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配天地合人心

《群书治要·周易》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b。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c?

【注释】

a 本段选自《乾·文言》。标题为解读者所拟。

b “夫大人者”几句:此七句解释九五爻辞“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论述大人德行,无所不合。与天地合其德,是指上天覆盖,大地承载。与日月合其明,是说如同太阳月亮照临一切。与四时合其序,是说如同春夏秋冬四季变化而生长肃杀。与鬼神合其吉凶,是说善吉恶凶如同鬼神相报。先天而天弗违,是说在天时之先行动,天便居于后位而不违背,这就像上天跟大人相合。后天而奉天时,是说在天时之后行动,就能顺奉上天,还是大人跟上天相合。《周易正义》:“此论大人之德,无所不合,广言所合之事。‘与天地合其德’者,庄氏云:‘谓覆载也。’‘与日月合其明’者,谓照临也。‘与四时合其序”者,若赏以春夏、刑以秋冬之类也。‘与鬼神合其吉凶’者,若福善祸淫也。‘先天而天弗违’者,若在天时之先行事,天乃在后不违,是天合大人也。‘后天而奉天时’者,若在天时之后行事,能奉顺上天,是大人合天也。”

c “天且弗违”几句:这三句是说孔子认为高远的上天尚且不相违背,何况又小又近的人和鬼神呢?《周易正义》:“夫子以天且不违,遂明大人之德,言尊而远者尚不违,况小而近者可有违乎?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译文】

九五爻辞的大人,他的德行如同上天覆盖、大地承载一样普遍,他的英明如同太阳月亮那样照临一切,他的行为顺应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他显示的吉凶祸福如同鬼神那样必定相报,他在天时之前行动,天便居于后位而不违背,他在天时之后行动,自然能顺奉天时。高远的上天尚且不相违背,何况又小又近的人呢?何况又小又近的鬼神呢?

【解读】

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上,“天”与“人”的意蕴极为丰富。其中“天”的含义既涵盖自然世界,又包含伦常义理;而“人”对天的主动性,既体现在自然主动方面,也表现在道德主动方面。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相互关联,宇宙论与伦理学彼此贯通。孟子认为,通过心得反思可以知性、知天,心、性和天之间是统一的。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协调统一关系,即天地和人之间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突出了天对于人的根本意义,表现了人在与天的联系中寻求生命、秩序与价值基础的努力。

“天人合一”这一思想在古代中国哲学、文化与政治领域有着深远影响。庄子所言之“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深刻揭示了人与天地万物紧密相连、同根同源的本质,其所蕴含的顺应自然、清静无为、人合于天的“天人合一”理念,在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践方面发挥了作用。《周易》中讲:“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周易》中“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段话为“天人合一”搭建起稳固的三才体系。天以阴阳运行,化生四季更迭、昼夜交替,展现出宇宙最根本的律动,是万物生发的原始动力;地凭柔刚特质,承载山川湖海、孕育万物,为生命提供物质根基;人遵循仁义准则,构建社会秩序、滋养道德文明。三者各自成章又紧密相连,人处于天地之间,汲取天地阴阳柔刚之灵气,以仁义之心回应天地馈赠,实现天地与人身、天道与人德的完美融合,让“天人合一”有了系统的阐释框架。再如《群书治要》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敏锐洞察与尊重,古代帝王将此奉为圭臬,一方面,观天文以应天命。如汉光武帝刘秀出生时的“赤光照室”,被宣扬为上天预示其将登天子之位的征兆,使民众相信他的治理是上天旨意,这种天命神授的观念,极大地增强了统治的合法性,为王朝的稳定奠定思想基础,借此强化治理合法性。另一方面,察人文以施教化。董仲舒向汉武帝阐述“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天乃降丧乱以诛罚之”,这使得为政者在面对灾异天象时,常反省自身政治得失。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伦理纲常规范臣民,使社会形成“忠君爱国”“尊老敬贤”的风气,实现社会稳定。

受“天人合一”思想影响,古代为政者时常依循天文时变,如《象传》中“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此处,天地交合象征顺畅通达,君主应该在此时裁节调理施政策略,以成就天地交合之道,护佑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安居乐业。在此基础上,为政者还要推行人文教化,以诗书礼乐培育贤良,使民众守礼义、知廉耻,社会风气清正,达成天地气象与世道人心的双重和谐,稳固治理根基,彰显“天人合一”于治国安邦的实操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推进社会相协调的当代价值。李约瑟说过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在整个自然界寻求秩序,并将之视为一切人类关系的理想”。这种价值导向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不能仅仅追求物质利益和经济增长,更要注重社会的和谐稳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类自身的精神追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例如,“博爱万物与差等之爱”对我们灵活和谐地处理不同群体和民族国家关系提供指引,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秉持 “博爱万物” 的精神,能让我们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接纳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制度,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尊天帝、顺天道、重天理等观念,提醒我们探索和尊重社会客观规律。天人合一思想“以天合人”的特点,促使“顺天”和“修身”,能强化人们主体性,敦促人们做好自己的事情。从微观层面来看,这一思想所蕴含的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对整体和谐的追求,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从宏观层面看,国家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可借鉴 “天人合一”思想,统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实现三者的良性互动。

“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的丰富智慧体现了中华文化优秀本质,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季羡林先生指出“天人合一命题正是东方综合思维模式的最高最完整的体现……挽救西方文化衰落的方法就是以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模式济西方的分析思维模式之穷”。这启示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清晰认识到东方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徐佳佳)

上一篇: 天地交泰合万物
下一篇: 小人物滑涣之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