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网红”糖炒板栗

作者: 翟凌枫

糖炒板栗是冬季最受欢迎的“网红”小吃之一。作为著名传统特色美食,糖炒板栗已有一千余年的“网红进化史”,堪称小吃界不折不扣的“千年网红”。

我国是板栗的故乡,栽培及种植板栗的历史至少已有两千五百余年。据《千金要方》记载:“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本草纲目》亦有记载:“栗咸,温,无毒;益气、厚肠胃、补肾气……”板栗营养丰富、药效奇佳,是药食同源的佳品,因此受到了历代百姓的喜爱和追捧。由板栗制作或衍生出的美食五花八门,有蒸有炖,有炒有炸,宜甜宜咸,但风靡大江南北的做法当属糖炒板栗了。

据考证,糖炒板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相传,北宋汴京城内的商贩李和儿是发明糖炒板栗的“祖师爷”,他首创用沙与蜜翻炒板栗的技术,其炒制的板栗沙糯香甜、远近闻名,深受时人的喜爱。南宋文史学家陆游在其《老学庵笑记》中记载:“故都(即北宋汴京)李和炒栗,名闻四方,他人百计效之,终不可及。”他对李和炒栗赞誉极高。

在汴梁的众多美食中,宋人对糖炒板栗尤为钟爱。由于北方板栗香甜细腻,食之令人口齿留香,因此宋人为糖炒板栗起了个别名——“灌香糖”。当时民间有诗流传:“堆盘栗子炒深黄,客到长谈索酒尝。寒火三更灯半灺,门前高喊灌香糖。”可见糖炒板栗已成为时人待客、佐酒的佳品。

元、明两代,我国的板栗种植业有了长足发展。据元人熊梦祥的《析津志辑佚》记载:“紫荆关下有栗园,尤富。岁收栗数千斛。”由于种植和灌溉技术的改良,元代板栗产量颇高。明代相继出现了大量官办栗园和私人栗园,板栗产量进一步提高。明朝统治者还将怀柔板栗作为祭祀时的主要供品之一。在明末清初文人周筼所著的《析津日记》中记载了明代糖炒板栗的做法:“今燕京市肆,及秋,则以饧拌杂石子爆之。”可见明代板栗炒法已有创新,出现了“石子”炒栗的方法。

至清代,糖炒板栗更为流行,亦更“接地气”。在历代有关糖炒板栗的记载中,清代文人笔下的糖炒板栗最具烟火气。郝兰皋在《晒书堂笔录》中记载:“及来京师,见市肆门外置柴锅,一人向火,一人高坐登子上,操长柄铁勺频搅之令匀遍。”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曾记述:“十月以后,则有栗子、白薯等物。栗子来时,用黑砂炒熟,甘美异常。青灯诵读之余,剥而食之,颇有味外之味。”作者一边挑灯夜读,一边剥栗品味,着实惬意。

到了民国时期,糖炒板栗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特色小吃,尤以老北京糖炒板栗最为著名。而当时老北京炒栗中的佼佼者,当属“通三益”“聚顺和”“信义源”等老字号。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曾这样描述老北京炒栗:“良乡的肥大的栗子,裹着细沙与糖蜜在路旁刷啦刷啦地炒着,连锅下的柴烟也是香的。”

从北宋至今,糖炒板栗凭借其香甜软糯、滋补养生、“接地气”等特点,历时一千余年仍被广大群众所喜爱,是小吃界当之无愧的“千年网红”。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度过了凛凛寒冬、迎来了春意盎然,是无数人心中永恒的温暖和慰藉。

(编辑 兔咪/图 雨田)

上一篇: 青鱼雪落鲙橙齑
下一篇: 不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