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滑涣之死
作者: 张晓政滑涣,唐朝人,唐宪宗时担任中书省主书。
中书省是中央决策机关,长官即宰相,地位尊崇,不过主书只是从七品上的小官,也就是大衙门里的具体办事人员而已,谈不上有什么显赫。但滑涣的身份却有点特殊,他与枢密使、唐宪宗所宠信的宦官刘光琦相结甚密。中唐以降,宦官势力膨胀,干预朝政,操持军权,甚至连皇帝废立都参预其中,不仅朝中大臣忌惮,连皇帝也要礼让三分。而唐宪宗之所以能当上皇帝,刘光琦即有拥立之功。
有了这层关系,滑涣的作用自然也就不只停留在主书这一层面了。当时宰相议事,若意见与刘光琦有异,便常常让滑涣前去疏通,以得施行。另一方面,滑涣也不满足于主书的角色,每逢宰相议事,他都要“从旁指陈是非”,指手画脚,发表意见。杜佑、郑时任宰相,对他投鼠忌器姑息容忍,杜佑年高德重,甚至屈尊与他同辈相待。不过另一位新任宰相郑馀庆却没有那么客气了,一次议事,滑涣照旧上前“傲然指画”,被郑馀庆厉声叱去。讨了没趣、怀恨在心的滑涣自是不会罢休,可以想见,他必然会在刘光琦面前对郑馀庆多加指摘中伤。没多久,任相不足一年的郑馀庆便被罢相。郑馀庆罢相,自然不会仅因滑涣谗言,但滑涣一介小吏,权势却俨然堪比宰相,由此令人侧目。也因此,四面八方、心怀叵测之徒纷纷涌到滑涣门前,“赂遗无虚日”,滑涣一概欣然笑纳,志得意满。
滑涣的好日子没有维持多久。郑馀庆罢相后,身陷众怒的滑涣被他的顶头上司、中书舍人李吉甫狠狠参了一笔,历数其专恣受贿劣迹。唐宪宗看到奏章后大怒,当即下令紧闭中书省四门,仔细搜查滑涣罪状,“尽得其奸状”。滑涣随即被贬任雷州司户,不久又被赐死,家产尽被籍没,总计数千万,堪称“小官大贪”的典型。
滑涣之死,史书上的记录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却不能不给人以长思。
滑涣是个小人物,在当时战乱纷争、人命如芥的时局下,在波谲云诡、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政局下,都可以说无足轻重、不足为道,原本不大可能留下记载,他之所以“有幸”(或不幸)“青史留名”,主要是夹杂在新旧《唐书》郑馀庆、李吉甫传中,作为一个小小的陪衬角色出现。这样一个小人物,骤然接近权力中心,掌握巨大权力,并没有心怀兢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反而忘乎所以利令智昏,想要不翻车覆船,折戟沉沙怕是也难!
古人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诚哉斯言!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滑涣身上,可以说展现得淋漓尽致。
再一步思考,滑涣的悲剧还在于他没有清醒地认清形势与自己的位置。刘光琦之所以与他结交,无非是想通过他探悉中书省特别是宰相议事的情状;另一方面,宰相们之所以对他另眼相看,也不过是需要有一个与刘光琦直接联系的通道,说到底,他不过是高层的工具而已。郑馀庆罢相,可能确实有刘光琦不满他呵斥滑涣的因素,但显然不会只是为了替滑涣出头,而目的是“杀鸡儆猴”借以立威;李吉甫弹劾滑涣,当然也不会仅仅是为了这么一个小吏的生死,背后则是外廷与内宫之间的角力。从这一点上,滑涣又不过只是大人物之间的棋子而已。再说到底,又有谁在乎他的命运?但滑涣显然没有认清到这一点,以小人物之躯义无反顾趟入大人物浑水,甚至幻想如鱼得水浑水摸鱼。
事实上,他这么一个小人物,在严酷的官场“食物链”中,不但没有任何抵抗风险的能力,对于大人物来说又何足挂齿!郑馀庆虽然罢相,但两年后再次复出;而滑涣虽然被唐宪宗赐死,唐宪宗却不改对刘光琦的宠信,刘光琦此后一直做官到“开府仪同三司、内侍监”才退休。开府仪同三司为文散官中的最高阶,从一品,内侍监乃内侍省长官,正三品,如此礼遇,即使是在宦官擅权的唐代,亦不多见。
滑涣死后六年,刘光琦寿终而死,追赠扬州大都督。再过八年,司徒郑馀庆去世,追赠太保,谥号贞。
世事如幻,怕是谁也不会记得,远在千里之外,还曾有过一个孤魂。
有主书滑涣,久司中书簿籍,与内官典枢密刘光琦情通。宰相议事,与光琦异同者,令涣达意,未尝不遂所欲。宰相杜佑、郑皆姑息之,议者云佑私呼为滑八,四方书币赀货,充集其门,弟泳官至刺史。及馀庆再入中书,与同僚集议,涣指陈是非,馀庆怒其僭,叱之。寻而馀庆罢相,为太子宾客。其年八月,涣赃污发,赐死;上寖闻馀庆叱涣事,甚重之,乃改为国子祭酒。寻拜河南尹。三年,检校兵部尚书,兼东都留守。六年四月,正拜兵部尚书。
(节选自《旧唐书》,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