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加仓“中国科技新叙事”
作者: 王诗涵3月14日周五,上证指数盘中最高达到3421.2点,再度站上3400点。上一次突破这一点位,是在2024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
无独有偶,就在前一周,恒生指数在3月6日收复24000点,创下2022年2月以来近3年的新高。
过去2个月,中国资产的估值回归成为资本市场的主线议题。据Wind数据,1月14日—3月14日,MSCI中国指数上涨28.7%,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分别上涨27.0%、39.3%,上证指数上涨8.2%。
“确实有很多人赚到了钱。”财经账号“资本时差”主理人时晨晨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他管理的投资社群里,国内投资者最近在港股获利普遍都很开心。相比之下,A股在机器人和AI概念回调后热点轮动,投资者各有预期,“比较考验操作”;美股相对不太乐观,很多重仓了科技巨头股票的投资者“没有跑出来”。
海外投资者也面临相似局面。以韩国散户投资者为例,在过去3年,每年对港股或A股的投资都是“卖得更多”,今年2月终于迎来反转,变成了“买得更多”。种种迹象表明,海内外市场正在形成有关中国资产,尤其是中国科技股重估的新叙事。A股的春天要来了吗?
韩国散户率先行动
看到港股和A股的投资机会,韩国散户投资者已经率先行动。
据SEIBro数据,韩国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态度在今年2月迎来“逆转”。SEIBro是韩国证券托管证券信息门户网站,由韩国预托结算院(KSD)运营。
具体看来,2月,韩国投资者买入港股的付款总额达4.17亿美元,卖出2.29亿美元;买入A股0.78亿美元,卖出0.58亿美元。3月前半个月(最新数据截至3月14日,下同),韩国投资者又买入港股3.39亿美元,卖出1.73亿美元;买入A股0.36亿美元,卖出0.32亿美元。从交易量看,韩国投资者2月在港股和A股总交易7.82亿美元,较1月增长179%,达成2022年8月以来最高。资金流动还在继续,3月前半个月,交易量已达5.8亿美元。
追溯过往,2021年是韩国投资者在港股和A股“买得更多”的最后一个年度,2022年后一直保持净流出的整体趋势。
去年A股“9·24”行情以来,恒生指数和上证指数经历了一阵急涨后持续震荡,至去年底分别上涨9.9%和21.9%。今年的涨势从1月14日开始,至今分别上涨27.0%和8.2%。
上述背景下,中国的股票基金在过去半年有着乐观的业绩表现。据《韩国经济日报》3月12日报道,韩国金融信息服务机构FnGuide数据显示,过去6个月,韩国推出的185只中国股票基金的平均回报率为43.6%;同期,欧洲、美国、日本、越南、韩国、印度市场股票基金的回报率分别为13.7%、13.1%、6.6%、4.4%、1.6%和-9.6%。
恒生指数在今年的猛涨,尤其让追踪恒生指数的股票挂钩证券产品(ELS)的韩国投资者“松了一口气”。截至去年上半年,与2021年2月的指数峰值相较,追踪恒生指数的ELS产品价值平均缩水了53%,引发投资者担忧。3月12日,据KSD消息,在2022年发行、2025年到期的产品目前已达到产生回报所需的水平,化解了危机。
“今年2月,在香港上市的中国科技股反弹并非由政策或经济复苏驱动,而是由产业和民营企业推动。DeepSeek等新技术的出现缩小了中美在AI领域的差距,促使市场重新评估中国科技股。”韩亚证券研究中心在2月28日的一则研报中分析,中国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以及对科技、AI领域的重视,成为企业投资心理恢复的关键转折点。
据SEIBro数据,小米集团-W、阿里巴巴-W和比亚迪股份是韩国投资者近期“最爱”的港股资产,在近1个月(2月15日—3月14日)净买入总金额榜单中分别位居所有海外股票的第8名、第15名和第28名,分别达9269.4万美元、7120.9万美元和5122.5万美元。
此外,韩国投资者在港股市场还偏好百济神州、中芯国际、美团-W、优必选、地平线机器人-W等资产,近1个月净买入金额均超500万美元;在A股市场偏好比亚迪、华泰证券、浪潮信息等资产,净买入均超100万美元。
不过,美国始终是韩国散户投资者最大的目标市场。今年以来,韩国投资者购买美股的付款总额在所有海外市场中占比96.5%,购买港股和A股的付款总额则占比1.35%。
外资回流了多少?
散户力量的推动,是今年中国股市流入外资的主要特征之一。
摩根士丹利在3月6日的报告中指出,中国股市在今年2月再次迎来了总计38亿美元的外资净流入。具体看来,主要增量由被动型基金贡献,净流入50亿美元;主动型基金净流出12亿美元,相较于净流出17亿美元的1月,流出速度明显放缓。
“主动型基金的配置由基金经理或投资团队进行决策,反映出专业机构的倾向;被动型基金通常追踪特定的市场指数,这部分资金代表了广大散户的观点。本轮行情下,尤其当科技股的表现突出,更容易被情绪所感染的散户买了很多被动型基金,基金经理就需要按照既定的资产配置比例来投资中国资产。”时晨晨解释。此外,相比于去年“9·24”行情后的资金流入,摩根士丹利表示,本轮被动型基金的流入更集中于与AI及科技相关的行业,因而规模并不显著。
KraneShares中国海外互联网ETF(KWEB)是海外规模最大的中国股票ETF,成分包括阿里巴巴、腾讯、拼多多、美团等热门中概股,当前规模超85亿美元。其流向数据显示,KWEB在去年10月1日净流入6.9亿美元;今年2月以来的单日最高出现在2月6日和2月18日,净流入均超2.8亿美元。
“过去较长一段时间,由于中国宏观环境面临的情况较复杂,避险情绪升温。”海通策略首席分析师吴信坤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其团队在3月6日的研报中指出,2023年第二季度以来,北向资金罕见大幅流出A股超2000亿元,其中2024年第四季度单季流出约1385亿元,为历史单季最高。
“然而,随着近期科技产业催化、政策定调积极、基本面预期修复等多重利好因素共振,外资或正阶段性回流并参与本轮中国资产重估。”他表示,A股方面,据海通团队估算,1月13日—2月21日,北向资金合计净流入A股近200亿元。
港股方面,1月15日—3月4日期间,回流外资以偏短线投机的灵活型外资为主,累计流入约130亿港元;偏长线配置的稳定型外资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流出收窄,甚至转向净流入的情况,在2月5日—2月18日期间净流入约100亿港元。
结合最近一周的情况看,吴信坤表示,“这个积极变化可能仍在延续”。A股方面,3月10日—3月14日,北向资金流入A股约57亿元。港股方面,3月5日—3月11日,稳定型外资流入174亿港元,灵活型外资流出355亿港元,“长线外资流入规模也正在改善”。
长线外资在上周主要流入汽车、软件服务、医药等板块。延续此前判断,海通团队认为外资在风格上可能依旧继续偏好科技板块。不过,相比于外资,南下资金参与港股行情的程度始终更高。2024年初以来,南下资金的流入较大程度对冲了外资的流出,截至今年3月4日,外资累计流出超7300亿港元,而港股通同期累计流入超1万亿港元。
“伴随国内宏微观基本面回暖,叠加港股和A股市场行情继续修复,未来增量外资资金或有望继续流入中国市场。”吴信坤判断。
期待中国科技“七姐妹”
港股和A股的价值重估,离不开海内外投资者共识的推动。这一次较以往更加不同。
“现在投资中国有了一个新的主题:创新。”为纽约对冲基金Tekne Capital Management管理12亿美元资产的比尼特·科塔里(Beeneet Kothari)在接受《巴伦周刊》采访时表示,中国市场的形势比过去两年更好,理由不光是估值便宜,还有政府可能出台的刺激政策。
本轮科技行情的最大驱动因子来自民营企业,导火索是今年1月发布的DeepSeek-R1模型,海内外市场对此达成了共识。“凭借低成本、高性能的特点,DeepSeek或加速中美AI平权和AI应用的进程,在技术突破催化下,中国资产重估在A股和港股逐渐发酵。”吴信坤说。
2月下旬至今,摩根士丹利、高盛、德意志银行、花旗集团等顶级外资机构陆续发声,唱多中国资产,强调了DeepSeek崛起背后中国的技术突破、创新环境、产业链优势等。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在3月3日撰文指出,科技股重估背后是海内外市场对中国经济前景形成的三个新认知:新质生产力的无限发展潜力,中国企业家的韧性和民营经济的创新活力,以及中国政府的治理模式同样可以孕育出世界一流创新企业。
AI革命加速,中国科技大厂的AI军备竞赛和科技实力也更加显化,资产更具吸引力。以阿里为例,2月13日,阿里官宣与苹果合作,在国行版iPhone引入AI功能;2月20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2025财年三季度业绩;2月24日,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宣布,阿里未来三年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摩根士丹利发表报告,上调阿里目标价,评级从“与大市同步”调至“增持”。
股价一路上涨。2月以来,阿里巴巴-W在港股市场上涨53.8%,阿里巴巴(BABA)在美国市场上涨42.8%。纽约资管公司WisdomTree的资产配置策略师杰夫·温尼格(Jeff Weniger)提出“港股十姐妹”概念,除了阿里巴巴-W领涨,2月以来,还有比亚迪股份、小米集团-W的股价涨超40%,中芯国际涨超32%,腾讯控股、吉利汽车均涨超20%等。
“美国科技‘七姐妹’是近年美股上涨的主要动力,覆盖硬件设备、软件服务、半导体、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科技领域。其崛起主要得益于持续的技术创新与战略并购扩张。”吴信坤认为,中国科技“七姐妹”也有望在AI应用、半导体制造、高端装备等领域涌现。
“从宏观环境看,我国科技产业发展已具备基础条件,股市制度环境也为科技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他分析道。
“中国科技领域当前迎来集中爆发期。”嘉实基金董事总经理刘斌也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以DeepSeek为代表的科技军团在全球取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例如人形机器人、C919大飞机所属的高端制造业,以及生物科技、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
尽管增幅明显,A股和港股在当前都面临可持续性挑战。年初至今,在A股市场,DeepSeek概念股涨幅高达62.5%;宇树机器人、IDC(算力租赁)、具身智能概念涨幅均超43%;云计算、减速器、AI算力等概念则均涨超35%。时晨晨表示,近期AI和机器人概念回调后,板块行情仍在分化,A股尚未形成新的逻辑主线。
对于港股市场,思睿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洪灏近日表示,当前港股的市净率已回升至2021年3月和2023年2月以来的高点,接下来的关键是看近期政策和AI技能突破能多大程度带动企业每股盈利增长。
资产吸引力重估
当前,令全球金融市场无法忽视的,还有美股市场在近期的剧烈波动。
2月20日以来,美股整体进入下跌趋势。3月10日,美股遭遇2022年以来最严重的单日下跌,标普500指数下跌2.7%,道琼斯指数下跌2.1%;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4.0%。特斯拉股价下跌15.4%,英伟达下跌5.1%。市场对于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反复、经济衰退风险、科技股估值泡沫等存在担忧。
从全球重要指数看,据Wind数据,今年初以来,纳斯达克指数、标普500指数和道琼斯工业指数分别下跌8.1%、4.1%和2.5%;另有日经225指数、印度SENSEX30指数处于下跌。
“客观来说,趋势变化正朝着有利于中国资产的方向流动。”嘉实基金股票策略投资总监方晗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今年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增加,美股处于高位,对政策不耐受;而中国权益资产在过去三年的出清下凸显出性价比,使全球资本在重新评估中美资产吸引力。”
有业内人士表示,2018年以来,全球化遇到了更严峻的挑战;2022年后,不同国家间经济复苏节奏不同步,形成了对外产业链发展的不同步;同时,叠加逆全球化,货币政策周期也出现不同步。一系列“不同步”,影响了全球跨境资产的选择。
旧的叙事正在被打破。不过,是否标志着全球资本格局的长期转折,仍需观察美国经济政策与地缘风险的演变。吴信坤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若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全球经济和股市也会受到负向冲击, A股和港股或也难以独善其身。”
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美股标普500下跌超过15%的情况共出现8次,其中A股跌幅均值为25.3%、港股为28.7%。
他表示,我国经济基本面才是关键。“当下,AI革命助力中国新旧动能转换,且地产周期调整较充分。如果全球经济整体平稳,中国经济基本面逐渐稳步回升,中国资产则有望再次重估。”
本轮结构性的科技股牛市能否在未来扩散为普涨行情?罗志恒表示,长期牛市的开启须具备一定条件,包括科技行业能通过业绩的高增长逐步消化估值,传统行业快速走出供需失衡格局,资本市场的改革稳步推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