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学生如何被鲁迅“圈粉”
作者: 彪老师在我教他们的第二年,大概是讲完《藤野先生》之后的某个课间,有个学生和我说:“老师,我买了《鲁迅全集》!”这时旁边也凑过来一学生,带着点攀比的语气说:“我也买了,我早就买了。《呐喊》啥的,好几本。”接着,两个人亲切地讨论起来,带着点“他们都不懂”的神气。
追过星的朋友都知道,为偶像的作品买单,是“圈粉”成功的标志。为了让学生走到这一步,我做了许多尝试。所以如果老师在一开始就带学生看到鲁迅有趣的、生动的、能够牵引他们生活经验的一面,那么学生对鲁迅的初印象可能是“挺有意思”“挺搞笑”“嘴挺毒”。他们会在一层一层深入文本的过程中感受到鲁迅的炙热与深沉,自然就会对他生出又爱又敬的情感来。
严肃小老头?饼干圣斗士?
初中课本里第一篇鲁迅文章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讲课文之前我问学生:“你们心目中的鲁迅是什么样的?你可以用温度或者颜色来形容一下他吗?”
学生在小学时学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记得鲁迅给受伤的黄包车车夫包扎的故事;还能背出那首赞扬鲁迅的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听了我的问题,纷纷举手发言:“30度!”“不!应该是水烧开的温度!”“如果用颜色表现呢?”“红色!”“黑色!”……
我注意到,很多学生没有说话,因为仅凭他们小脑袋里现有的信息,好像很难拼凑出一个人物的形象。于是我说,那咱们来采访一下“鲁迅亲友团”,看看他身边的人是如何回忆和评价他的:
鲁迅的身材并不见高,额角开展,颧骨微高,双目澄清如水精,目光炯炯而带着幽郁,一望而知为悲悯善感之人,两臂矫健,时时屏气曲举,自己用手抚摩着,脚步轻快而有力,一望而知为神经质的人。赤足时,常常盯住自己的脚背,自言脚背特别高,会不会是受着母亲小足的遗传呢?总之,他的举动言笑,几乎没有一件不显露出仁爱和刚强。
——许寿裳
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因为鲁迅先生胃不大好,每饭后必吃“脾自美”胃药丸一二粒。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在关于鲁迅的回忆中我们发现,不同人眼中的鲁迅是不大一样的,学生尤其对萧红笔下贪吃的鲁迅感兴趣。我便给学生讲,鲁迅日记中经常出现“齿痛”,隔三岔五去看病,但又爱吃甜食,经常拐去稻香村买小饼干。
有一次朋友送他一包柿霜糖,鲁迅一尝就爱上了:“又凉又细腻,确是好东西。”许广平告诉他这是河南名产,用柿霜作成,性凉,如果嘴上生些小疮之类,一搽便好。鲁迅便感叹造化之妙,又无辜地声明:“可惜她说的时候,我已经吃了一大半了,连忙将所余收起,预备嘴上生疮的时候,好用这来搽。”更好笑的是,鲁迅虽然自觉地把没吃完的收了起来,但却一直惦记着,后来实在忍不住,夜里爬起来又吃掉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就又吃了一大半了。”
孩子们天生喜欢听故事,尤其是这么“反差萌”的故事。“咳!原来鲁迅比我还馋呐!”在一片笑声中,大家一起打开了这位“饼干圣斗士”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居然是小朋友的自己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会让学生拍着桌子感慨“原来鲁迅小时候也这么淘”和“原来鲁迅也在课上搞小动作”的文章。
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旨,教学参考书上给了三种说法:
(1)“批判说”,认为文章的主题是“揭露和批判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封建教育制度,表现鲁迅对封建社会及其教育制度的彻底否定”。
(2)“儿童心理说”,认为文章表现儿童热爱自然、天真幼稚的欢乐心理。
(3)“对比说”,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与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进行对比,表现热爱自然的心理,表达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说实话,大多数学生能在文中感受到的,恐怕主要是鲁迅对童年的怀念和不舍而已。那么更深层的含义要不要塞给学生呢?我选择直接把答案呈现在PPT上,让学生举手示意自己认同哪一点,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很少有学生认同“批判说”,赞同此说的同学解释道:“先生拒绝回答‘怪哉’是何物,教我们读的书过于深奥,也不解释什么意思,可见这种教育是不好的,应该批判。”很快就有学生说:“但是‘我’在三味书屋也过得挺高兴的呀,可以出去玩,还可以上课搞小动作,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充满趣味,没有感觉到作者在批判呐!”
我追问道:“那么这些趣味是来自教学本身的吗?”
学生愣了一下,纷纷说那倒也不是。关于三味书屋的趣味,更多的是作者从枯燥生活里自己咂摸出来的。
这时,有位学生提醒大家再仔细阅读“怪哉”事件的后续: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讲到这里,同学们纷纷点头,好像作者的确对封建教育有反思,只是“批判”得非常温和,也带着对老先生的体谅和尊重。好在小朋友的想象力无所不能,即便是每日所学枯燥无味,学生也能想方设法地玩儿,也可见儿童感知趣味的能力,这也就印证了第二种说法“儿童发展说”。第三种说法建立在前两种观点的基础之上,也就不难理解了。
至此,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从怀念童年更深一步,体会到了温情背后的思考。课堂结尾时我说:“所以大家就知道了,鲁迅写自己的童年除了表达怀念,其实也是想告诉所有大人,儿童就是要玩闹,就是要游戏,就是要听离奇的故事。鲁迅在成为一位大人之后,依然记得孩子的感受,替儿童和大人们对话,他是我们小朋友自己的代言人。”
鲁迅写的都是真的吗?
鲁迅的很多作品在现实生活中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事件和人物的原型,读者在其二弟周作人的诸多回忆文章里可以找到这些原型的蛛丝马迹。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够恰当地引用这些资料,便会给文本打来一个切口,让枯燥的“课文鉴赏”更有趣味性。
1919年,鲁迅从北京回到绍兴老家变卖多年的老屋,并将此行所见所感写成了小说《故乡》,展现了中国农村的惨败景象、农民的凄苦生活和小市民的颓然,童年玩伴闰土的悲苦境况更是让鲁迅深受震动。鲁迅写的都是真的吗?根据周作人的《鲁迅小说里的人物》,我们可以看到此行的实际情况和小说中的出入。
小说中,“我”和闰土重逢时,“我”的侄子宏儿和闰土的儿子水生也快速成为了好朋友。显然,这对小朋友是“我”与闰土的复刻版。侄子宏儿刚见到“我”的时候很认生,“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但面对同样陌生的水生却不同。孩子总能在一群大人中快速识别彼此,形成自己的小小联盟:“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很多年前少年闰土来“我”家时也是如此:“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小时候,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把人分成“大人”和“孩子”两个阵营,而长大后,闰土“懂事”了,他对世人的分类方式变成了“老爷”和“下人”,所以才有了那声“老爷”。
好在,宏儿和水生两个小朋友的存在,让“我”离乡时敢于萌生出新的希望:“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既然小说中的回乡确有此事,宏儿与水生是否有人物原型呢?请看周作人的“爆料”:
同行的人本文只说到了母亲与宏儿,这也自然是小说化的地方,事实上同走的连他自己一共七个人,其中两个小孩都是三弟妇的,长女末利才三岁,长子冲两岁,时在乡下病卒,次子还没名字,生后七个月,小说中便将他诗化了,成了八岁的宏儿,因为否则他就不能去与水生交朋友了。
——周作人《鲁迅小说中的人物》
也就是说现实中,宏儿并不存在。我由此把问题抛给学生,鲁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宏儿”形象?或者说,为什么虚构一对小朋友的友谊?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宏儿和水生代表着新的希望、新的关系、新的路。虚构出的人物是为了文章的思想服务的。
周作人关于《故乡》的“打假”不只这一处。小说开头写到老屋“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一派衰败之景。周作人指出,实际上南方屋瓦只是虚叠着,不像北方用泥和灰粘住,裂缝中容易野草生根,南方屋顶上的应当是瓦松,因此也就知道鲁迅写的断茎枯草不是实情。学生也很容易理解,鲁迅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老屋的惨状,让人想象到农村潦倒的光景。
几段“爆料”读下来,有个学生对周作人颇为不满:“他咋这么不给鲁迅面子,这不是拆台吗!”我笑着问,你听完这些爆料,会觉得“鲁迅真是个骗人精”吗?学生摇了摇头说:“那倒不会,他那些虚构都是有目的的。”
是呀,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再对现实进行诗意的加工,让故事服务于自己的主张,这是鲁迅的智慧;在“真”与“假”、“虚构”与“非虚构”之间发现鲁迅创作的奥秘,破解故事的密码,是我们读者的智慧。
鲁迅宇宙里的故事还有哪些讲法?
在讲了几篇鲁迅的课文之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对鲁迅感兴趣,他们开始看《呐喊》《彷徨》,但一个猛子扎进去发现,好难懂!于是,我在语文课之外开了鲁迅小说导读课,希望能带领学生去探寻“鲁迅宇宙”。
小说导读课的第一个专题是“时代缝隙中的女性”,阅读篇目是《祝福》《明天》《离婚》《伤逝》。学生总是喜欢把这几个题目组合在一起造句:“祝福你明天离婚!”无意间似乎戳中了鲁迅小说的门道:祈愿与光明之后,常是深渊。
在鲁迅小说导读课上,我把讨论的中心放在“花样讲故事”上:“这个故事有其他结局的可能吗”“不同主人公讲这个故事是否会不一样”“这个故事会有怎样的后续”等等。在编制故事的无限可能性时,学生自然而然读懂了这些“超纲”篇目。
读完《祝福》,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如果你能穿越时空改变一件事,你会做什么来拯救祥林嫂?有的学生说,救阿毛或者贺老六;有学生说,拦住婆婆不让祥林嫂再嫁;还有学生说,要“我”在祥林嫂临终前劝说安慰……但很快大家就意识到,无论改变哪件事,只要祥林嫂还身处那样的社会之中,她的悲剧就不能避免。
读了很多故事之后,我让学生尝试动笔续写。《明天》就是一篇非常适合续写的文本,在还具有一点儿古风的鲁镇上,寡妇单四嫂子的儿子宝儿生病后,她尝试了各种方法治疗。在这个过程中,她遭遇了各种困难和挑战,最终,宝儿不幸去世,而单四嫂子在绝望中等待着又一个无望的“明天”到来。
单四嫂的“明天”到底是怎样的呢?鲁迅没有告诉我们。文章到此为止是最好的,但通过续写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单四嫂所处的环境,也可以挑战一下模仿鲁迅的文笔讲故事。虽然文笔和情节难免幼稚,但却附着着同学们思考的痕迹。
有一位同学给自己的续写起了题目,叫做《寥》,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
对门的王九妈在街边坐着,看见他便远远地说话:
“单四嫂子,你怎么样了?——孩子去也都去了,可你还得生活呀。”
单四嫂子呆愣地抬头望去;王九妈搓了搓手,上下打量了一眼单四嫂子,把头摇了两摇。
“这债倒是不着急,日子还久着呢……”
王九妈关切的模样,叹息一番,宽慰道。单四嫂子呆滞的面孔露出些惊恐神色,拉着王九妈的胳膊,急急地问:
“一共欠了多少啊?”
“这丧礼烧的一串纸钱,四十九卷《大悲咒》;给他穿的顶新的衣裳,平日喜欢的玩意儿……雇的两名脚夫,每名二百另十个大钱——嗨呀,不要紧的……”
王九妈含含糊糊地说着,挣开了她的手;心满意足地,蹒跚着走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