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笔有时思索无涯
作者: 陈方灿问:陈博士,您一直工作繁忙,尤其是大赛时,是什么让您长期坚持致力于健身科普专栏?
答:设立这个栏目的初衷是通过科学实用的体能康复知识,帮助读者改善身体健康状态。当时,体能康复领域的科普内容稀缺,许多人对科学训练和康复的概念模糊。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我与编辑部商定,通过真实的康复案例,逐步解析各种原理,提供易于操作的指导,让不同层次读者从专栏中获益。
开始时并没有长期写作的计划,只是特别希望让更多健身朋友知道:运动损伤不能忍着扛着或者随便治治,科学的体能康复能帮我们“自救”,还能让身体更强壮。咱们的身体本来就有很强的修复能力,只要用对方法,它能比想象的更强大。
13年多的时间,每月一篇两个版的文章,虽只有3千字左右,我都要精心确定主题,构思框架和表达形式,组织内容,反复回想和感受经历的事情,梳理经验和感悟。准备好后,我会“约见”编辑部的柏强老师,一口气把内容全部说出。他飞快地记录下来,回去再整理加工。所以,每期的专栏文章都以我“口述”,他“采写”的形式合作完成。
说真的,有时累得直犯懒,曾想过“这期就算了吧”,也尝试过让同事来写,可没人愿接这个活儿。但读者的反馈,特别是他们的改变,让我们觉得值得。有人看了文章后跟我说:“原来这毛病还能这样缓解啊!”也有人跟我分享,“现在我知道怎么防止再受伤了”。听着这些反映,心里真的特别踏实,我知道创作这些文字没有白费力气。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柏强老师和我多年的合作十分默契。我们经常一起聊天,有时在咖啡馆里,有时在大赛场边。我把他的想法和自己工作中的案例、积累的经验融合起来,提练选题,再通过讲故事或一问一答等形式,变成大家看得懂、记得住的东西。
十多年中,我们赶上伦敦、里约、东京、巴黎四届奥运会,身处其中,各种故事、案例和感悟更是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体能康复的力量。许多选手通过科学康复回到赛场,也有些选手因提前做好预防,避免了大伤。这些实打实的例子不断促使我们丰富这个专栏。更重要的是在奥运场馆之外的普通人身上,这些文字也能产生作用。
问:您总是通过实例,倡导科学的体能康复,那体能康复的核心理念和特色是什么,能否简单说说?
答:体能康复,归根到底就是帮助身体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它的核心理念不是单纯地“治愈”某个伤病,追求身体结构完美,而是通过科学方法,让身体重新拥有自如活动的能力、充足的力量以及稳定的支持体能去应对生活和运动需求。也就是说,体能康复的终极目标是:恢复身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生活中,人们往往把注意力放在表面的症状消减和结构的完整性上。例如,很多人认为只要疼痛消失、关节不再肿胀,就表明康复完成了。实际上,症状缓解不一定意味着身体功能已经恢复。如果关节活动度没有改善,肌肉力量仍然不足,即便不痛了,很可能还会出现反复损伤或新的问题。


还有一种常见的误解,以为康复的目标是让身体恢复到年轻时的“完美”状态。随着年龄增长,许多结构性变化不可避免,比如关节老化或椎间盘的退变。试图让身体“重回年轻”并不现实,也不是体能康复的真正目的。我们需要的是在现有条件下,通过正确训练和调整,让身体功能尽可能正常运作。例如,一个经过体能康复的人,也许关节依然有退化迹象,但他能轻松上下楼梯、完成日常工作,而不会因为小小的动作就感到不适。
简言之,体能康复更关注功能的改善,而非仅仅消除症状;它强调通过逐步锻炼和调整,让身体学会应对现实状况,而不是一味追求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它不只关注病痛本身,更注重整体运动模式、生活需求,以及如何让身体适应这些需求。体能康复的真正意义在于帮助人“恢复行动的自由”,恢复对生活和运动的掌控能力,不再局限于“治好了没有”。
问:发表了这么多专栏文章,您觉得哪些话题仍意犹未尽,还能谈上许久,还能不断发掘新角度?
答:体能康复就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从不同角度切入,就会发现每个切面都能引发出无数讨论。比如大家都熟悉“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其实更重要的是“运动在于科学”。如何科学地恢复运动功能?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提升身体活动能力?这是体能康复的根本,也是我们始终探讨的重点。
更深一层说,科学运动本身充满个性化挑战。没有一种康复方法适合所有人,每个人的体型、生活习惯、工作性质、运动目标有所不同,我们要“量体裁衣”。每个个案的细节、每个环境的不同,都会引发新的讨论。
再者,体能康复是高度实战化的过程,要通过实际训练和恢复手段,让人们能应对比赛、工作甚至日常生活中千变万化的要求。比赛状态下的运动负荷和日常工作中的反复动作,对身体功能的要求不尽相同,这些细微差异和具体需求,总能给我们带来新问题、新思路,引发新一轮的讨论。
体能康复的独特性在于:它不是一般的医疗康复,而是帮助人们回归生活、回归赛场。这种过程因为人、环境、需求的变化,永远有新话题可以谈。换句话说,体能康复的核心在于适应变化,而变化本身就意味着永无止境的讨论。无论从科学性、个性化还是实战化的角度切入,体能康复的讨论空间都非常广阔。
问:回头来看,您觉得专栏中哪些内容受到读者欢迎?
答:有一个共通点,是大多数读者感到“这就是我的问题”或“这正是我关心的事”。
比如:结合热点的故事,引人从关注到思考。有一年冬奥会上,一位知名滑雪选手因膝伤退赛,很多读者疑问重重:这种伤病是怎么发生的?康复过程会多难?我们在专栏里从这位选手的故事出发,深入浅出地讲解滑雪导致膝盖损伤的常见原因和应对策略,还引用了一些亲身康复的案例,展示通过科学方法恢复到正常甚至优异状态的可能性。文章引起共鸣。有读者留言:“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膝盖会受伤,也知道了以后该如何保护自己。”
再如,一些应季问题,与读者的经历直接对应。每年春天马拉松赛季前,我们会涉及一些跑步中的常见问题——崴脚、膝盖痛、脚底筋膜炎等等。不少人一看标题就想点进,看看自己的症状有没有解法。因为文章中的场景和问题就是他们正在面对的。有人读后说:“我试了文章提到的那种拉伸动作,真的有效!”
此外,最近一两年的问答形式文章,文字不多,但切中很多人关心的小问题,也获得不少点赞。比如:“为什么跑步后膝盖总是疼?”“热敷和冷敷到底怎么选?”我们通过一些真实案例和实际操作建议,让读者一目了然,马上能试。有人看完后留言:“终于明白了该什么时候用热敷!以前用错了,难怪没效果。”
问:有些话题,您觉得重要,却没有引起读者兴趣,怎么看待这样的“冷遇”?
答:多种原因。首先,有的选题比较小众,关注度不高。比如,一些比较冷门的运动损伤或特殊群体的康复案例,这些话题在专业上很有价值,但普通读者不觉得与己相关,自然就不容易被吸引。其次,表达方式也会影响阅读体验。文章中用了过多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医学表述,读者难以理解。即便内容有意义,他们也不感兴趣。
对于这些“冷遇”,我会冷静地反思,当作改进的动力,从中也认识到这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它提醒我反思选题的受众面是否足够广泛,也让我更加注重用贴近读者的语言和清晰的逻辑结构来组织内容。如果没能把复杂问题讲得简单明白,那也许是我的思考还不够深入、总结不够透彻。
问:从体能康复专家到杂志专栏作者,给您带来的最大感受和变化是什么?
答:我从来没觉得自己写专栏是什么了不起的成果。真正让我感受深刻的是这些年的坚持,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我自己。写《新体育》专栏是一个很特别的经历,和我在其他平台写文章不一样。只有这个专栏,只有和《新体育》,和柏强老师的这份合作,让我一直坚持到现在。这并不是因为成果,而是因为过程,真真切切地改变了我自己。
每月固定写一篇文章,看似一件任务式工作,对我来说却是一次次自我对话的机会。我要重新审视过去的工作,想一想这段时间遇到了什么问题,解决了哪些疑惑,有哪些经验值得记录下来。这种固定节奏迫使我不停地反思:“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还有哪些经验没有总结清楚?”这一点点的积累,让我在工作中更加有意识地改进方法,变得更严谨、更细致。可以说,是这个专栏让我学会不断总结,不断成长。


有人认为写专栏是给读者提供知识,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个学习过程。每次写文章,我不只是想到如何解释某个康复案例,更多的是回忆我在实践中犯过的错误,尝试用文字把这些错误转化为未来可供借鉴的教训和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我清楚地感到自己在进步。当然,也有遗憾。我一直想把体能康复这个领域里的知识体系构建得更完整,而不是零零碎碎地一个月写一篇、一个个小问题地解答。我希望尝试更多的写作方式,比如让读者参与互动,或者在专栏之外探索一些更全面、更系统的内容。这一直是我想做却还没做好的部分。
总之,这个专栏给我带来的最大变化,是让我成长为更成熟的专业工作者。我没有特别的成就可言,但这份坚持、每月的这份复盘和思考,真的让我自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看到更深的东西,也学会清醒认识自己的不足。这种从心底发出的感悟,才是这十三年多来最宝贵的东西。感谢《新体育》!
问:多年合作,我们早已是朋友,感谢的话就不多说了。道别这个专栏之时,您想与读者说点什么?
答:体能康复修本源,识己选练路自宽。科学运动身心畅,健康长存福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