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文笔优美的好战分子
作者: 张佳玮
22岁的张佩纶在同治九年(1870年)中举,一年后中进士,他下笔千言,慷慨好论天下事,文笔见识都好生厉害。那时节,他是清流派的主将,年少气盛,虽然常在京城,但四海八荒,哪里的事,他都能谈论一下。
1880年,法国开始侵占越南。3年后,清朝派军队入越南,虽不与法国人交战,却想捍卫自己宗主国的地位。
李鸿章当时正组织中国海军建设,督办海防,懂点儿国际法,跟朝廷说:
——中国无权干涉法国与越南的协议。
——中国无力把法军赶出越南。
——在道理与实力上都不太占优势,还是谈判为妙。
清流派认定,战争的胜负主要不是靠兵器,而是靠勇气与美德。在张佩纶看来,李鸿章显然既无勇气,又无美德,于是,“法国奸计妇孺皆知,唯李中堂一无所知”,所以,“李中堂为法人所愚弄,朝堂又为李中堂所愚弄”。
张佩纶认定李鸿章是秦桧之流的奸臣,这话的威力可不小。须知张佩纶的弹劾功力极高,已经弹劾下去许多位大臣,骂李鸿章,小菜一碟。
李鸿章那边的谈判,到1884年基本有了眉目。按徐中约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的说法,当时大致谈的是:中国军队撤出越南,法国与越南签订合约;法国允诺不侵犯中国,不要求赔款,而且绝不使用有损中国威望的字眼。
但张佩纶不接受这结果:清流派前后上表47封,大骂李鸿章卖国。
本来未必打得起来的中法战争,开打了。于是,张佩纶被派到福建,会办福建海防。《清史稿》所谓“令以三品卿衔会办福建海疆事”。
文笔精美、慷慨激昂的张佩纶到了前线,召集了11艘战舰。据说舰长们向他进谏,这样扎堆不太好。张佩纶不高兴了:“一帮兵油子,欺负我不懂行是吧?”他把舰长们训跑了。
法国下了战书,大家请张佩纶准备交战。张佩纶又生气了:“一帮兵油子,吓唬我要打仗了?”他又把大家训跑了。
法国舰队开过来了,张佩纶一看不对劲,忙派学生魏瀚前去,请法国人等一等:“我们没准备好呢!”
法国人想,战书都下了,还等什么?开炮!
1小时内,11艘清朝军舰全溃。法国帮清朝建造的马尾船厂,也被法国人摧毁了。
张佩纶在鼓山上,一看情势不对,撒腿就跑,跑去当地人家求收留。一种说法是,当地人不理他,张佩纶急了:“我是会办大臣!”我怀疑当地人可能听不懂这个称谓,总之结果是:“不收,不收!”
张佩纶没办法,只好饿着肚子,一路逃到彭田乡。
安顿下来,手边有了纸笔,张佩纶当然得发挥他的才华。身为清流派主将和前线督军,全军大溃,怎么办呢?写封奏章吧。张佩纶的文笔实在太好,奏章写得花团锦簇,朝廷一看奏章,好,看来是赢了,赶紧用国帑发犒劳,还下令以后由张佩纶负责船政。
又过了几天,朝廷从别的渠道听说了真相,气坏了。福建本地人民也不高兴。朝廷一追查这事,张佩纶就倒了霉,戍边去了。
4年后,张佩纶回京,意外得了好运:李鸿章欣赏他的才华,不计旧嫌,拉他当了自己的幕僚,还把时年22岁的女儿嫁给了40岁的他。
据说,袁世凯曾夸道:“天下翰林真能通的,我眼里只有3个半,张幼樵、徐菊人、杨莲府算3个全人,张季直算半个。”张幼樵就是张佩纶。
最后一个故事。
李鸿章嫁给张佩纶的女儿,叫李菊藕;李菊藕后来生了个儿子叫张志沂,张志沂有个女儿,叫张爱玲——嗯,就是我们熟知的那位张爱玲。
(逍 遥摘自花城出版社《历史与传奇》一书,李 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