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脉,正被解构
作者: 谭保罗无论是年轻人找工作,还是中年人职业发展或者创业,人脉都被看得越来越重要。尤其在机会和资源变得愈发稀缺的时候,如果某一个人有排他性的人脉,他就是幸运儿。
然而,这种认知可能有严重缺陷。
人脉的本质,说得简单一点,其实指向了信息优势。第一层意思是信息的先得性。比如,你从某个信息源(某个关键人物)知道一个商机,其他人不知道,你率先进入市场,形成规模,别人进来就不容易了。
第二层意思是信息的独享性。基于这种独享信息,衍生出利益小团体,而你是小团体的一员,成员之间信任成本很低。比如,大佬要悄悄做一件大事,需要一位守口如瓶、执行力很强的心腹去做,他选择了你,你们点对点共享着某些重要信息。而信息的独享性一旦被破坏(被其他人知道了),你们双方都会受损。那么在这种情境下,这位大佬就是你不折不扣的人脉。
不过,在移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信息获取渠道几何级增长、每个人的连接方式如此多元化的时代,这些传统的人脉概念正在被解构。
虽然人脉是“信息优势”的本质没有变,但真正称得上人脉的关系,显然是越来越少了。在40年前,如果一位内地人认识一位香港或者台湾老板,那么他就能比别人先搞定招商引资,或者先于别人在前者的企业谋得一个好差事。而现在,这种“认识”关系已经意义不大。
在那个时代,先出国或先去我国港澳台地区发展的人,很多都当起了“掮客”,他们仅仅通过撮合不同地域精英人群互相认识, 就能获得不小的“中介收益”。而今天,这样的 “掮客”几乎已经没有任何市场。打个比方,全球最有权势或者财富最多的1万个人,他们要互相认识是一件极其容易的事情,几封邮件或者两个电话,再加上最多十几个小时的私人飞机飞行就能解决,根本不需要通过中间人来实现。
金融圈,被认为是靠人脉的典型社会。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金融子行业都靠人脉,有些领域靠得不多。
有这样一个有趣现象:在2014年前后这几年,上海和香港的金融圈成立了大量的新兴基金公司(内地叫私募,香港叫对冲基金)。最开始,一些基金的领导者分为两类,一是投资家,二是私人银行家。但几年之后,私人银行家们几乎全部退出了管理团队,投资家独自执掌了基金公司。为什么?很简单,这些基金干的事情是从富人(LP,有限合伙人)手中拿钱,然后去A股、港股或者美股的二级市场投资。这个业务分为资金端和投资端,前者是私人银行家做的事情,他们有人脉,认识富豪家族,所以能帮公司找到LP,搞钱来投资。而负责投资端的投资家,则可能是一位从其他机构跳槽,自立门户的优秀分析师,投资业务一流,但没什么人脉,所以要和私人银行家合作,才能让公司开张。
然而,随着基金公司投资业绩的上升,一些LP发现,绕过私人银行家直接找投资家也没问题。于是,私人银行家作为一个“中间环节”被逐渐省略掉了。当然,优秀的私人银行家也是不可替代的,很多全球的老钱家族依然相信优秀的私人银行家。但在全球对冲基金行业,绝大多数的掌舵者都是投资端的基金经理而不是融资端的私人银行家,无疑是一个现实。
说到这里,到底什么是人脉,已经很明显。人脉绝对不是交易的“中间环节”,而是刚好相反,它是可以减少市场的“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为客户带来持续价值的深度利益连接。在这个利益链条中,你找到一个替代成本较高的位置,即是获得了人脉。
在人人谈论“存量”的时代,明白这个道理,会越来越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