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年轻人也越来越卷

作者: 齐然

我们一般认为,“内卷”和过度强调勤奋或听命于企业组织的工作模式有关。不过在欧美国家,近年出现了新的职场趋势,那就是职场新人一方面并不像以前那样服从了,另一方面却甚至更乐于“内卷”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里所说的职场新人,通常是“Z世代”,也就是199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一代。这一代年轻人因为时代环境和经历,发展出了一些独特的职场文化。比如,他们往往不太愿意接受传统上科层制的、需要服从和合作的工作场所组织模式;又比如,他们不喜欢开会,不喜欢过于正式的工作环境等等。

不过,这一代人在职场中,有很强的自我驱动力和“争着升职”的意识。

英国人力资源公司华德士(Robert Walters)2023年的一份分析调查了数百名这类职场新人,得出的结论是:被访的Z世代年轻人中,有51%期望每年都能晋升。

这份分析认为,在新一代职场中,每个人的头衔快速增加,但实际的薪资和待遇并没有得到相应足够提升的奇怪循环,是因为新一代人有需求,雇主也想迁就,于是创造出了大量新的、听起来更高级的职位。但这些职位上的年轻人其实“不具备相应的经验、技能或薪水”。

这难道说明年轻一代人希望不劳而获吗?并不。这份分析恰恰提到,许多管理者指出,年轻一代相当有毅力和自主管理能力,但更乐于独自闷头工作,社交、沟通和协作等软技能普遍有待提升。也就是说,年轻一代人愿意适应高强度的工作,却有些叛逆和“自行其是”。

与此同时,报告还提到年轻人不再愿意像以前那样接受企业中层管理岗位的任命,因为他们认为中层管理人员既要服从上级,又要时常救火,还要不断参与琐碎的日常管理,是“吃力不讨好”,付出和收益不成比例。

看起来,这一代人或许已经不需要强制的“996”工作制,自己就能“卷起来”;但另一方面,他们又非常容易陷入寻求“性价比”的职场考量。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会不会因为华德士的报告涉及的主要是高收入阶层的年轻人,所以才会呈现出这种急功近利的“卷”法?

但,也有另一些人提到,类似的职场文化也出现在社会企业、社会福利机构等传统上一点儿也不精英的领域。

加拿大《慈善家》杂志2024年就有一篇文章提到了这一点。文章指出,新一代的员工不太愿意成为“机器上的螺丝钉”,而是想“成为机器本身”,因而他们努力争取改变头衔,并且“在职业生涯早期对工作角色和头衔不满的趋势日益加剧”。

为什么这些更理想主义,并不太有可以攀比收入和社会地位的职位,也出现了这种“自我内卷”的文化呢?上述文章的分析认为,这和这代年轻人经历的社会教育有关。作者指出,过去30年来,年轻人成长过程中,父母变得越来越焦虑、控制欲更强。教育阶段的竞争和自我要求也越来越多。或许因为如此,他们在人生中越来越产生一种把教育和职业成就、竞争、地位和内在个人价值联系起来的社会意识。因而,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年轻人们其实都在变得更加“个人主义”。

这种个人主义不仅造成新的“内卷”,也让工作中传统的分工合作受到冲击。但我们是要责怪年轻人更加逐利和算计,更自我中心吗?恐怕不是。毕竟,是什么为这种无止尽恶性竞争的文化铺设了道路呢?不就是我们为下一代人创造的竞争环境和关于个人成功的一整套压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