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没有虞仁荣
作者: 孙锋历史有非常有趣的曲面。每逢重要时间节点,文韬武略的人物就会登台力挽狂澜。犹如长江浩荡东流过三峡,若想高峡出个平湖什么的,无非两个方式,要么有人抽刀断水,要么等待三峡再次通过地质运动自我推动。
自我推动是历史漫长流动的主画面。没有哥伦布,美洲迟早会被更大的世界发现,但他的帆船重新定义了历史画面的时间线。
假如没有虞仁荣,中国半导体产业还是会在时间中熬起来。但我们知道这段时间会有多么艰苦和漫长。
虞仁荣出现了。他松散的坐姿没有英雄感,随意的着装也不像胜利者的铠甲,中年男人普遍的面相难以激发崇拜的激素。所以呢?
所以我们不妨从历史的角度再审视一遍。
1957年北京电子管厂(现京东方前身)研制出中国首颗锗晶体管,比美国晚9年。虞仁荣恰好在9年后出生于中国浙江宁波的农村。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他4岁,中国与全球半导体技术差距从5年拉大至15年。
中国半导体产业生长的时间像1957年的一个影子,越拉越长。“531战略(1986年)”“908工程(1990年)”“909工程(1995年)”策马扬鞭,整体产业却像奔跑在马达越拧越快的跑步机上。到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半导体自给率不足20%,高端芯片100%依赖进口。1998年,32岁的虞仁荣创立华清兴昌科贸—北京最大电子元器件分销商,年利润达1 000万美元—是头飒爽的马。
2007年,41岁厉兵秣马的虞仁荣在上海成立韦尔股份,开启半导体自主研发的征途。3年后,中国半导体消费占全球45%,但自给率还是不足20%。
怎么办?
又隐忍不发7年,虞仁荣启动对豪威科技的收购,2019年完成“蛇吞象”,韦尔股份成为全球第三大图像传感器厂商。
这一年,虞仁荣53岁,知天命之年。他让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研究的中国图像传感器半导体,猛追世界50年(以1969年贝尔实验室发明电荷耦合器件算起)。2023年,韦尔股份车载CIS出货量达1.03亿颗,超越安森美成为全球第一。
鲜花次第开。2025年,韩国科学技术规划评价院对其国内39位专家调研显示,韩国半导体领域的技术基础能力在所有关键领域均全面落后于中国。
假如没有虞仁荣,历史的故事很容易泼墨重写。不过,关于中国半导体的未来拼图,就缺了一块有力的想象和决断。
想象力和决断力,是历史赋予人类最珍贵的东西。

上篇 假如智商有天意
虞仁荣踏上浅滩,谁能想到这片沙滩会在几十年后翻出滔天巨浪呢?
风水
宁波北环高架南侧,一个名为钟包村的村庄,与大片簇新的商品房小区比邻而居。
曾经的钟包村,阡陌纵横、水路相连,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村庄。城市化快速推进,如今的钟包村早已融入城区,成为镇海新城的一部分。
有“商帮故里”之称的镇海,庄市街道钟包村是一个响当当的存在。这村子走出了“宁波帮”重要的几个代表,“五金大王”叶澄衷、“世界船王”包玉刚,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
现在还要包括我们这个故事的主角,虞仁荣。
1984年10月,包玉刚与妻子时隔40年后,第一次回到家乡宁波。他发现宁波还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于是,包玉刚决定捐资2 000万美元,在宁波建设一所综合性大学,就是后来的宁波大学。
有趣的是,当年包玉刚捐校时,钟包村村民夹道欢迎,人群中就有虞仁荣。
那年他19岁。1年后,包玉刚为宁波大学奠基,虞仁荣正好从镇海中学毕业考入了清华大学无线电系。
堪舆是门玄学。某种意义上讲,玄学的本质是一种道义的传承。包玉刚衣锦解囊30多年后,才有了虞仁荣捐资300亿元的“宁波东方理工大学”。这种道义的传承是一个地方最好的风水。
不可否认虞仁荣受到了同乡前辈的感召,但这类精神若想发出雷鸣,必须匹配上相应的实力。刚好虞仁荣身上兼具这两样东西。
虞仁荣从小刻苦学习,不仅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镇海中学,1985年,他以镇海区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了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后更名为电子工程系)。
1985年会像底层代码一样,永远写在中国甚至世界半导体发展史上。这一年,日本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生产国。3年前,中国无锡742厂(华润微电子前身)引进东芝3英寸晶圆生产线,生产电视机用三极管,但未能掌握核心技术。1年后,电子工业部提出“531战略”(普及5微米、攻关3微米、研发1微米),实际仅实现5微米量产。而如今的半导体大佬台积电,要到2年后才在中国台湾成立。
谁能想到虞仁荣踏上的这片沙滩,会在几十年后翻出滔天巨浪呢?
他与紫光集团原董事长赵伟国、兆易创新创始人舒清明、卓胜微电子联合创始人冯晨晖等,是清华同学,他们被称为“清华EE85黄金一代”。世界半导体产业红日初升,中国半导体产业将萌未萌,等待“虞仁荣们”的将是什么?
天赋
不得不承认,天赋决定了一个人起跳的高度。虞仁荣几乎是站在别人的天花板上起跳。
考入清华后,虞仁荣学习和生活两不误。他在大一时打了一通宵麻将后,第二天早上参加全校数学竞赛,竟然还拿了第一。至今这个光辉事迹还在韦尔内部被津津乐道。
作为“商帮故里”的优等生,虞仁荣的商业嗅觉也无师自通。当时北京海淀区的试卷是全国闻名的学习资料,但对外地学生来说,想拿到这些试卷可不容易。虞仁荣抓住了这个商机。他用清华学子的身份作背书,把海淀区的模拟试卷和习题集复印了一大批,然后跑到河北保定去卖,从中赚取差价,也因此成了小有名气的“试卷经销商”。
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件小事,那是因为他们忽略了一个宏大的背景。彼时,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没吹遍大江南北,清华校园技术、学术导向的环境,培养的主要是专业性的技术人才,而虞仁荣却能从思维的惯性里跳出来,率先将学术资源转化为商业机会。这也犹如梁文锋,在人工智能赛道上叠加显卡性能的关键时刻,他却辟出一条弯道发起边缘革命。
从思维惯性里跳出来,是光荣的孤独能力,一种成功的能力。这种能力日后还在虞仁荣从技术到市场的工作转变,从市场再到技术的创业转变,从线性研发到资本运作的技术转变中重复上演。
现在到了第二次。
毕业后,虞仁荣进入浪潮集团,成为了一名工程师。浪潮集团是当时国内顶尖的IT企业,研发了全球第一台中文寻呼机,开发了全球第一个汉字寻呼标准。
但短短2年后,虞仁荣便辞去这个“铁饭碗”,转头进入了香港龙跃电子有限公司,担任北京办事处经理,主管电子元器件的代销分销。
这个决定让很多同学都大吃一惊。“所有人都觉得我疯了,但我知道芯片产业缺的不是科学家,而是能把技术变成商品的人。”
严格来讲,中国芯片产业既缺科学家,也缺能把技术变成商品的人,但在20世纪90年代这个节骨眼上,中国科技领域正在进行一场技术和市场的路线之争。
1994年,联想爆出影响深远的“ 柳倪分歧”。柳传志主张企业应先生存,通过多种经营和贸易来获取利润;而倪光南则坚持以技术为主导,认为技术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这种“贸工技”与“技工贸”的路线之争 ,既导致了两人之间的矛盾,也直接影响了当时一大批中国科技企业的顶层策略导向。
全球半导体遵循摩尔定律快速迭代,中国因技术积累不足,陷入“引进即落后”循环。例如,2000年后中国光刻机技术停滞于90nm,而2006年ASML已推出可以蚀刻10nm的EUV光刻机。中国既要自主研发,但也不能因为研发滞后而放弃市场。柳传志看得比倪光南更深,后者则比前者看得更远。事实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在更深和更远中,怎么取得相对的平衡。
显然这还没到虞仁荣思考此类问题的时候,他还像甬江一样,在等待自己的浪潮。
虞仁荣解法
在龙跃电子的6年销售生涯中,他白天跑客户,先后拿下了安森美、松下、莫仕等国际知名半导体厂商的代理权,建立了完整的“采销存”供应链体系。晚上他又研究技术参数,逐渐成为电子元器件分销领域的“百事通”。
一次,某客户急需一批冷门芯片,他连夜联系海外渠道,仅用48小时就完成交付,赢得客户长期信任。到2006年,他创立的华清兴昌公司已成为北京最大分销商,年利润突破千万美元。
不惑的年龄,首先要解惑。此时虞仁荣逐渐意识到,还是要有自己的核心产品。“做经销商只能喝口汤,要想吃肉,必须搞自主研发。”
所以柳倪之间重要的不是解决分歧,而是达成共识。这是虞仁荣的解法。
2007年,当多数同行还在靠倒卖赚差价时,虞仁荣再次跳出了舒适区,在上海创立了韦尔股份,开始打造自研品牌。
半导体行业是一个资金和技术高度密集的领域。创业初期,为了持续获得资金,虞仁荣选择“两条腿”走路。他用电子元器件分销赚的钱,来支撑自研半导体产品。同时,他选择从一些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且市场需求大的半导体产品入手—功率分立器件和电源管理IC芯片。

两条腿走路竟然还有更大好处,就是可以用别人的产品探路,及时了解用户需求,然后在自己的产品上随时整改。
在与联想、联发科等客户沟通时,虞仁荣发现他们在手机充电接口保护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现有的产品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虞仁荣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于是,他立即组织研发团队,针对客户的需求进行研发。
经过1年多的努力,韦尔股份成功推出了一款专门用于手机充电口保护的瞬态二极管产品,这款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客户的热烈欢迎,迅速占领了市场份额。
靠着这种方式,韦尔股份的实力也逐渐雄厚起来。
但这还不够。摩尔定律下的半导体产业日新月异,中国的自主研发设计能力还不断受到“封锁”,如果还是按照研发、生产、市场的线性路径走,韦尔股份会被永远甩在后面,做中低端市场。
其实对于一般企业家来说,能有市场就不错了,但那显然不是虞仁荣。
破解追赶难题无非2个解法:提高自己的研发水平;直接购买对方技术。虞仁荣全都要。
一方面,他通过内部孵化和持续研发,不断提升公司的技术实力;另一方面他通过外延并购,迅速进军集成电路的主流赛道—“技术+资本”双轮驱动。
虞仁荣的投资风格迅速果断。2014年,韦尔股份抄底收购了北京泰合志恒,切入卫星直播芯片领域;2015年,又收购了无锡中普微电子有限公司,进一步拓展至射频芯片领域。
在连续整合了多家国内芯片设计企业后,韦尔的研发团队和产品线迅速完善起来。
2017年5月,韦尔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下篇 假如没有点血性
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时间坐标,就在这样的血性和决断中,不断擦了重画,画了重擦,直至与世界实现了对齐。
进一步
虞仁荣把上市当成了起点,起点设在上市后的第1个月。
2017年6月,韦尔股份宣布拟以发行股份方式收购北京豪威86.5%股权。当时豪威总资产是韦尔的5倍,净资产达8倍,被外界讥讽为“蚂蚁吞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