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的产生

作者: 罗宏涛

主席的产生0

2025年3月20日,希腊纳瓦里诺罗曼诺斯会议大厅,当巴赫打开信封念出那个名字,国际奥委会新主席谜底揭晓。由7位候选人参与的竞选,出人意料地在一轮投票后就见分晓。国际奥委会131年历史上,首次迎来一位女性主席——来自津巴布韦的考文垂。

回望历史,国际奥委会九任掌舵人的更迭犹如一部史诗,反映着国际奥委会的演进,也携带着所在时代的特殊印痕。1894年6月,希腊文学家维凯拉斯因陪妻子治病而客居巴黎,受家乡体育组织之托,走进索邦大学,参加由顾拜旦组织的会议。那次会议宣告了国际奥委会的诞生。对于计划在两年后举行的首届奥运会,维凯拉斯说服顾拜旦,将其落户雅典。按照当时“东道国出主席”的规则,这位与体育本无瓜葛的文学家成为国际奥委会的首位掌门人。

随着1896年雅典奥运会闭幕,维凯拉斯离职,顾拜旦接掌由他领导创立的组织,实属众望所归。那年,他33岁,是国际奥委会迄今最年轻的领袖。1901年主席之位首次竞争性选举,顾拜旦毫无悬念地胜出,6年后再获连任,任期10年。1917年,又一次选举到来,那时的欧洲战火弥漫,委员们通过邮件推举他走上第4个任期。他1925年辞职,留下了跨越29年的任期纪录。

顾拜旦留下的空位,有4人有意接管,历史上第一次呈现主席之职的激烈竞争。比利时人拉图尔在1920年安特卫普奥运会组织中功劳显著,声望大增,经两轮投票,如愿以偿。8年任期后,他在1933年再次赢得投票。接下来本应在1941年举行的选举,因二战炮火而取消,拉图尔继续任职。但一年后他猝然离世,是唯一以这种方式结束任期的主席。

这也导致了奥运史上一次特殊的权力交接。时任副主席的瑞典人埃德斯特隆顶上了主席之位。二战结束,国际奥委会1946年重启选举,战火中仍努力保持组织运行的埃德斯特隆获得了广泛信任,委员们不是以投票,而是用掌声将他从代理主席转为正式主席。两年后,奥运会时隔12年终于挣脱停摆。埃德斯特隆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战后复兴发挥了巨大作用。

1952年,82岁的埃德斯特隆决定在赫尔辛基奥运会后退休,主席选举设在开幕前夕。时任副主席的美国人布伦戴奇在与获得过奥运冠军的国际田联主席伯利的“对决”中胜出,成为首位来自欧洲以外的国际奥委会最高领导人。曾征战1912年奥运田径比赛的背景,让他成了第一位拥有奥运选手经历的主席。8年后再度选举,在此前对手伯利提议下,委员们鼓掌通过了布伦戴奇继续任职。此后,布伦戴奇又获得了两次共8年的连任。最终,他决定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之后移交权位。那年,布伦戴奇85岁,那是离开主席职位时的最高龄纪录。

第六任主席是爱尔兰人基拉宁。他的任内,国际奥委会经历着财政问题和奥运申办意愿低迷的困境。但他达成了一项载入史册的成就。上任后,基拉宁不只一次释放希望中国重返奥运的言论,并在1977年访问中国,最终助推中国在1979年回到奥林匹克大家庭。

1980年选举,只一轮投票,萨马兰奇就以明显优势胜选。他不仅延续了前任让奥运跨越意识形态鸿沟的使命,而且展现出超凡的领导力、斡旋力和改革力,成功化解了奥运会财政困境和大规模政治抵制两大难题。90年代末,国际奥委会因贿选丑闻而陷入信任危机。萨马兰奇主导了内部改革,包括对主席选举及任期做出新的规定。

选举新规在新的世纪实操落地。2001年7月,第八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在新规下产生,五位候选人经两轮投票,比利时人罗格胜出,成为首位遵循“8+4”任期制的主席。2013年,6人参选,首轮投票,因两人并列垫底而启用了附加投票来决定谁被淘汰。巴赫在之后5人竞逐的第二轮投票中获胜,成为第九任主席。

预测中将会胶着的第十任主席竞争,意外地只经一轮便告结束,考文垂在97张选票中取得49张,恰巧超过半数而胜选。这样的细节为竞选史添上了一个极为独特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