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缩小

字体增大
来信
希望能出一款儿童手机,定制合适的APP 和内容,就像学习机一样,也满足社交娱乐消费等属性,同时屏蔽掉不安全不合适的信息。
——左小小(读微信公众号文章《学生禁玩手机,催生地下市场》)
我是一名做招聘的人事,很明显感觉到近几年职场的变化,候选人在面试时会强调“加班这个可以理解我能接受”。当内卷盛行成为社会主流时,没有哪一代人是感觉幸福的。其中让我记忆最深的一个刚毕业的小孩上一份工作在比亚迪的工厂,他说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8点上班,加上午休吃饭、通勤时间,最长的一次30天没休息过,他一天留给生活和睡眠的时间不足10小时。他想找一份稍微有点生活的工作,我知道这个理由会让他被很多企业刷掉,但是我想给23 岁的年轻人一次机会。因为我也曾23岁过,我现在33岁,我还会43岁,希望大家是多元化的,不被定义地生活,有生有活,正向循环,也许不会有期待的蝴蝶效应,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改变一点,这个世界还是会有所不同。
——李詠梅(读微信公众号文章《快退休发“罪己诏”,高校内卷蔓延到教授》)
个人是堂·吉诃德一样的勇士,连累了身边的亲人也是事实,妻子其实没必要跟着他这么受苦的……执着于一个无人在乎的记忆是一件诗意的事,诚然它完全不具有实用性。如果这是故事,我会觉得它所带来的苦难深化了这份诗意,但是发生在现实中,实在太过残忍。
——决明(读微信公众号文章《一个农村男人,和一场“自找”的网暴》)
担心冲动离婚的话,那他们后悔了再复不就行了?如果还担心有人反复离了复、复了离会浪费行政资源,那还可以设置每对夫妻复婚的次数上限。离婚冷静期给真正煎熬想要离婚的人带来的身心折磨和社会的资源浪费,才是真的。
——筱柠_Lemon(读微信公众号文章《这次,离婚冷静期有可能取消吗》)
上一篇:
后窗
下一篇:
特朗普的大戏:图谋一个“新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