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过门儿

作者: 姚文冬

有位京剧演员,有唱过门的习惯。所谓“过门儿”,是指唱腔中,分割唱句的词组或字的伴奏,通常只有一拍或半拍,比如《春闺梦》中“饥寒饱暖无人问”这句,“饥寒”唱罢,有个半拍的小过门儿,演员把它让过去,随后接唱“饱暖”。但这位演员把这半拍过门儿也顺嘴唱了,“饥寒饱暖”连在了一起。既是伴奏,就属于琴师的活儿,所以琴师半玩笑地说:“角儿,请给我留口饭吃吧。”

唱过门儿多属无意,因为前字的尾腔与随之而来的过门儿,旋律连贯,的确不好区分。但如此一来,唱腔便会有一种不易察觉的“怪味”。作为票友,这种毛病我更是常犯,直到有人给我指出来。改正之后,能感觉到唱腔“干净”了,而且演唱轻松了不少。我以前把唱戏吃力归咎于气息不足,其实习惯唱过门儿也是一个原因,把不该唱的唱了,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气息。

“抢琴师的活儿”这种事,我过去没少干。小时候家里种地,我负责牵牛,这原本是最简单也轻松的活儿,我却累得气喘吁吁,缰绳把手勒出了血泡。原来,我把自己也当成了一头牛,牛拉着犁,我使劲拽着牛,等于我也在间接拉犁,能不累吗?牛也并未因此省了力气,它既失去了自主的节奏,又被我拽得难受,眼睛瞪得大大的。舅舅指出我的毛病后,对我说,你只需轻轻攥着缰绳,走好直线就行,牛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唱戏唱过门儿,就像种地把自己当成牛,费力不讨好。类似比喻我还能举出许多,比如,画画儿不懂留白,肯定不好看。留白就好比过门儿,是一种美的呈现,也是连接画家意图与读者想象力的纽带。又比如写小说,要有张有弛,有露也有藏,给读者留出参与的空间,因为一部好小说,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

职场上,我也见过“唱过门儿”的人。这些人本身业务过硬,也有责任心,勤奋敬业,但未必能把工作做好。有位部门负责人,熟悉本部门各岗位业务,堪称全才,这本是好事,但实际工作中,属下做不好的或不愿意做的,他干脆自己就做了;有时,他本该行使管理权,指导属下做好某项工作,他却认为,“有发号施令的工夫早就做完了”,撸起袖子就下场了。所以他总感觉到累。而他的部门,整体素质并不过硬,甚至被认为作风拖沓。这其实是他习惯“唱过门儿”导致的。

生活中,也有人爱“唱过门儿”,拿说话为例,一个人话太多,或说话过满,就是一种“唱过门儿”。说话最好简洁明了,说到点子上,该用力时掷地有声,该避讳时含蓄委婉,不管哪种方式,尽量点到为止。我们常说,某人的话“值钱”,就是夸他能把握分寸。如果啰啰唆唆,车轱辘话来回说,生怕别人不理解,每说完一句都要再缀上一句“明白了吗”“记住了吗”,必会引人反感,因为低估了别人的智力。

人与人相处,无论是多么亲密的关系,都要留出一条缝隙,这条缝隙就是一个“过门儿”,它可能是:默契、会意、尊重、谅解、敬畏、包容……如果缺少这些“过门儿”,友情、爱情甚至亲情关系中,都可能出现一种“怪味”,也会因消耗“气息”,让人喘不过气来。比如,在抚养孩子方面,“唱过门儿”是许多父母的通病;在关心帮助朋友方面,也要避免过度,要把“过门儿”让过去,否则不但会滋生对方的惰性,使友情变味,更会消耗自己的能量,导致力不从心,适得其反。

(编辑 兔咪/图 槿喑)

上一篇: 大河拐大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