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呈现模式探析
作者: 陈亮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艺术设计领域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当代艺术设计迈向国际化的步伐越来越大,并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从东方到西方,各地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成为当代艺术创作中独特的素材与表现对象,以多样的形式展现于舞台、画布、银幕等艺术媒介之上,引发人们对民俗文化与当代艺术关系的深入思考。在当下,我们应该积极思考,如何有效地将本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与艺术设计相互融合,更好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悠久的文化历史气息,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展示出我们的民俗文化。
一、民俗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呈现形式
(一)东方民俗活动的艺术呈现
1.中国春节民俗与当代艺术
中国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重要且极具代表性的民俗节日,在漫长的岁月沉淀中形成了诸如贴春联、挂年画、舞龙舞狮、放鞭炮等一系列独具特色且饱含深厚文化底蕴的习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家族观念以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集中体现。从视觉艺术的维度来看,在不少现代绘画作品里画家们凭借着对色彩的敏锐感知与大胆运用精心描绘春节期间那热闹非凡的场景。画面中,舞龙舞狮者矫健有力、灵动多变的身姿仿若跃然纸上,他们或翻腾跳跃,或盘旋舞动,与周围那鲜艳夺目的红色春联以及造型精美、寓意吉祥的喜庆灯笼相互映衬,共同构建出极具视觉冲击力与感染力的画面效果,生动而精准地传达出中国人在新春佳节之际,对新的一年满怀期待、憧憬以及沉浸于欢乐祥和氛围之中的真挚情感。在艺术领域,春节联欢晚会将传统的春节民俗节目与现代音乐、舞蹈、灯光等多元元素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在舞蹈编排方面,编导们会在传统民间舞蹈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舞蹈的肢体语言与节奏感,使舞者的动作更加富有张力与表现力;在音乐创作上既保留了传统春节音乐中的经典旋律与形式,如欢快的锣鼓节奏,又巧妙地融入现代音乐的和声、配器手法,采用电子音乐元素进行创新编排打造出全新的听觉体验;而舞台灯光设计则通过色彩的变幻、光影的交错,营造出或温馨或热烈或神秘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节目主题与情感基调。全球华人在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的过程中,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传统民俗文化与当代艺术魅力相互交融所产生的独特魅力,从而在心灵深处唤起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感与归属感。
2.韩国江陵端午祭与当代艺术
韩国江陵端午祭是韩国重要的民俗节日,有着丰富的祭祀仪式、传统歌舞表演以及特色手工技艺展示等活动内容。在音乐创作方面,一些现代音乐家汲取端午祭中的传统音乐节奏与旋律特点,将其与现代音乐风格如电子音乐、流行音乐相融合,创作出既有传统韵味又具现代感的音乐作品。例如,在某些歌曲中融入了端午祭上萨满祭祀时的鼓乐节奏,搭配上时尚的电子音效和流行的演唱风格,使传统音乐在新的音乐语境下获得新生。在舞蹈表演上,现代舞团以江陵端午祭中的传统舞蹈动作为基础创新编排,把端午祭舞蹈中对神灵祭祀的庄重姿态与现代舞蹈的肢体表达技巧相结合,舞者们在舞台上通过灵动的舞姿展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美感,向观众传递着江陵端午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同时,在视觉艺术方面,画家们以江陵端午祭的热闹场景为蓝本绘制出色彩斑斓的画作,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一独特的韩国民俗文化在当代艺术视角下的魅力。
3.日本京都祇园祭与当代艺术创作
京都祇园祭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盛大的巡游活动而闻名遐迩。在当代艺术创作中,京都祇园祭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激发了艺术家们的无限灵感,将其融入了装置艺术、摄影艺术等多个领域。在装置艺术创作中,有的艺术家以缩小比例的方式精心制作了祇园祭的花车模型,并巧妙地结合了现代材料如金属、玻璃等,营造出一种传统与现代碰撞交融的艺术效果,不仅展示了祇园祭花车的精美与独特,同时也体现了艺术家们对于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深刻思考。而在摄影艺术领域,从盛装的参与者到精致的祭典道具,都成为摄影师镜头下的焦点,他们将祇园祭的独特文化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这一传统民俗活动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西方民俗活动的艺术呈现
1.巴西狂欢节与当代舞蹈艺术的深度融合
巴西狂欢节以其热情奔放的桑巴舞、华丽炫目的服饰以及盛大喧嚣的街头派对,向世界展示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在当代舞蹈艺术的广阔舞台上,众多现代舞团深受其启发,将桑巴舞的韵律、节奏与现代舞蹈技巧进行巧妙结合创作出一系列风格独特的舞蹈作品,不仅生动展现了巴西狂欢节的活力与激情,更极大地拓展了当代舞蹈艺术的边界与视野。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们将其独特的步伐、节奏以及肢体语言与现代舞蹈的流畅性、表现力相融合,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舞蹈形式。同时,他们还巧妙地运用灯光、音响、布景等现代舞台技术,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视觉效果,使观众置身于巴西狂欢节的狂欢氛围中,成功地将巴西狂欢节的民俗文化推向了世界舞台。
2.西班牙奔牛节在视觉艺术中的多样化表现
在当代视觉艺术领域,画家们以奔牛节为灵感,用画笔捕捉那些紧张刺激的瞬间,将奔跑的公牛、勇敢的奔牛者以及围观人群的各种表情生动地刻画在画布上,不仅展现了奔牛节的激烈与紧张,更传达了艺术家们对于这一民俗活动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受。此外,在雕塑艺术方面,艺术家们运用金属、陶瓷等多种材料,以抽象或写实的手法塑造出奔牛节的形象,不仅展现了公牛的力量感和奔牛节的独特氛围,更将奔牛节的民俗文化以三维立体的形式呈现出来,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西班牙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3.美国感恩节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深刻体现
美国感恩节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故事和深刻的情感内涵。在影视艺术创作中,感恩节的元素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情感纽带。许多电影作品以感恩节为背景讲述家庭之间的情感纠葛、文化冲突与和解,展现了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和家庭价值观,不仅让观众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深入了解了感恩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增强了对于这一民俗节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无论是感恩节晚餐的温馨场景还是家庭聚会中的欢声笑语,感恩节不仅丰富了剧情内容,更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真实的情感表达,让观众在感受剧情的同时也深刻体会了感恩节这一民俗节日在当代社会中的文化意义与情感纽带作用,成功地将美国感恩节的民俗文化推向了世界舞台,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二、民俗文化在当代艺术呈现中的意义与价值
(一)文化传承与保护
民俗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当代艺术的呈现,不仅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还找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途径。传统上这些民俗活动往往局限于特定的地域与群体,难以跨越地域界限为更多人知晓。然而,在当代艺术的助力下,艺术家们通过现代媒体与全球化的传播渠道,将民俗文化的精髓展示给全球观众,使其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域或群体,而是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以云南少数民族民俗为例,歌舞、服饰、手工艺等在过去往往只为当地人所熟知。但如今,以这些民俗为主题的艺术展览在国内外巡回展出,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这一过程中当代艺术不仅扮演了传播者的角色,更成为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力量。
(二)艺术创新与灵感激发
民俗文化丰富的内涵与独特的表现形式,为当代艺术创新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从非洲部落民俗中的原始面具与图腾艺术,到东方传统民俗中的剪纸、刺绣等元素,都能成为艺术家们突破传统创作思维的催化剂。以非洲部落民俗为例,其原始面具与图腾艺术的夸张造型和神秘象征意义为当代艺术家在雕塑、绘画、服装设计等领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许多时尚设计师深受其启发,将非洲部落民俗元素融入服装设计中,创造出既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又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服装作品,不仅引领了时尚潮流,还丰富了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
(三)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文化不仅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还推动了全球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当西方艺术家将东方民俗元素融入其作品,或者东方艺术家借鉴西方民俗文化进行创作时,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便在艺术作品中得以生动体现。观众在国际艺术展览中可以欣赏到融合了中西方民俗文化元素的当代艺术作品,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共性,不仅增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包容,还推动了全球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增强民族与地域认同感
民俗文化是民族与地域身份的重要标识,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所属群体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不仅有助于凝聚人心,维护民族和地域文化的稳定性与持续性,还能激励人们积极传承和弘扬本土民俗文化。以苏格兰为例,其风笛音乐与格子花纹服饰民俗在当代艺术作品中频繁出现,无论是在电影配乐中悠扬的风笛旋律,还是在时尚秀场上以格子花纹为设计灵感的服装系列,都让苏格兰人民强烈地感受到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激发他们传承和弘扬本土民俗文化的热情,“不断强化对地方传统文化的认同”①。同样,在我国的藏族地区,唐卡艺术以其精湛的绘画技艺和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在当代艺术展览、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崭露头角。藏族民众看到唐卡被更多人欣赏和珍视,心中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会油然而生,不仅有助于维护民族和地域文化的稳定性与持续性,还能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三、民俗文化在当代艺术呈现中的挑战与应对
(一)商业化与文化内涵的平衡
随着民俗文化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商业价值日益凸显,部分艺术作品过度追求商业利益导致民俗文化的内涵被淡化或歪曲。例如,一些旅游景区为了吸引游客,使民俗表演沦为简单的娱乐项目失去了原本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为应对这一挑战,艺术家和文化从业者应增强文化自觉与责任感,在创作与商业运营过程中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内涵并通过高品质的艺术作品传递民俗文化的精髓,引导观众正确理解和欣赏民俗文化。
(二)文化挪用与尊重的问题
在民俗文化与当代艺术融合的过程中,存在文化挪用现象,即未经充分理解和尊重原文化背景,随意挪用民俗文化元素进行创作。比如,一些西方时尚品牌在设计中使用东方民俗元素,但由于缺乏对东方文化内涵的深入了解,导致设计出现不恰当或冒犯性的内容。为避免此类问题,艺术家在借鉴民俗文化元素时应加强对不同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在创作中秉持文化平等与尊重的原则,通过合法、恰当且富有创意的方式将民俗文化融入当代艺术作品。
(三)保持原生态与创新之间的张力
在将民俗文化融入当代艺术的过程中,如何在保持原生态与追求创新之间找到平衡是一个需要细致考量的问题。一方面,民俗文化的原生态是其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所在,若过度创新可能会削弱其原有的文化韵味和地域特色。例如,一些地方在举办民俗活动时,为了吸引眼球,过度追求新奇和现代化,导致活动失去了原有的传统韵味。另一方面完全拘泥于原生态而忽视创新,又可能使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失去活力和吸引力,难以与当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相契合。因此,艺术家和文化从业者在创作过程中,应充分理解民俗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实质,在保持其原生态特色的基础上适当创新,这既包括对民俗文化元素的重新解读和创意性运用,也包括在表现形式、传播方式等方面的探索与尝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俗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呈现模式丰富多样,从东方到西方的众多民俗活动都在当代艺术的舞台上、画布上、银幕上找到了独特的表达方式,这种呈现不仅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为当代艺术创新提供灵感源泉,还促进了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注释】
①谢峥悦、蒋燮:《从宗族认同到地域认同:“迎老爷”仪式中的潮州大锣鼓音乐研究》,《艺术探索》2024年第1期。
(陈亮,韩国世翰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