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交不谄
作者: 蒋光宇《吕氏春秋》中记载了“齐宣王好射”的故事。
战国时期,齐宣王是田齐的第五位国君。他热衷射箭,喜欢听到别人夸奖他能拉开强弓。他把弓展示给身边的人,左右的人纷纷试着拉,却只拉到一半便装作拉不动,恭维道:“这张弓若没有九石的力气,绝对拉不开。除了大王,谁还能驾驭这样一张强弓呢?”齐宣王听后,非常得意。
然而,齐宣王的“强弓”实际上只不过是三石之力,但他被身边的马屁精蒙蔽了,自以为真的能拉九石弓。三石是真实,九石只是虚名。齐宣王好大喜功,丧失自知之明,最终成为后世的笑谈。
小事如弓,喻之以大。齐宣王的故事折射出治国者一旦膨胀自我、脱离实际,便可能导致国家的混乱与衰败。
唐代笔记小说《大唐新语》中记载了“成敬奇探病”的故事。
姚崇是唐朝名相,历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以清正廉明闻名。成敬奇则是一位才华横溢却行事诡谲之人,曾在大理寺任职,与姚崇有姻亲关系。
一次,姚崇因病卧床,成敬奇前往探病。他在姚崇榻前嘘寒问暖,热泪盈眶,表现得情深义重。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成敬奇怀中藏着几只活鸟。他将鸟塞到姚崇手中,请其放生,声称此举可为姚崇祈福,希望他早日康复。姚崇虽不情愿,但勉强从之。
成敬奇离去后,姚崇却面露不快,并对家人说道:“我真不知道他的眼泪是从哪里来的。”自此,姚崇再未与成敬奇往来。
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阿谀奉承不仅难以赢得真正的友谊与尊重,反而会失去长久的信任与成功。
《宋史·寇准传》中记载了“丁谓拂须”的故事。
宋真宗时,寇准担任宰相,以刚正不阿闻名;丁谓则聪明机敏,投机逢迎。由于宋真宗喜谈神仙之事,丁谓极力迎合,因此被视为奸佞之臣。
丁谓在考取进士时,寇准恰为主考官,按当时规矩,丁谓需拜寇准为师。然而,寇准正直刚毅,自然对丁谓的谄媚不屑一顾。
一次高官聚餐时,寇准的胡须沾上汤汁,丁谓立即起身,殷勤地为寇准擦拭。寇准却正色道:“你是为国家谋事的大臣,不是来给宰相拂须的!”高官们闻言哄堂大笑,丁谓羞愧难当,怀恨在心。
后来,丁谓诬陷寇准,导致寇准被罢相贬官。这一事件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刚直常令人敬畏却易招怨恨,而谄媚虽能一时取宠,却难得长久真心。
历史证明,贤明的官员往往将纳谏和杜绝谄媚视为治国安邦的重要原则。亲贤臣、远小人,国家方能兴盛;若反其道而行之,国家必然走向衰败。
汉代思想家扬雄在《法言》中说:“上交不谄,下交不骄,则可以有为矣。”意思是,与地位高于自己的人交往时,不谄媚奉承;与地位低于自己的人交往时,不傲慢自大,方是有所作为的正道。这句话,为后人立身处世和治理国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编辑 斑比/图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