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周轶君

作者: 黄金菊

成为周轶君0

真相揭示者

2000年9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导致了严重的人员伤亡。

26岁的周轶君主动争取去巴勒斯坦报道,经同意,踏上了前往加沙地带的征途,成为新华社历史上首位常驻此地的女记者。

在这片被喻为“离上帝最近,却又与死亡仅一线之隔的土地”上,她孤独而坚定地履行着记者的职责。

血流成河、断水断电、突如其来的爆炸,运输机、战斗机、侦察机每天在头顶盘旋,发出巨大的轰鸣声……这些令人闻之色变的考验,仅是冰山一角。

她曾被一个大石块击中脖子,血把衣服染红了,脖子好久都不能动。还有一次,在车上,一个小男孩忽然掏出手枪指向了她……

面对危险,她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恐惧,然而,恐惧并未让她退缩,她反而更加坚定了作为记者的身份认同。她时刻铭记着自己的神圣使命——揭示巴以冲突背后鲜为人知的真相。这份信念如同灯塔,指引着她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勇往直前。

她希望大家能看穿危险背后传递出的东西,“如果没法阻止战争,那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

周轶君的职业偶像是法拉奇,一位传奇的意大利记者,报道过越南战争、印巴战争、中东战争和南非动乱。她从偶像那里汲取的,更多是一种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精神——你要亲身经历,你要深入了解。

她的笔下和镜头中,再现了战争的残暴与罪恶:在自家门口中弹身亡的5岁巴勒斯坦男孩,一群兴奋地喊着“明天我要当烈士啦”的即将成为人体炸弹的孩子,坐在废墟里失声痛哭的幸存者,无家可归、流落街头的老人……

她记录巴勒斯坦难民对朝不保夕的恐惧,也再现以色列人失去安全感的焦虑。这种人文关怀,使她的报道超越了简单的新闻,成为记录时代的历史见证。

她看见、记录、追问、思考,用专业、客观和真诚的态度写出一篇又一篇战地报道:记录加沙地带700多天历程的《中东死生门》、遍访16个国家与上百位人物才写出的《走出中东》。它们立体地、全方位地展现中东,让世界看见加沙地带,看见战争的罪恶。

2004年,周轶君荣登第二届CCTV“中国记者风云榜”,她被评述为“坚守的使者”,“因为她的坚守,让每一个需要的地方都发出了中国人的声音”。

教育探索者

2014年,周轶君决定转型成为纪录片导演。

2019年,周轶君执导的教育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刷爆”全网: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10亿,豆瓣评分高达8.8分,入选“2019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纪录片”。

《他乡的童年》不仅是一部关于教育的纪录片,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家长对教育的焦虑与期待。

从海淀黄庄到衡水、六安毛坦厂,从幼儿园到高中乃至大学,中国教育的“卷”,就像一场令人不敢松懈的马拉松比赛。参赛者从两三岁起跑,背负着家长的期望、社会的压力,以及自我实现的梦想。赛道漫长而拥挤,每个人都拼尽全力,生怕落后一步。

这场“卷”的背后,既是全社会对教育的极度重视,也是对未来的深深焦虑。每个人都希望在这场比赛中脱颖而出,但代价是童年的消逝、青春的压抑,以及无数家庭的疲惫不堪。

在这场声势浩大、似乎永无止境的角逐中,孩子痛苦,家长焦虑乃至崩溃。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周轶君亦身处其中,即使睿智如她,同样痛苦不堪。

“我不是教育专家,只是身为母亲,对教育有许多疑问,于是,我选择做一名探索者。”

身兼母亲和记者的双重身份,周轶君率团队走访了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国,用她的镜头展现了不同的教育模式。

在纪录片中,周轶君选取独特的视角,客观地记录细节,再现各国教育的原貌,通过镜头告诉我们: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培养完整的人。

她不是简单地比较各国教育的优劣,而是深入探讨教育背后的文化逻辑。她关注教育如何塑造人的思维方式,如何影响社会的价值取向。这种深刻的反思,赋予了《他乡的童年》非凡的思想深度,使其成为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纪录片中有一场对话引起了网友的热议:当周轶君问几个芬兰小学生“什么是成功”时,一个男孩认为有一份工作,能够结婚,银行账户里还有一点点能保障生活的存款,就挺成功的,另外几个孩子也认同这种看法。

成功到底是什么?想明白这个问题,对当下焦虑的我们来说何等重要。今天我们之所以焦虑,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对成功的定义出了问题。

激发全社会对教育的深度思考,这正是《他乡的童年》的深刻意义所在。

这种思考,可能会影响一代人的教育观念,进而影响中国教育的未来走向。在这种意义上,周轶君的这部作品,已经超越了纪录片的范畴,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成为周轶君1
周轶君在加沙地带的照片

“我觉得我们真正能够培养他们的,是如何看待自己获得的东西,他们能够从中再获得什么和他们怎么去应对周围的环境。总的来说,就是培养一种再创造的能力,这很重要。”

周轶君对教育的深度思考中,有她作为母亲的切身感受,亦有她作为记者的广阔视野。

深度对话者

从战地记者到纪录片导演再到主持人,在每一个角色上,周轶君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谈及“文化访谈类节目”,无论是《锵锵三人行》《圆桌派》,还是《十三邀》,男性总被默认为表达的中心和观点的生产者。

而做客《锵锵三人行》《圆桌派》等节目的周轶君,以洒脱自然、睿智深刻、学识渊博“圈粉”无数,成功改写了这种刻板印象。

她从来不以性别来定义自己的角色,而是以思想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在与各界人士的对话中,她既能保持理性的思考,又能展现感性的温度。

2024年10月,周轶君主持的谈话类节目《第一人称复数》第2季一开播就引发热议,被网友称为“今年最好的访谈节目之一”。

通过《第一人称复数》,我们看到了91岁高龄却保持着赤子之心的徐小虎,她的金句“我小时候就发现了大人笨,所以我就不要变成大人”真是振聋发聩;评价正在热播的电视剧《玫瑰的故事》时,毛尖直接批评其主题倒退了100年,这见解是何等犀利、深刻;几乎素颜出镜的王珮瑜讲述她对京剧的热爱与坚守时表现出的真诚,更是引发网友强烈共情。

超越性别,回归人性;超越偏见,追求真理。在这种意义上,周轶君不仅是一个优秀的记者、导演、主持人,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者和思考者。

“我越来越感觉所谓寻找自我,不是在自己身上找,得去这个世界找。如果你感到困惑,感到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的方法是不要把自己放得那么大,去做事情,去这个世界走走。这样你反而能找到自己,会越来越坚定地知道自己是什么人,能干什么。”

周轶君,始终好奇和关心世界,始终在路上。她在看世界的途中,不断地超越自我,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世界观,一步一步成为自己,成为周轶君。

(度山河摘自微信公众号“最华人”,本刊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