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饭圈文化说不

作者: 郝清亮

向饭圈文化说不0

一段时间以来,坚决抵制和打击饭圈文化成为体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从娱乐圈衍生而来的饭圈文化,正以复杂且不容小觑的态势,侵蚀着竞技体育的本质,破坏着竞技体育的生态环境,扭曲着竞技体育的精神内涵,影响着体育的健康发展。

去年巴黎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们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创造了境外参赛最好成绩,也让他们走到了聚光灯下,部分粉丝对运动员的喜欢逐渐走向“饭圈化”,部分互撕谩骂、拉踩引战、恶毒营销等行为严重背离体育精神初衷,也因此,引起国家体育总局的高度重视,重拳出击,打击和抵制体育饭圈文化成为业内乃至全社会的共识。

今年1月14日,体育总局系统意识形态工作和“饭圈”乱象治理工作专题会议在北京举行,会上明确提出:把“饭圈”乱象治理作为当前的迫切任务抓紧抓实。2月27日,微博官方发布公告称,为避免体育极端“饭圈”行为波及运动员,微博积极履行平台责任,与其他互联网平台采取统一行动,进行必要产品调整,解散相关运动员超话。2月28日国家体育总局官网发布文章《治理“饭圈”乱象是不容懈怠的持久战》,指出,“饭圈”乱象入侵体育领域,不断变换方式“绑架”运动员、教练员或工作人员,严重扰乱体育工作秩序、破坏体育行业声誉、损害体育战线形象。3月11日全国两会期间,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在部长通道上接受采访时说道,要坚决抵制饭圈文化对体育的侵蚀和破坏,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传承中华体育精神。

抵制饭圈文化,各方都在行动。国家体育总局已经联合公安部、国家网信办通过法律手段惩治了部分违法网暴运动员的所谓粉丝;国家乒乓球队、羽毛球队、游泳队、网球队等项目的运动员和教练已经解散自己的官方粉丝群,严格规范运动员和粉丝的网络互动。

体育饭圈文化,实质是将娱乐饭圈那套以明星为中心、强调粉丝集体追捧和应援的模式,移植到体育领域。首先,严重干扰了赛事的公平公正,成为赛场上的毒瘤,让赛事相关话题充斥大量不理性言论,使观众难以获取客观真实的赛事信息;体育饭圈文化也给运动员带来沉重压力与不良引导。一方面,过度追捧使运动员背负过高期望,面对大赛失利和粉丝铺天盖地的负面评价,陷入自我怀疑,严重影响训练备战和参赛状态。另一方面,饭圈文化诱导运动员偏离专注提升竞技水平的正轨,将过多精力放在形象包装、参与商业活动上,忽视训练,致使运动成绩下滑,职业生涯受损;体育饭圈文化还严重阻碍着体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误导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让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认为体育成功的关键在于包装和流量,而非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此外,饭圈化的过度追捧使资源分配失衡,一些流量运动员获得过多资源,而有潜力但缺乏流量的运动员难以得到机会,阻碍体育人才的培养和多元化发展。

媒体要发挥正向引导作用。在报道体育赛事和运动员时,聚焦竞技表现、体育精神,减少对运动员绯闻八卦、流量话题的炒作。引导公众关注赛事本身,营造理性、专业的体育舆论氛围。

运动员自身一定要做到坚守初心,明确自己的首要任务是提升竞技水平,用成绩说话,保持清醒头脑,不被饭圈的过度追捧冲昏头脑,合理安排商业活动,将更多精力投入训练和比赛。同时,以身作则,引导粉丝理性支持,对粉丝的不当行为敢于说不并及时纠正。

学校和家庭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在学校体育课程中,不仅传授体育技能,更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引导学生理性看待运动员和体育赛事,避免陷入饭圈化误区。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追星行为,及时引导,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追星观念,鼓励孩子学习运动员的拼搏精神,而非陷入盲目追捧。

抵制饭圈文化,守护体育净土,让热爱重归理性,让体育回归本真,才是推动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