妈达成共识:在育儿的家庭队伍中,我俩是第一方阵,担主责打头阵;老人是第二方阵,搭把手打辅助。我和果妈承担接送上下学、辅导作业等核心事务,岳母偶尔帮忙做饭,岳父陪孩子下棋、散步,教孩子一些生活常识。他们没有插手过我们对孩子的教育。

我在北京工作,平时很忙,但坚持将育儿排在优先级。每天一下班,就回家陪伴孩子,直到他晚上8点半睡觉,我才去继续忙工作或者给自己充电。我几乎婉拒了一切晚上的应酬。时间长了,朋友和客户都习惯了“我晚到”,而且也改变了一些朋友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他们也开始腾出更多时间陪孩子。我因此成了他们的榜样。

在柴米油盐的烟火日子里,我和果妈在分工上逐渐形成了一些默契:我负责理科思维培养和运动玩耍,她主攻英语启蒙和历史人文,我们一起把孩子的成长图景慢慢拼完整。

果果刚上幼儿园时,果妈被其他妈妈种草,想给他报班学习画画。我觉得没必要跟风,提议先试听两节课,看看孩子是否感兴趣。这种试错机制让我们避开了盲目报班的陷阱,变得从容。到六年级时,果果只保留了最喜欢的篮球和跆拳道。

我虽然篮球打得一般,但平时会找一些篮球视频学习,分享给果果,每天陪他一起练习,风雨无阻。我觉得,想让孩子学什么,父母首先要先去了解,认真“备课”,这样才能陪伴孩子共同成长。刚开始学跆拳道时,果果有些胆小,训练时束手束脚。为了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我经常陪他去游乐园,玩一些刺激的娱乐项目,比如海盗船。果果变得越来越勇敢,后来还在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我还常带果果去各地采风。我们不做打卡式旅游,而是像寻宝一样探索每个城市的文化密码。周末,我会组织几个家庭一起玩儿,有了小伙伴,即使玩泥巴、挖沙子孩子也会很尽兴。

果妈也充分发挥了优势。她喜欢读书,家里有很多书,每天晚上,都会给果果讲故事。孩子闻着书香入睡,自然爱上了读书。她还鼓励果果当小老师,比如读完《史记》之后,给我们讲讲里面的小故事。果果讲的时候,会在小黑板上写写画画,我们全家人都会认真听,让他很有成就感。这个好习惯一直持续到现在。后来,果妈总结我们家的家风是:闻着书香,看到从容,听到安静。

将心比心,才能有效沟通

我觉得家庭共育的关键,是维护好与老人的感情。“一个女婿半个儿”,我非常关心岳父母。每年,我都会带他们去体检。2020年,果果的姥爷因心脏不适住院,我连续半个月在医院陪护。岳父母喜欢旅游,我们每年安排两次家庭出游,让他们既能享受天伦之乐,又能开阔眼界。春暖花开,我们带着老人踏青;秋高气爽,我们陪着他们爬山。看见他们开心、享受的样子,我觉得为了老人即使多花一些精力安排行程也值得。这些点滴关怀,让老人感受到被重视,也让家庭氛围更加融洽。

家人在一起相处要将心比心,不能太计较。有时候,老人在照顾孩子时难免疏忽。我从不会埋怨他们,因为我知道孩子受伤了,他们甚至比我们更心疼。他们对果果的爱,绝不会比我少半分。记得有一次,果果在客厅跑动时撞到茶几,眼角划出一道血痕。果果的姥姥自责得直掉眼泪,我安慰她:“小孩子磕磕碰碰很正常,您给他抹点儿芦荟胶就好了。”这种相处方式让老人感受到信任和温暖,他们照顾孩子反而更用心了。

遇到育儿分歧时,我们从不当面争执。比如孩子想买零食,老人总忍不住满足他,我们就私下跟老人说:“偶尔吃点儿零食没关系,但咱们一起控制量,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果果刚学跆拳道时,有一次训练时哭了,姥姥、姥爷心疼得想叫停。我们和他们讲:“教练是专业的,孩子需要锻炼。关键是孩子很喜欢这项运动……”既维护了老人的面子,又坚持了教育原则。因为我们平时和老人的关系融洽,沟通事半功倍。老人很愉快地接受了我们的建议。

现在,果果12周岁了,不仅小学6年学习成绩全优,还获得美国数学竞赛AMC8全球1%卓越奖、全国中教杯中小学作文大赛一等奖、中国跆拳道协会黑带、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证书、“朗诵表演”十级证书、围棋三级证书等荣誉,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热爱生活的少年,而这一切都是家庭共育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