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谷的“偏移”与“固守”
作者: 马兵前些时日,若谷联系我,问我可否来写她的“印象记”,我其实是有点意外的。2016年夏天,若谷从山东大学硕士毕业后去北京大学读博,博士毕业后重返母校任职于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虽然我们在同一所学校,也是同一学科,但毕竟分属济南、青岛两城,交流机会并不多。我对她的印象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她读硕士时的记忆,那时她思路开阔,谈吐清晰,有时也不免掉掉书袋,但在话题研讨中总能因犀利的见解成为小小的“意见领袖”;一方面是这些年看她各类文章的欣喜,无论是对当下力作的批评,还是借科学话语对十七年文学议题的重返,抑或对科幻、侦探等新文类的思考,都有所发见。而我第一时间应承下来,更多是因为同若谷还有一层额外的缘分。
2018年春,承蒙张燕玲老师和《南方文坛》信任,让我准备《今日批评家》栏目的相关稿件。“印象记”我找了多年好友赵月斌来写,“学术述评”找谁呢?一时踌躇。按说找相熟的前辈老师是最合适的,可作为一个多少有点疏离型人格的天秤座,我总觉得贸然相求会是一种打扰,思来想去就想到了若谷:一来对她的学术能力比较信任;二来给他们这级研究生上课、研讨,她大致了解我的批评理路;三来倚仗师生之谊,“有事弟子服其劳”,打扰学生算不得唐突吧。果然,若谷爽快答应,并很快以《洞穴内外的阐释——马兵的批评路径》为题写就,从“走出历史的峡谷”“博采,而后众长”“最小单位及自我”三个角度评述我的若干文章,在第一部分言明我受业师孔范今的影响,第二部分讨论我批评文字的“越界”,第三部分指出我努力“从压缩包一般的文学景观里解放分母里的每一份,描摹历史里的‘这一个’”的意义①。这些论述不免溢美,但也的确说出了我的心里话,我非常感激。六年过去了,若谷迅速成长为青年批评家群体中的佼佼者,而我也终于有机会借这份“印象记”来做当年感激的偿还,谢谢《今日批评家》栏目,用个时髦的说法,这大约就叫因为一个栏目而形成了缘分的“闭环”吧。
若谷是2013年到山东大学现当代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的,师从贺仲明教授。她本科是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的,京沪两地名牌大学多,生源虹吸效应显著,研究生推免考试也是如此,两地的好生源基本在本地消化,外流很少。若谷从京城到泉城,外在大环境落差不小,不过这个从克拉玛依一路走出来的女孩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很快与同学们打成一片,也与老师们相熟起来。我开的课叫“当前文学热点”,坦白说这门课不好准备,既要面对现当代经典文本形成的秩序压力,也要对处于变化中的“热点”做“冷”的观照和诠解,偶尔还要面对关注热点意义何在的质疑,毕竟在目前的学术语境中,研究生们选择论文报告会或学位论文题目时,相较于史料研究、思潮研究、文学史研究等,对还在进行中的文学现象的观察并不被鼓励,甚至可能遭致缺乏专研、朴学功夫不够的批评。但若谷对于当下文学兴趣浓厚,阅读广泛,每次她做主题发言时总有备而来,各种观点和论据条理清晰,文本细读的能力也强,常常能在大家还在思考表面的时候,就已经挖掘到更深层次的内涵了,那时我就预料她在文学批评之路上定会有所建树。
若谷的硕士论文题目是《边界的偏移与固守——新世纪长篇小说的文体形式研究》。这个选题难度很大,作为博士论文选题也未尝不可。开题的时候,几位老师都建议,要适当缩小切口,以免大而无当。若谷听得认真,但她并未把切口缩小,而是对问题进行了聚焦。论文最终在答辩时获得极高的评价,一位对学生论文质量要求非常苛严的老师在评议时也认为,若谷的论文是前后几届硕士中难得的一篇佳作,完全达到了发表水平。担任答辩主席的是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李宗刚教授,他当时兼任《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主编,当场表态愿意提供版面。数月之后,这篇文章便发表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这也是若谷的第一篇C刊论文。今天重读这篇文章,依然能感触到一个新锐的研究者面对一个丰富学术话题的那种激动和热诚。在若谷看来,新世纪的长篇小说以其宏阔的文本形式构建起一种独特的话语模式,此模式不仅涵盖结构与语言层面的有机融合,更作为文化心理的能指符号存在,其演进轨迹始终与人生存境遇的变迁以及整体的时代精神脉络紧密相连。因此,即使长篇小说审美的救赎功能有时被市场淹没,但形式的偏移和拓展仍然能够帮助人们接近和感知现实的不同存在,这是我们与世界对话的重要能力。与同龄人相比,若谷似乎很轻松便完成了一个重要的跃迁,迅速摆脱学生腔的拘谨,能在相对深入和开阔的论域中思考问题,在援引理论时也较为自如而不僵硬。
若谷到北京大学读博后,同她见面少了,见她名字多了。她是杨庆祥老师主持的“联合文学课堂”的活跃参与者,在当代文学批评重要的报刊上也时有新作推出。我本以为她会继续从当下纷繁的文学创作中提炼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不承想她却选择了“十七年”时期文艺中的科学话语为题,这一题目所内蕴的时代纵深、跨学科的知识谱系和观念史研究的方法自觉无疑意味着极大的挑战。若谷深入挖掘了“十七年”文艺作品中科学话语的独特表现及其背后的社会历史条件,揭示了科学话语如何在特定的政治、文化语境中被塑造、传播,又如何传导、影响文艺的创作,着重考察了科学话语与文艺实践之间复杂而微妙的相互作用。更有意义的地方在于,经由博士论文的历练,她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研究向度,一系列与文学和科学话语有双重对应关系的范畴,比如医学、科技、迷信观念等,成为她所聚焦的对象,她努力爬梳并呈现科学话语在不同历史时期文艺作品中的分布、传承与变异,以此透视社会心理、科技进步与文学想象之间的深刻关联,打开了文艺本身与文艺批评的丰富侧面。
以她获《当代作家评论》2023年优秀论文奖的《“再造”医者——“十七年”医疗叙事的科学权力、地方经验和动员结构》为例。这篇论文的选题角度不能说新,黄子平讨论《在医院中》以“病的隐喻与文学生产”切入,已然引申出医者叙事及在当代文学的绵延问题,并在后人接续下形成了丰富的解读史。若谷则借用“再造”概念,通过对十七年国家层面开展的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血吸虫防治运动等的钩沉,以跳出既有论述框架,力图揭示医者形象建构受科学观念、地方经验、国家行政体系多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实践过程。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借助医疗叙事的隐喻推动主体重新锻造,新中国医疗活动兼具象征意义与实践属性,文学对医者形象的建构,深刻展现了知识分子对科学、道德、政治等复杂问题的纠结认知与表达困境,论文为深入理解医与文的关系及其背后多元角力的因素提供了学理性阐释与别致的思考路径。
因为对科学话语的关注,她近来的研究也向科幻文学延伸,发表了《崛起与弥散:〈黑客帝国〉的多重“真实”视阈》《构造未来:从思想实验到知识转型——陈楸帆科幻小说读札》《中国科幻文学的审美经验和美学价值》等系列文章。在若谷看来,中国科幻文学自有其主题、叙事与美学特征,但相关研究常将本土科幻的审美经验简化,因此更应当在中西对比中凝练本土的审美特质,“结合科幻文学发展流变及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而展开动态分析”②,从真实性原则的认知惯性、道德探索的心理定式和审美结构创制的独特性等多方面,与“认知陌生化的情感逻辑”“书写技术美学的具身性”这些科幻文学的核心经验展开协商和对话,借以呈现中国科幻文学的审美特质。
我在阅读她最新的论文时总不免想到她硕士读书时的思考,还有她那篇获得好评的硕论,这么多年,虽然研究的视野不断“偏移”,但若谷还是“固守”了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大处着眼、细节支撑”:因为前者,她的论文都有比较开阔的气象,不像某些青年学者一味在某一细小问题内打转,有所得也是精致而琐碎的饾饤之学;因为后者,她也避免了一些同行对复杂纷纭问题的简化或图解。当然,如何凸显细节对大处的照应,如何确证细节的类属意义,如何提取细节,也是她要小心分辨和处理的难题。
若谷还有一点我也很欣赏并引为同道,那就是在科研和教学之余,她对生活有浓郁的兴味,如她所言“生活才是人情感依托和精气神的后盾”。我们这一代,受了很多“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警策,自然也希望年轻朋友对学问保持虔敬之心,但勤勉治学与率性生活本来也不是对立的,所以我一向反感那种剥夺生活乐趣而只强调苦学的榜样文宣,更何况,在当下高校各种考评严苛和无处不卷的大环境下,有生活余裕支持的研究反而可以走得更长远。我期待下次见到若谷时,无论谈起科幻还是美食,她眼里都有同样的光芒。
【注释】
①陈若谷:《洞穴内外的阐释——马兵的批评路径》,《南方文坛》2018年第4期。
②陈若谷:《中国科幻文学的审美经验和美学价值》,《中国文学批评》2024年第4期。
(马兵,山东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