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被生活“淹没”的自己

作者: 李佳

看见被生活“淹没”的自己0

每次踏上旅途,世界便变得朦胧起来。不仅关于“我”的定义剥离了,有些原本确定无疑的东西也开始变得模糊,像对美与丑、伟大与渺小、富与贫的判断,乃至时间的长度、人与人的差别,亦都不再那般尖锐。对于每一座城市的格调、生活模式,又都会有一种代入感,仿佛自己可以在各种情境中随意切换,安享片刻“非己”时光。在这样的时光里,我既非本地人,又非异乡人,我谁也不是,亦“不带走一片云彩”。

就这样,我变得不那么像我了,怎样都无所谓,对所有事都兴致盎然。能发自内心地欣赏宽宽窄窄的街巷、高高矮矮的房子、天马行空的涂鸦、琳琅满目的橱窗;能沉浸在旷野、大河、山峦,这些未经雕饰的美景中,能轻而易举地辨认出橄榄树和石榴花;能尽情享受每一个清晨、午后和黄昏,感到每小时乃至每分钟都充满意义……更要紧的是,能写诗了!自从近年我的诗兴在书桌旁枯竭后,每每踏上旅途,它就会自然而然被唤醒。

于是乎,随着旅行的深入,关于“我是谁”的问题更难解了。又或者,真正难解的,是“我”:无数个囿于世俗里的我,那些真实的我,和关于我的无限可能。这大概正是旅行的意义之一吧。

旅途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风景,更有那个被生活“淹没”的自己。

(十 八摘自微信公众号“朝花时文”,〔加拿大〕霍莉·斯泰普顿图)

上一篇: 1×3不等于3×1吗
下一篇: 齐奥朗的三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