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宏:真正的幸福得“向内求”

作者: 骆宏 李红都

近年,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凸显,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发布的《2024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12~18岁青少年中,32.7%存在轻度及以上抑郁倾向;焦虑检出率达28.4%。孩子高比例的心理问题,与父母的高付出、高期待形成强烈反差。为什么会这样?父母到底应该如何做,孩子才会真的健康幸福呢?

向外求的孩子感受不到幸福

我发现,很多孩子之所以感受不到幸福,是因为习惯向外求。所谓向外求,是关注物质获取和社会认同,依赖物质条件和外界评价获得幸福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因为很多父母习惯于以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来想当然地理解孩子,他们认为只要创造了足够好的物质条件,孩子就没有理由不快乐。然而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在人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幸福的体验更多的是与个体内在体验紧密相关,与外在的物质条件关系其实并不大。

两年前,大二男生陈岩向我求助:“为何父母对我百依百顺,我还会患上抑郁症?”他的父母毕业于名牌大学,都是公司中层领导,因为他们小时候生活拮据,所以特别舍得为孩子花钱。从上幼儿园开始,陈岩用的文具、书包和餐具就都是进口的;高中还没毕业,父母已为他购置了婚房;陈岩读的大学和专业、未来工作,他们也早早规划好了。

陈岩没有辜负父母的期待,顺利考上了一所“985”大学的热门专业。没想到大一下学期,陈岩就被确诊为抑郁症。“孩子上大学后,同学都欺负、孤立他,老师对他也不好……”母亲认为这是陈岩抑郁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陈岩和同学关系差不是抑郁的原因,而是结果。因为父母早早为他安排好了一生的路,他也因此失去了自我探索、在反思中成长,以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机会。

大一上学期,陈岩因为一件小事跟室友打了架,然后哭着对父母说不想活了。父亲马上赶到学校,让老师给他换了宿舍。没过多久,陈岩又因室友打呼噜,跟对方打了起来。室友提醒他“去看看精神科”。这一看,陈岩被确诊为中度抑郁症。

咨询时,陈岩父母认为儿子患上抑郁症,都是外在的“不幸”造成的。我则帮助他们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当孩子想要什么都可以轻松得到时,久而久之,就会掉进“幸福是向外求”的坑里。

其实教育孩子,如果真能读懂“存天理,灭人欲”的古训,境界就会完全不同!

天理是客观规律,人欲则是无视规律的任意妄为。很多父母觉得物质给予是满足孩子的“天性”,其实那是“人欲”。打个比方,孩子饿了,父母给他做饭吃,这是顺应天理、符合自然规律的;但如果孩子吃饱了,还想吃更多、更好,哪怕肚子都撑了也不放下筷子,这就是“人欲”了。

因为父母无限度满足他的“人欲”,陈岩一直在向外求的环境中长大。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外求”不被满足,他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如果没有及时疏导,心理可能会失衡。

兮兮从小成绩优异,但从高三下学期开始一落千丈,情绪一点就着,动不动说“不如死了算了”。兮兮父母百思不得其解。通过了解,我得知兮兮很早就有了心仪院校,父母却觉得她选的学校和专业“没出息”。兮兮喜欢摄影,父母给她买了带长焦的照相机,但每次她刚拿起相机,母亲就让她“赶紧去学习”……

所以,兮兮的抑郁表现源自父母不理解也不接纳她内心深层次的需求。我们以为给了孩子外在的东西就够了,却不知道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一种内在的意义感、价值感和成就感。

临床上,我经常碰到这样的父母,他们因为孩子厌学、逃学,甚至抑郁自残而忧心不已。其实经过深入了解后,发现孩子没有太大问题。通常有问题的是父母,他们几乎都有“替孩子做主”的通病,而有的孩子只知道向外求物质和名利,内心空洞,没机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当然遇到一点儿事就崩溃。

向内求可克服心理问题

向内求是一种精神境界的信仰。通俗地说,是关注个人成长和心灵满足,在面对问题或需求时,依靠自我反思和内在资源,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然后独立解决问题。

孔子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他对万事万物看得开,总是随缘自在,每天开开心心。

其实,孔子所处的时代民不聊生,但他依然乐观向上,经常告诉弟子们,“仁”是快乐之源,真正的君子,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改变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孔子的这种“仁者常乐”就是向内求。向内求是一种关注内在需求、通过自我反思和提升实现成长和进步的心理和哲学观念。它与孔孟思想中的心性向善、反求诸己和内观修行等理念都是相呼应的。

从孔子思想的角度看,向内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心性向善:人性本善,父母可以通过向内求发掘和培养孩子内心的善性。这种心性向善的追求与向内求的核心思想相契合,即通过自我反思和提升来实现内心的成长和进步。

反求诸己:儒家强调“反求诸己”,即遇到问题时,我们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与向内求中的反思环节相呼应,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

内观修行:孔孟思想中强调内心的修行和涵养,通过向内求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这种内观修行的过程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内在素质和精神境界,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幸福感。

那父母如何引导孩子向内求呢?举个例子,有个学生上学迟到了几分钟,老师不仅批评他,还让他罚站了一节课。一开始,他非常生气,心里怨恨老师,但在父母“如果自己可以改变,可以做些什么”的启发式引导下,他自我反省,理解了这件事本身的原因在自己。老师是管理者,面对学生犯错,有责任通过批评教育等方式帮其纠正。

特别是后来,老师还一如既往地关心他,让这位同学更加相信老师是为了帮他才这样做的。从那之后,他慢慢地获得了内心的成长,学会一种向内求的方法。

通过向内求,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找到内心深处真正的需求,摆脱对外在物质、成就的过度依赖,最终实现内心的平和与幸福。这是一种自我觉醒和自我实现的过程,需要诚实地面对自己,勇于承担责任,并不断地反省和改进。

懂得向内求的孩子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为人们心情愉快时能全身心地投入,与人相处融洽,进而获得意义感和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会感染我们的情绪,久而久之形成良性循环,就会越来越幸福。

选择主动权交给孩子

人心是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但是它需要激发和调动,只有从内在体验感受出发,才能真正做到向内求。

内在资源包括自我意识(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我觉察、自主决策的能力、自我价值感、内在动力、内在安全感,等等。

在我的引导下,兮兮父母通过反思和自省,觉得跟孩子的健康相比,父母的面子没那么重要,开始带着一份松弛感与女儿相处。因为生病,兮兮休学了一年。在去年高考中,她发挥超常,本可以报考一本院校,但选择了二本院校,因为那里有她喜欢的专业。这一次,父母完全尊重她的选择。当受到尊重时,孩子就会有了解自我需求的欲望以及学习的内在动力,这也是她的抑郁症很快治愈的重要原因。

“也许将来工作收入不高,但做她自己喜欢的事,肯定会很开心。”兮兮妈妈说,她自己现在也知道如何向内求了。

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少用“这个应该如何,那个应该怎样”之类的命令口气说话,最好通过启发式探询来促进孩子向内观。内观是一种深入内心的自我探索和反思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回忆和思考,更是一种深层次的内心对话。

比如孩子放学回来后,情绪有些低落。父母问:“发生什么事了?跟我们说说为什么不开心?你觉得应该怎样才能重新变得开心?”鼓励孩子大胆说出来。这样的开放式发问和合作式对话,会引导孩子把注意力从外在事物迅速转移到内省、思考这样的向内求频道上。父母不用说太多,只需要静静聆听,孩子就会在倾诉中慢慢厘清思路,安抚好自己的情绪。这种高质量的陪伴,还会让孩子确信无论发生什么事,父母都愿意陪着他,进而获得内在的安全感。

有些孩子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适合什么,父母可以通过发问的方式,帮他反思所追求的东西,明确自己真正的内在需求。比如,“你喜欢什么”“你需要什么”“你向往哪种生活”等,重在通过探讨来扩大孩子看待事物和理解自己的视角。孩子学会这种方法后,还可以通过自我提问来培养自己的内在资源。

相反,如果父母越俎代庖,总是帮孩子做决定或者一味地满足其物质需求,最终孩子会像陈岩那样,即便考上“985”大学,也无法适应学校生活,更别说复杂的人际关系了。

当然,要引导孩子向内求,父母需要以身作则,与时俱进,持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养和文化素养。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父母普遍都很焦虑,这也导致我们在育儿过程中,流露出攀比成绩这类向外求的潜意识,不知不觉把焦虑等负面情绪传染给孩子。父母是孩子向外求错误思想的原件,想让孩子向内求,首先得审视自己是否做到了向内求。因为只有“原件”正确了,孩子这个“复印件”才会三观端正、心理健康。

孟子说:“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也说明真正的幸福感,源自内心的真实体验与自我实现,而非外在的物质享受与五官刺激。他提出的“四心论”,蕴藏着幸福向内求的大智慧。“四心”指的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恻隐之心即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恶之心即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辞让之心即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即明辨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

“四心”是我们每个人的天然道德情感反应,所以,父母应注重在生活中激发孩子的“四心”,同时身体力行地让孩子懂得孔子的“仁”学是幸福之源。

当慢慢掌握向内求的秘籍时,孩子能从容应对成长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感受到内在的充实与满足,也就是幸福。

(声明:本文中的所有事例,均不涉及具体来访者,符合心理咨询师伦理规范)

采访对象

骆宏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心理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中华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专委会常务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人文精神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证督导师。从事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及社会心理干预近30年,尤其擅长后现代心理学中焦点解决短程疗法的多元应用。主持及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项目4项。

主要观点

为什么在衣食不缺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这说明让人感到幸福的并非外在的物质或成就,而是内在的充实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