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智能化赋能养猪业成为现代产业
在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围绕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五个方面建议。其中,首要建议为持续推进养猪业智能化发展,旨在赋能生猪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在牧原股份业务体系中,智能化先进技术于诸多环节具备广阔应用空间。
根据牧原股份2024年业绩预告,公司实现业绩扭亏为盈。秦英林表示,业绩改善源于牧原持续创新的发力。作为典型的周期行业,牧原股份关注周期波动,但并不追逐或赌周期,而是将核心精力聚焦于生猪养殖质量提升、成本降低及品质优化。
牧原股份注重与投资者共享发展成果,自上市以来,通过分红及回购向投资者回馈超220亿元。同时,公司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服务社会是企业的立身之本。
积极建言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智能化赋能养猪从传统向现代产业升级
秦英林围绕“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五方面建议分别是:一是持续推进养猪业智能化发展;二是坚持绿色低碳发展;三是构建科学的种猪育种体系;四是持续推进猪病净化;五是持续推行全价日粮,以实现营养平衡、节粮增效、减少排放。
谈及提出这些建议的初衷,秦英林表示,这是基于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考量。“从未来趋势看,养猪业必然朝着更高效、更优质、更绿色、更智能的方向发展。我们结合产业实践,从未来趋势、目标出发提出这些建议。与国外相比,中国养猪水平仍有提升空间,而智能化为我们提供了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契机。”秦英林表示。
秦英林特别强调了育种的重要性,他说:“国外育种技术虽先进,但猪群多处于亚健康状态,基因表达仅60%-80%,限制了基因潜能,给育种工作带来诸多困扰。牧原股份构建的超健康种猪选育平台,能使基因表达提升至90%以上,充分释放猪的生产潜能,助力中国种猪育种从‘跟跑’迈向‘领跑’,实现自主掌控、自主育种。”
秦英林指出,推进养猪业高质量发展需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产业升级,运用智能化提升生产效率,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同时践行绿色低碳理念;二是产品优化,提升猪肉品质,使其既美味营养又实惠;三是改善从业者环境,将农业打造成体面的现代职业。
在秦英林的两会建议中,养猪业智能化发展的建议位居首位。目前,牧原股份在养殖业务的诸多场景中,已广泛应用智能化技术与工具。
秦英林介绍,牧原股份在水、料、气、温湿度等方面已实现智能管理,猪粪处理与臭气治理也融入智能技术,成效显著。在猪的生长环境营造上,牧原突破地域气候限制,通过智能化手段,使猪舍环境全年保持四季如春,让猪群生长更健康,提高了生产效率。部分优秀生产水平已超越国际先进水平,部分生产指标已超越国际先进水平,推动中国养猪业向强国迈进。
疾病诊断方面,智能化同样发挥重要作用。培养一名优秀兽医往往需要多年时间,而智能巡检机器人等设备不仅具备专业兽医的诊断能力,还能24小时不间断工作,及时预警并辅助干预,有效减轻人工劳动强度,提升疾病防控水平。
此外,还有一些复杂劳动,是智能应用的巨大挑战。牧原股份正与科技企业合作,研发适用于复杂劳动场景的设备,如针对小猪打针、喂奶等精细操作的人形机器人或智能装备,逐步将从业者从繁重的现场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转变为后台监管与操作员。
创新持续发力业绩扭亏为盈不被周期干扰专注养猪确定性
根据牧原股份发布的2024年业绩预告,相较于2023年,公司经营业绩成功扭亏为盈。自2024年第二季度起,牧原股份业绩持续改善。秦英林表示,业绩提升得益于牧原股份的持续创新。2024年,牧原股份围绕机制、技术创新,实现养猪生产成绩稳步优化,12月养猪成本降至约13元/kg,较年初的15.8元/kg降低2.8元/kg。
秦英林指出,这主要源于三个方面:机制创新、非洲猪瘟管理以及技术持续创新。
在机制创新上,2024年牧原股份创新奖励方案,更新薪酬体系,并将理念与方法传递至一线员工。机制落地后,员工养猪效率提升、成本降低,薪酬实现翻倍,达成双赢。同时,公司强化人员选拔、培养与迭代,提升管理干部素质与能力,深入一线指导养殖工作。
疾病防控是养猪业的关键风险。公司总结疫病防控经验,创新非瘟防控管理机制,优化防控标准化流程,加强一线员工培训,实施全面、常态化防控管理。此外,组建近千人的“特战队”,迅速支援高风险场区,保障养猪生产稳定。
在技术创新方面,公司围绕600元降本目标,持续推进生猪育种、营养研发、疾病防控、智能化与数字化等领域研究,并将成果转化为可执行措施,提升养殖效率、降低成本。
养猪业属典型周期行业,牧原股份从事养猪业30余年,经历约7个猪周期。秦英林称,牧原股份关注周期但不盲目追逐或赌博式押注,大致把握周期走势即可。牧原股份以确定性应对周期不确定性。“关注周期价格波动易陷入误区,应聚焦于提升养猪质量、降低成本、提高品质,掌握确定性因素,不为价格和周期干扰。”秦英林表示。
牧原股份应对周期的策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持续降低成本。此前提出的600元挖潜空间尚未完全实现,仍有约300元利润提升空间。行业成本不断下降,作为大型养殖企业,牧原股份需持续优化成本管理。
其二,持续提升效率。效率提升依托技术创新与工作标准升级。非洲猪瘟后,行业生物安全防护标准大幅提升,推动生产效率进步。牧原股份也需持续改进技术环节,提升自身效率。
其三,提升猪肉品质。自2019年涉足屠宰业务后,牧原更贴近市场与消费者,深切感受到老百姓对高品质、多元化猪肉产品的需求。打通养猪到屠宰全链条,持续向市场供应高品质猪肉,不断提升产品标准。
回馈股东与投资者共享发展成果把社会责任放在高位企业存在的终极价值是服务社会
牧原股份自上市以来,在实现稳健增长的同时,高度重视投资者回报,严格依照《公司章程》所制定的利润分配政策,开展可持续性的现金分红。公司从上市至今,通过分红及回购向投资者回馈金额已超220亿元,切实与投资者共享发展成果。
2024年,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提升现金分红比例,对《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未来三年(2024-2026年度)股东分红回报规划》予以修订,将每年以现金方式分配的利润比例,从不少于当年实现的可供分配利润的20%提升至40%。以实际行动积极回馈广大股东,携手股东共同推动公司朝着高质量发展目标稳步迈进。
不仅如此,优秀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亦应树立良好典范。秦英林认为,牧原股份将社会责任置于重要地位,客户是企业生存之本,而社会责任则是企业真正的立身根基,企业的终极价值在于服务社会。
秦英林介绍,牧原股份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稳产保供责任:作为以养猪为主业的企业,牧原股份以“为大众提供安全健康的猪肉食品”为核心使命。2024年,公司出栏生猪7160万头,满足了约1亿人的猪肉消费需求,保障市场供应,致力于端牢中国人的“肉盘子”。
绿色发展责任:企业可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牧原股份在发展进程中,始终将环保置于战略高度,坚持业务发展环保先行,遵循不转嫁成本、不遗留隐患、不推卸责任的原则,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同提升。历经30余年发展,公司既是绿色发展的受益者,更是创建者。牧原股份的经验表明,环保并非增加企业成本,反而有力促进了业务的稳健发展。
推动行业进步责任:作为行业龙头,牧原股份勇于担当,秉持开放共享理念,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鉴于行业资源浪费现象,公司于2021年公开低豆日粮技术,推动行业豆粕减量替代。2018年,养猪行业遭受非洲猪瘟,公司公开育种技术,并以肉猪价格向行业供应种猪,为行业产能恢复及稳产保供贡献力量。
联农带农助力乡村振兴:牧原股份通过实施种养循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在1100个养殖场周边铺设支农管网,免费为农民提供水肥,替代化肥,助力农民增产增收。近5年累计助农减投增收52.43亿元,切实带动农民共同富裕。此外,公司发挥自身优势,为行业提供种仔猪,带动专业化养殖户共同发展。2024年,牧原向行业提供612.4万头种仔猪,带动6000多家养殖户。未来,牧原股份会继续助力农民实现产能升级,将传统产能转化为现代高效产能,推动从业人员向现代职业转变,为农业现代化探索最优路径。
作为公众上市公司,及时、客观、合规地向资本市场传递企业经营现状和价值至关重要。对此,牧原股份首席法务官袁合宾表示,持续稳定的经营成果是回应谣言最有力的回应。公司高度重视对外交流,秉持开放态度,常态化开展投资者、媒体、环保等系列开放日活动,增进与投资者、媒体的沟通交流,诚邀各界走进牧原,深入了解养猪行业与牧原股份。
同时,对于恶意造谣诽谤、传播不实信息、损害公司声誉的行为,公司也在坚决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