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癌症“缠上”的一家人

作者: 何振

诊室里,张先生面色苍白,将自己的家族病历递到了我面前。张先生的父亲因肺癌离世,两个兄弟相继被确诊为胃癌、肺癌,他也因为肺癌来到了我的诊室。面对这样的情况,张先生的心理显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颤声问我:“大夫,我们全家都是‘癌症体质’吗?下一个会是谁?”

揭开“癌症体质”的真相

仔细研究张先生的病历档案,我发现了一组特殊的数据:张先生的父亲和两个兄弟的肺癌组织标本,均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在基因检测的支持下,我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这并非巧合:张先生的家族存在罕见基因胚系突变。这类遗传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肺癌发病风险升高,但有这样的基因就一定会患癌吗?导致他们生病的因素,并不全是基因突变。

张先生一家的职业经历也值得关注。张先生的父亲是矿工,需要长期接触石棉等致癌物质,矿井中的工业粉尘也可能诱发肺癌。张先生和他的两个兄弟都曾在家具厂工作,制作家具的过程中会产生木屑、粉尘等,容易被人吸入肺中,这个过程还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甲醛、苯等致癌物。更令人揪心的是,张先生家里的男性都是烟民,每人日均2包烟,都有持续30年的吸烟史。以上种种因素的组合,共同构建了张先生一家的“癌症发生路线图”。

接下来,我试着回答张先生的问题。“就像火药桶,”我说,“基因是桶,环境和生活方式是火星。只有桶不会炸,但火星一碰就会有危险。癌症的发生通常是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所谓‘癌症体质’,就是特定人群因为基因、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叠加,导致患癌风险显著升高的状态。”

其实,医学界并没有“癌症体质”的表述,我们更倾向于使用“癌症易感性”这个概念。“癌症体质”容易引发宿命论,而“癌症易感性”强调风险的可测、可控。

癌症易感人群的三个预警

“网上说,面色发黑、舌苔厚腻的人容易患癌症,这是真的吗?”张先生追问。

“持续咳嗽、咯血、便血、无痛的肿块,短期内体重不明原因下降超过10%等,这些症状才是需要我们高度警惕的预警信号。”我回答道。

张先生的问题很有代表性。经常有患者向我求证各种各样的“癌症征兆”,但坊间流传的“面色晦暗”“舌苔厚腻”等体征,都不是癌症的标志,更多只是反映了患者的亚健康状态。就像张先生的体质量指数(BMI)是28,提示代谢综合征风险高。“肥胖确实会增加多种癌症的发生风险,”我接着说,“尤其是内脏脂肪堆积引发慢性炎症时,更容易增加患癌风险。此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也会增加患癌风险。”

那么,患癌前身体到底会不会给点“提示”呢?还真有。

身体特征预警

虽然面色晦暗、舌苔异常等症状不是癌症的诊断依据,但某些体征值得大家关注。

●中心性肥胖(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

●颈部黑棘皮征(胰岛素抵抗标志)

●长期不愈的皮肤或黏膜溃疡

生理特征预警

●慢性炎症状态(C反应蛋白持续升高)

●代谢综合征(血糖、血脂、血压异常)

●激素紊乱(如雌激素水平异常升高)

心理特征预警

●长期抑郁人群患癌风险增加32%

●C型性格(压抑情绪)者胃癌发生风险升高2.4倍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免疫功能持续受损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特征并非癌症“标签”,而是提醒我们关注健康状态的信号灯。

帮助张先生建立“三道防线”

张先生听完我的分析,表示自己要减重、戒烟、锻炼身体,但是,他仍然很焦虑,问道:“医生,我希望我的孩子能逃过‘魔咒’,我该做些什么?”于是,我给他提出了“三道防线”的系统建议。

基因防线 直系亲属进行遗传咨询,并通过抽取外周血,进行胚系基因检测。对存在肿瘤易感基因突变的亲属进行定期随访,制定有针对性、个性化的体检方案。

筛查防线 每年进行个性化体检。吸烟者每年接受低剂量CT筛查,胃肠镜筛查年龄提前至35岁。女性亲属增加乳腺钼靶检查频率。

生活防线 通过代谢管理,将体质量指数(BMI)控制在24以下。戒烟,必要时进行尼古丁替代治疗。

“有癌症家族史的人患癌风险较高,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发病。只有部分癌症与遗传相关,大多数癌症是环境与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癌症风险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早期筛查和干预来降低。”我说道。

“我明白了,我的孩子不一定会得癌症,癌症是可以预防的疾病。我这就回去提醒他们定期体检,同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谢谢您!”张先生说。

送给普通人的防癌锦囊

大部分人是没有张先生这样的癌症易感性的,所以不需要像他们一家那样用“三道防线”保护自己。普通人要把重点放在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上来。这里也给大家三个防癌锦囊。

1.饮食“三色原则”

红色的番茄含有丰富的番茄红素,绿色的西蓝花含有大量的萝卜硫素,白色的大蒜富含烯丙基硫化物。这三种食材有很好的防癌效果,大家日常可以适量摄入。

2.运动“黄金公式”

每周进行150分钟有氧运动和2次抗阻训练。

3.心理“减压三法”

学会4-7-8呼吸法,即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经常使用自然接触疗法,可以每周2次到公园散步。试着写正念日记,每日记录3件值得感恩的小事。

面对癌症,我们并非束手无策。与其纠结“体质”标签,不如用科学筑起防线。毕竟,基因或许决定了起手的牌面,但如何打好这副牌,主动权始终在我们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