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从追赶到超车

作者: 荣智慧

中国汽车,从追赶到超车0

《志在超车:智能网联汽车的中国方案》

苗圩 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品方:异步图书

2025年3月

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创新高,达到3128.5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增长3.7%和4.5%。

回望2023年,这一年足以载入史册。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超过3000万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国。比亚迪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302.4万辆,超越特斯拉,锁定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全行业营收突破10万亿元,汽车产业成为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中国新能源汽车更是连续16年领跑全球,2024年产销量均超过1280万辆。3000多万辆新能源汽车正驰骋在中国道路上,市场渗透率达40%以上。

在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自行车是进步的象征。到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包括电动载人汽车在内的“新三样”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

从“自行车之国”到汽车产销量世界第一,中国用了60年。从内燃机追随者到新能源引领者,中国只用了30年。完成“换道赛车”,是因为“志在超车”。

《志在超车:智能网联汽车的中国方案》是《换道赛车:新能源汽车的中国道路》的姊妹篇。如果说2024年出版的后者集中回答了中国汽车产业上半场“如何换道”的问题,那么2025年出版的前者立足于研判中国汽车产业竞争智能化“下半场”的机遇和问题。

两本书由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撰写。

苗圩在《志在超车》新书发布会上称,从落笔的第一天起,就明确指出写作这两本书的目的不是为自己树碑立传,而是要把自己对于汽车产业发展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争取能够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认识,让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更稳健、更健康、更有活力,争取早日实现汽车强国梦。

写作的背景,正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换道赛车”,在传统汽车市场突出重围,走出了一条独一无二的中国汽车发展道路。当下,由智能化、网联化主导的汽车产业竞争“下半场”已全面展开,能否保持优势、持续领跑,这是时代带来的新的考验。

2025年也叫“自动驾驶元年”,能不能在“车路云一体化”“自动驾驶芯片”“车载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决定着中国汽车产业能否真正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如何推动汽车与人工智能、通信、大数据等深度融合?如何将已有的优势转化为制胜未来的力量?

“下半场”进行过程中,苗圩敏锐指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走过的两个弯路:一是高精地图,一是自动驾驶代码。

事实证明,高精地图和自动驾驶代码走不通。由于中国国土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加上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即使把地图精度提高了,也无法保证实时性;软件工程师写代码,量又大,又无法保证不出错。

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依靠实时感知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定位,用大模型训练机器,让软件从“不会开车”到“会开车”,才把弯路“纠正”过来。

中国汽车智能化发展,将围绕“协同”和“突围”来进行,其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

苗圩认为,中国发展人工智能不能硬碰硬,不能跟着美国“打篮球”,否则会被美国人带着满场乱跑,而应该用“下围棋”的办法,走出差异化发展人工智能的道路。

比起美国关注ToC的应用,中国应该更多关注ToB应用。

ToB跟ToC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生成式人工智能虽然是多模态,但更多的还是文字,最多是语音。放在汽车上,人们基本不用文字去操控汽车,也很少用语音,更多的是用图像,这就是模态的不同。

另外,要满足各行各业的要求,ToC应用需要几千亿甚至是上万亿的参数,ToB用不到这么大的参数,可以发挥扬长避短的作用。再加上美国在芯片出口方面再三对中国设限,中国要走有中国特色、符合国情的道路。

DeepSeek开源大模型更给汽车行业带来一个大机遇。中国汽车行业用了很多大模型、很多操作系统,一直缺乏一个成熟的开源的大模型,DeepSeek的出现适逢其时。

汽车产业已经成为人工智能技术最为广阔且关键的应用场景,而智能网联汽车更是人工智能创新产品与服务的典型代表。

因为智能网联汽车集成了自动驾驶、感知决策、路径规划、边缘计算、车载芯片等核心AI能力,相当于将人工智能系统“装进”一个在高速移动的空间内,于多变的路况等环境下可进行实时反应的载体。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智能网联汽车早已不是“多装几个传感器”就够了,而是向着整车智能、路网协同、云端互动的全方位发展迈进,这对软硬件的协同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极致要求。

比如,智能手机的发展就是软硬件协同演进的经典案例,从芯片、操作系统,到应用生态构建,推动了整个产业的繁荣。

同样,智能汽车的发展也必须经历类似的系统性演进过程,而车载操作系统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这恰恰是中国汽车产业目前面临的“缺芯少魂”难题的核心关键所在。

尽管中国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领域已成功跻身全球第一梯队,造车新势力发展势头很好,但仍亟待提升造“芯”(芯片)和造“魂”(操作系统)的硬实力,让工业大模型真正“扎根”于生产线,而不是简简单单地“悬浮”在会议室之中。加强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已经迫在眉睫。

中国汽车竞争的下半场,到底能不能胜出?

一方面,技术要创新。一方面,生态要拓展。

苗圩在《志在超车》里分析了中国汽车产业的五大优势:一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走在全球前列,特别是在大模型领域具备应用规模与数据积累优势,可以推动车载AI落地;二是5G技术和网络基础全球领先,为高效的车路云通信提供强力支撑;三是互联网应用深入,年轻一代对新技术接受度高,具备推动产业变革的良好用户基础;四是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单一汽车市场,而且中国正在建设一个统一的大市场,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强劲,具备实现规模化应用的市场基础;五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使得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创新成为可能,为复杂系统工程提供了坚强保障。

中国汽车在全球巨大的产销量优势,来自具备完整产业链供应链的内在逻辑。

相比全球第二大市场美国,中国汽车年销量高出约1000万辆。这种体量上的优势,不仅是经济数据的体现,更意味着中国在智能汽车国际竞争中拥有巨大的话语权和引领力。

新能源汽车的领先优势,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与产业基础。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车在底层架构上存在天然的契合,新能源汽车为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基础平台,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水到渠成。

下半场,中国有希望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汽车产业“火车头”,真正跻身世界汽车强国行列,实现中国汽车现代化。

上一篇: 欧美年轻人也越来越卷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