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数基金新赛道:公募竞相布局自由现金流
作者: 易强自由现金流指数基金正成为公募基金行业的新宠。
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截至2025年3月14日,有16只自由现金流指数产品正在申报,若全部获批并成功发行,市场上该类产品将达到20只。
这一现象的背后,既有政策层面的推动,也有市场需求的驱动。
中国证监会1月底发布的《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推动指数化投资规模和比例的提升,构建主动与被动投资协同发展的新格局。自由现金流指数产品作为其中重要一环,必然会受到基金管理机构的重视。
从市场反应来看,自由现金流指数基金规模增长势头强劲。以2月成立的华夏自由现金流ETF和国泰现金流ETF为例,短短两周内,其规模分别增长了1.15倍和1.27倍,显示出投资者对这一类产品的强烈需求。
从中信建投、申万宏源等券商的观点来看,在利率中枢下行、政策鼓励上市公司分红与市值管理及《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加紧落实的背景下,未来机构投资者对这类具有避险属性的指数产品的配置需求极为可观。
截至3月14日,已经成立或者即将成立相应产品的自由现金流指数有4种。其共性是将金融及地产行业剔除出指数,但在选样具体标准上有较大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自由现金流指数的股息率不低,其与红利指数仍有明显区别。最大的区别是,金融行业一般是后者最大的权重行业。此外,前者更注重企业的经营质量和现金流数据,而后者则更看重长期股利支付率。这种差异也导致了两类指数在市场表现及样本调整节奏上的不同。
产品和指数双扩容
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截至3月14日,正在申报的自由现金流指数产品共计16只,如果全部获批并成功发行,未来该类产品将达到20只。在此之前,已经有2只产品在2月份成立并上市,有2只产品在3月12日获批。
从运作类型来看,自由现金流指数基金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指数基金,一种是ETF基金。已上市的两只都是ETF,即华夏自由现金流ETF及国泰现金流ETF,已获批的2只也是ETF,即华宝沪深300自由现金流ETF及摩根沪深300自由现金流ETF。正在申报中的16只产品中,普通指数基金有6只,ETF有10只。
从管理机构来看,正在申报中的16只产品来自易方达、汇添富、银华等16家基金公司,其中8家是在3月11日同时申报。在该16家公司中,除国泰基金外,其余公司皆未获批或成立相关产品。换言之,如果该16只产品全部获批并成立,则成立了自由现金流指数产品的基金公司共计19家。
从政策层面看,上述基金公司争相申报自由现金流指数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证监会1月底印发的《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落实。
从市场层面看,基金公司之所以争相布局自由现金流指数这一新赛道,是因为市场有相应的配置需求。以2只已上市的自由现金流ETF为例,其规模的快速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即反应了这种需求的强烈程度。
《上市公告书》显示,华夏自由现金流ETF及国泰现金流ETF于2月27日上市前夕的规模分别为6.94亿份和9.66亿份,截至3月14日已分别增至14.92亿份和21.97亿份,两周增幅分别达到1.15倍和1.27倍。
从持有人结构来看,上述两只产品上市前夕个人投资者所持份额占比分别为94.37%和95.81%,充分说明了个人投资者认购力度。
不过,根据中信建投、申万宏源等券商的观点,在利率中枢下行、新“国九条”等政策鼓励上市公司分红与市值管理,以及监管部门支持下,机构投资者尤其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对这类具有避险属性的指数产品的配置需求更为乐观。
也正因为如此,中证指数公司在2月底又发布了2只港股自由现金流指数,即中证香港自由现金流指数和中证港股通自由现金流指数。两只指数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从香港上市证券中选取指数样本,后者仅从港股通标的中选取指数样本。
内部差别何在?
从标的指数来看,截至3月14日,已经成立或者即将成立相应产品的自由现金流指数有4种,即富时中国A股自由现金流、国证自由现金流、沪深300自由现金流及中证800自由现金流指数。
从样本空间来看,富时中国A股自由现金流指数及国证自由现金流指数都是从全市场选股,覆盖A股所有非ST、非*ST标的,沪深300及中证800自由现金流指数则分别只从沪深300及中证800指数成分股中选股。成分股数量上,国证自由现金流指数有100只,其余3只指数皆是50只。
从成分行业上看,上述4种指数都剔除了金融及地产行业,不同的是,富时中国A股自由现金流指数按照ICB行业分类,国证自由现金流指数按照国证一级行业分类,沪深300自由现金流指数及中证800自由现金流指数皆按中证一级行业分类。
在其他行业中,富时中国A股自由现金流指数剔除最近12个月(TTM)自由现金流为负(或缺失数据),或者企业价值为负(或缺失数据)的证券。然后,在剩余证券中,选取质量(富时全球因子指数标准)排名前70%的证券,又剔除其中最高风险百分比(低波动性因子)超过30%以及回报数据不足或缺失的证券,然后再剔除预期收益增长为负(或缺失数据)和预期销售增长为负(或缺失数据)的证券。其前五大成分行业是工业、能源、非必须消费品、原材料及必须消费品行业(ICB行业分类)。
国证自由现金流指数则综合衡量最近半年成交量、最近12个季度ROE稳定性,以及最近一年自由现金流、企业价值和最近三年经营活动现金流等指标选取成分股。其前五大成分行业是可选消费、工业、能源、原材料及电信业务(国证一级行业分类)。
沪深300及中证500自由现金流指数则对成分股过去一年及过去五年的经营现金流量质量都有明确要求,同时还有盈利质量(过去一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过去一年营业利润)/总资产)上的考核。
沪深300自由现金流指数五大成分行业是能源、工业、通信服务、可选消费及主要消费行业。中证800自由现金流指数前五大成分行业是能源、可选消费、主要消费、工业及原材料行业(皆申万一级行业分类)。
与红利产品有别
上述4种自由现金流指数与红利指数最明显的区别之一体现在成分行业的构成上。
与自由现金流指数将金融行业剔除出去相反,红利指数一般都将金融行业列为第一大权重行业。房地产行业则不能一概而论。
以产品规模最大的红利指数即中证红利指数(000922)为例,其100只成分股来自21个申万一级行业,截至3月14日,银行业所占权重为21.96%,排在第一位。同期房地产行业——被自由现金流指数剔除的另一个行业——所占权重为2.10%,排在第12位。
再以规模排在第二位的上证红利指数(000015)为例,其50只成分股来自12个申万一级行业,截至3月14日,银行业所占权重为29.18%,也是排在第一位。不过,该指数不含房地产行业。
除了在成分行业构成上有所不同,红利指数在具体选样指标上也有所不同。
比如,中证红利指数的样本空间由过去一年日均总市值及日均成交金额均排名在前80%,同时过去三年连续现金分红且过去三年股利支付率的均值和过去一年股利支付率均大于0且小于1的证券构成,然后按照过去三年平均现金股息率降序排名,选取前100只证券为成分股。
换句话说,与自由现金流指数更看重变数较大的经营质量尤其经营现金流数据不同,红利指数更看重长期股利支付率这一结果。
这也导致两类指数成分股的调整节奏有所不同。
从指数《编制方案》来看,上述4种自由现金流指数皆是每个季度调整一次指数样本,而中证红利及上证红利指数则是每年调整一次指数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