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蜕皮,不顺势,何以谈消费
作者: 何子维不蜕皮的蛇只能等死,尼采说。企业也一样,总是抓住旧皮囊不肯更新的企业,是从内部开始腐败,停止生长,然后死亡。
所谓脱胎换骨,其实也是新陈代谢,是从内部开始的。
刀刃向内的学霸
一份剑指内部形式主义的文件,在今年第一个月被公开。这份由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签发的文件,针对“大公司病”,要求停止下班时间开会、内部沟通使用PPT、形式主义加班、代写材料、喊口号,目的就是全员简化工作方式。
无独有偶,一个月后,名创优品与小鹏汽车也倡导严禁一切形式主义,并出台多项新规,促进提高工作效率。
又一个月后,大疆开启了准点下班的行动。一到晚上9点,大疆深圳总部的主管和HR分三轮赶人下班,更直接的是,上海区的办公楼在晚上9点便关灯了。
从“重度加班”到“反卷先锋”,在当下引发全民热议是自然而然的事。但只要稍加留意便会发现,相比还在生存线上挣扎,这些企业皆是不同行业里的学霸。
美的刚刚过完一个大肥年,去年营收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把老对手格力、海尔等甩开一大截,3月底的公告还显示,它大手笔地分红了267亿元。
叶国富刚刚完成了对永辉超市的“蛇吞象”,同时祭出TOP TOY,盯准了消费品中利润最高的肥肉。
何小鹏刚刚向市场扔出一份强劲的成绩单,连续两个月销量第一,重回新势力第一,股价也持续狂飙着。
在无人机领域,大疆无疑是当之无愧的全球领军者,它发售已经超过一年的产品Pocket 3,消费者仍需蹲点抢购。
正值风口起舞的这些企业,是财富自由者的孵化器。危机感是稀薄的,所谓大公司病通常也可以被视作“房间里的大象”,不解决并不致命。
反直觉的是,这些企业却打响了反内卷的第一枪。这就好比班级里的学霸,每次考完试都说“考砸了”,令人不得不发问:当我们都在说消灭PPT时,我们到底要消灭的是什么?
过去的几十年,房地产红利、人口红利、流量红利逐步见底,所谓的红利时代已经悄然过去,中国企业开始告别粗放式增长。用刀刃向内的改革,剔除形式主义的腐肉,是这一大背景下的表现之一。
不止学霸,不少企业都醒悟过来,PPT、加班、开会等形式不一定会产生更大价值,但一定会增加成本与损耗效率。用科斯的话来说,隐形的交易成本上升了。
交易成本甚至并不隐形。按照小鹏汽车每小时平均工资150元计算,内部办一场大型会议的成本是2.7万元,所以何小鹏形象地说,“10场会议就够买一辆小鹏G6顶配版”。
商业世界的发展总是朝着一个大方向在演进:它将越来越靠近消费者。
内部不乐观的成本与效率,渐渐让企业家意识到,废掉一家公司最快的方式,就是组织内耗。而想要综合整治行业内卷式竞争,解药就是从斩断内耗开始。
有意思的是,要判定哪些属于内耗,并不是由企业内部自查发现,而是取决于企业外部的人——市场经济中的消费者。
消费行为多样、信息复杂、科技迭代等因素,正在不断影响商业世界的走向,一家企业要锚定未来变成了一件极富挑战性的事情。但幸运的是,商业世界的发展总是朝着一个大方向在演进:它将越来越靠近消费者。
大方向是不以企业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企业必须回归本质,重拾对市场规律的敬畏,在消费者最关心的产品力上下功夫。
方洪波作为“中国最成功职业经理人”,他的理解最朴素,也最一针见血:“任何不以用户为中心、不以业务为中心、不以一线为中心,不产生价值,不增加收入的工作都属于表演式工作。”
换句话说,消费者的行为与偏好在倒逼企业变革。
告别一件旧睡袍
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狄德罗,偶然得到一件华贵的猩红色睡袍,格外珍惜。可当穿着新的睡袍在书房里走来走去时,他渐渐意识到,家里的旧家具与之不配。
为了配套新的睡袍,他决定把旧物一件件换新,用大马士革的新地毯换掉了旧地毯,用漂亮的雕塑和更好的餐桌装饰家里,草椅替换为了皮椅……看着奢华的家,他蓦然发现,一切都大变样了,感悟颇多的他写就了著名的《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
故事中的狄德罗从需求觉醒到需求配套,揭示了消费行为的深层心理机制,即心理补偿与身份建构。200年后,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将其命名为“狄德罗效应”。
从企业的角度看,“狄德罗效应”给予了企业正向的启发。它可以通过战略布局或价值叙事,将觉醒的需求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动力。
从时间的角度看,伴随蒸汽机的轰鸣,人们从农场走向工厂,从田野引向城市,18世纪在生产力被不断重构中呼啸过去。而当时间悠悠晃晃地进入21世纪,消费需求进一步觉醒,消费市场与“狄德罗的睡袍”早已大相径庭。
从地理的角度看,在中国,14亿人口跨越温饱线后,消费函数中生理需求的权重在持续衰减,价值需求的系数则呈现出指数级的增长。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需求的面貌呈现出新的割裂,既有消费升级的强劲趋势,也存在消费分级的复杂光谱;既有为情感溢价一掷千金的奢侈型消费,也存在追求极致性价比的实用主义选择。
呈现这一新面貌,且近期讨论颇多的企业之一,如名创优品。2020年,这家企业的创始人叶国富首次在业内提出“兴趣消费”的概念。在他看来,被兴趣支配是这届年轻人最大的消费特征。
叶国富的观点在当时引来业内人士的侧目,但接下来的几年里,随着谷子经济在2024年规模增速高达40.6%,售卖动漫、游戏、潮玩的店铺人潮涌动,市场才反应过来,所谓“中年人还在坚守炒股,年轻人已经在炒‘谷’了”,叶国富的预判被新一批的消费企业奉为圭臬。
这也表明,在过去,商品具有多种价值,最明显的是两种,一种是功能价值,比如你渴了,这时有一瓶水向你兜售;另一种是资产价值,比如你昨天买了黄金,希望它今天能升值。现在,中国新消费进入下半场,在传统的商品价值体系之外,还有一种新的价值,叫情绪价值。
在情绪价值的赛道里,被网友戏称为“没有淡季的6A级景区”的“另类企业”胖东来,颇有发言权。
胖东来的理念是“顾客有需求只管告诉胖东来,胖东来要做的是想方设法满足顾客的需求,让顾客满意”,创始人于东来更是要求“不是顾客告诉你需求,而是要主动思考顾客的需求是什么”。
消费者对这一价值的买账程度,从胖东来员工的工资数可以得到印证。于东来在3月底公布了2025年员工在交完社保以后的月薪,其中,一般员工近1万元,店长为7.8万元。
“投资于人”与“索洛的指引”
中国消费市场的变革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进化。无论新品牌,还是老品牌,它们可以追求不同的商品价值,但都应当针对新的人性需求,重新审视自己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位置。
在今天,这件事变得既紧迫又重要。
数据在催促。去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3.5%,低于整体经济增速;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虽上涨0.2%,也低于预期。
一如大火的DeepSeek中文名字一般,在提振消费作为首要工作的国家发展大局面前,企业也应当“深度求索”,也应当“投资于人”,方能使消费提振,进而使经济振奋。
矛盾在凸显。应对消费不振这种结构性矛盾,是今年政府施政中的重中之重——“大力提振消费”被列入年度十大任务之首,单就“消费”一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32次,实属少见。
怎么办?
投资于人,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一个新表述,也是一个重要的顶层设计。进一步讲,无论是发展理念,还是制度安排,站在政府层面,都应把工作重点放在促进需求侧上面,尤其是想办法让老百姓有钱。
让老百姓有钱,最直接的办法莫过于向老百姓发钱,但还需要更精准地滴灌,如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等,以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正如著名经济学家滕泰向南风窗总结的那样:由建设财政转向民生财政。
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关系是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通过消费升级、内需扩容和技术创新,需求侧倒逼供给侧改革,形成了“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双向反馈。
一如大火的DeepSeek中文名字一般,在提振消费作为首要工作的国家发展大局面前,企业也应当“深度求索”,也应当“投资于人”,方能使消费提振,进而使经济振奋。
关于经济如何振奋,新古典理论中有一个经典模型,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提出的“索洛模型”。
索洛模型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有很多因素可以左右,不过最终达到一个稳定状态时,人均收入的进步速度等于国家技术的进步速度,而非资本积累。模型的中心结论就是,在缺乏连续技术进步的情况下,人均增长将最终停止。
沿着索洛的指引,我们不妨把眼光放得更为长远一些,尽管技术的进步不是唯一的解法,但没有技术的进步,是绝对无法实现的。从这个角度讲,今天我国制定的高质量发展这个国策,倡导大抓新质生产力,都是为转型服务。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靠的是改革,而下一步要再提升,仍然要靠改革。不过与过去不同的是,这次改革的着力点,在于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创新能力,让企业实现从追赶到领跑。
以中国外贸“新三样”之一的汽车为例。奔驰、宝马、福特、奥迪等全球头部车企背后有一家中国“小巨人”企业,叫广州明珞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它目前是全球汽车焊装领域第一。明珞装备执行总裁雷鸣告诉南风窗,明珞曾在128天内,创造性地完成了首车自动下线的行业纪录。而通常,交付一条产线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
同样服务于高端车企的宁德时代,亦有相同的经历。一般情况下,汽车动力电池的测试时间约两年,而一名靠近宁德时代的人士向南风窗透露,如今,不少车企要求交付时间压缩为一年。
不在低维度上折腾与内卷,而是靠不断提高质量,拼创新能力、拼科技实力,除了服务B端的企业,还有一些耳熟能详的C端企业。
比如,华为坚持每年将年收入20%以上投入研发。比如,比亚迪已经拥有超过11万名工程师,形成强大的研发军团。
当然,近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西子湖畔“六小龙”,在全球科技突飞猛进的蓝色大洋上扬帆开拓。有人还打趣说,杭州也因此“升咖”为了一线城市。
万仞之上推千钧之石
当科技迭代持续加速的时候,当制度创新不断突破的时候,当消费文化反复重构的时候,唯一确定的是遵循规律、顺势而为。
势,就是力量,且是强到万物莫能挡的力量。企业家只有对“势”敏感起来,才能蓄势、借势、造势,才能无往不胜。否则,如阿里前CEO卫哲所言:再精彩的时代都与你无关。
4年前,在发布会中哽咽宣告“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的雷军深谙此道。

无论是制造手机,还是进入智能家居领域,再到今天热火朝天的小米汽车,小米都不是最早的那一批。尤其是2021年,小米决定进军智能电动汽车产业的时候,电动车已如一片红海,传统车和新势力一同狂飙,即使雷军手握百亿,究竟也难以摆脱“起步太晚、时间紧迫”的头号问题。
“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其实本质上不在于你多强,而是你要顺势而为,在万仞之上推千钧之石。”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延缓,是最好的进攻。
雷军依然在最恰当的时候,以最合适的姿态入局。他说:“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其实本质上不在于你多强,而是你要顺势而为,在万仞之上推千钧之石。”
在40岁生日时,雷军说,人是不能推着石头往山上走的,这样会很累,而且会被山上随时滚落的石头打下去,我们要做的是,先爬到山顶,随便踢块石头下去。说完这段话后的4个月,他正式创立了小米公司。试问,小米当年推的“石头”,若不是电动汽车而是马车,结果会怎样?
石头还是那个石头。但你想要拿着它站在原地,还是像西西弗斯那样推石上山,抑或是在万仞之上推千钧之石,其中的区别就在于势的不同。
这个势,不是风口,不是随流,更不是一哄而上。
我们共同目睹过钢铁、芯片、光伏、新能源,乃至后来的“百模大战”等,只留下了跟风、恶战与一声叹息。
那种一哄而上,使得拥有资源和供应链优势的产业,被扭曲为重复建设与产业集中度过低,给中国许多产业带来了负面影响,包括被摁在全球价值链的底部、个别产业被卡脖子。
回到最初那个问题:当我们说消灭PPT时,我们到底要消灭的是什么?
是一时的市场领先或一时的技术领先所带来的自嗨与内耗。而一家企业能否长跑,关键在于每一个转折点上,能否及时地调整呼吸与步伐,踏准节奏,让时代的大势推动你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