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时期女作家作品在北美地区译介研究的特征探析

作者: 于桢桢 曹萌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坛形成了以张洁、王安忆、张辛欣、残雪、陈染、林白等女作家为代表的新时期女作家群。新时期女作家写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开始,几十年来创作出众多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探讨社会变革,批判男权制度和社会弊病,关注人的精神世界。这些作品代表了中国新时期女作家对社会与自身勇敢的探索,呈现出优秀的思想特质与高超的艺术水平。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北美地区研究者立足西方视角,运用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对这些作品进行了译介与研究,形成了独有的研究特色,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本文将对这些译介与研究进行分析,以期从新的视角理解这些作家作品,并加强中美间的文学文化交流。

一、中国新时期女作家作品在北美地区译介研究概况

新时期以来,众多中国女作家作品在北美地区翻译出版。这些译作不仅让北美地区读者了解了当代中国女性生存境况和思想,也了解了中国快速发展的社会现实。随着中国社会巨大变革的发生和中国当代文学的蓬勃发展,新时期女作家作品的数量猛增,艺术水平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北美地区的相关译介也迅速发展起来。据笔者统计,从1979年到2010年,中国新时期女作家作品的海外单行本有55种,其中北美地区有33种,涉及女作家16人。从北美地区译介的作品来看,王安忆、铁凝、残雪、张洁、迟子建、陈染等的代表作基本囊括其中。作为新时期中国重要的女作家之一,王安忆的作品被译数量最多。另外,北美地区的读者大多喜欢以性爱、政治、探案为主题的中国小说,棉棉、春树等女作家突出性爱主题、直书性爱内容的作品译介也较多。这类作品也成为促进英语世界译介行为的重要因素。根据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的数据,目前笔者统计到的中国新时期女作家作品的北美地区英译本(仅指单个作家单独出版的译本)出版情况为:王安忆6部,包括《小鲍庄》(Baotown,纽约维京企鹅出版社,1985)、《流逝》(Lapse of Time,旧金山中国图书出版社,1988)、《锦绣谷之恋》(Brocade Valley,纽约新方向出版社,1992)、《长恨歌》(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8)、《忧伤的年代》(Years of Sadness: Selected Autobiographical Writings of Wang Anyi,康奈尔大学东亚系出版,2010)、《小饭店》(The Little Restaurant,纽约百联出版社,2010)。残雪7部,包括《天堂里的对话》(Dialogues in Paradise,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苍老的浮云》(Old Floating Cloud:Two Novellas,西北大学出版社,1991)、《绣花鞋》(The Embroidered Shoes:Stories,纽约霍特出版社,1997)、《天空里的蓝光》(Blue Light in the Sky and Other Stories,纽约新方向出版社,2006)、《垂直运动》(Vertical Motion: Stories,纽约公开信出版社,2011)、《五香街》(Five Spice Street,耶鲁大学出版社,2012)、《最后的情人》(The Last Lover,耶鲁大学出版社,2013)。张洁1部(2个版本),《爱是不能忘记的》(Love Must Not Be Forgotten,旧金山中国图书出版社,1986;纽约格罗夫·温登菲尔德出版社,1989)。张辛欣1部,《我们这个年纪的梦》(The Dreams of Our Generation and Selections from Beijing’s People,康奈尔大学东亚系出版,1986)。陈染1部,《私人生活》(A Private Life,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4)。春树1部,《北京娃娃》(Beijing Dolls,纽约企鹅出版社,2004)。

从译介的主体来看,中国新时期女作家作品在北美地区的译介主体包括两部分:一是以汉学家为主的学者和文化界人士,以及大学出版社(如美国西北大学出版社、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斯坦福大学出版社);二是商业性出版社。前者多为知名翻译家和汉学家,这些译者一方面具有较强的学术实力和浓厚的学术兴趣,有深厚的中文底蕴,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态势,能够对原作及其反映的中国社会与文化进行合理的解读与批评;另一方面,他们有着立足西方的研究视野,熟悉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性,了解其审美倾向,注重使英译本为读者所喜爱。后者具有浓厚的商业色彩,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主要不是为了适应文化和学术的需求,而是出于市场需求与商业利益。中国当代文学重要的译者当属美国汉学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葛浩文具有严谨的翻译态度、优秀的英汉双语能力和深厚的文学修养。迄今为止,葛浩文已翻译30余位中国当代作家的40余部小说,包括萧红、萧军、老舍、杨绛、王蒙、张洁、王安忆、贾平凹、莫言、苏童、阿来等。葛浩文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热爱和坚持不懈的译介,为中国新时期女作家作品进入北美地区,赢得读者,扩大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美地区译者选择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时的倾向有以下几点:一是追星性选材,越是在中国文学地位高、影响大的作家,其作品译介数量就越多;二是追求利益性选材,符合西方读者期待视野的“封禁”作品、“热点话题”作品等,尤其受出版商的青睐;三是社会性、政治性选材,很多北美地区读者阅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主要目的,是想了解中国的社会、政治现状,而不是真正关注中国文学本身;四是女性主义选材,北美地区译者高度关注具有女性主义倾向的文学作品。

中国新时期女作家作品在北美地区的译介与传播,为接下来的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北美地区研究者对这些作品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研究。研究者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北美地区的汉学家和翻译家,如梅仪慈(Yitsi Mei Feuerwerker)、温迪·拉森(Wendy Larson)、杜迈克(Michael S.Duke)等;二是从事文学研究的华裔学者,代表者有哈佛大学的王德威、杜克大学的张旭东、罗格斯大学的王斑、布朗大学的王玲珍、塔夫茨大学的钟雪萍、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陈小眉等;三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21世纪初留学于北美地区的留学生,他们写了很多与该领域相关的、质量较高的论文。

笔者通过在CASHL系统和EBSCO、Gale、ProQuest等英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整理出1985—2013年中国新时期女作家作品在北美地区的研究著作16部。如1989年杜迈克编的《现代中国女性作家:鉴定与评估》(Modern Chinese Women Writers:Critical Appraisals)①学术论文集,收录了十数篇专门以中国当代女作家及其写作为研究主题的学术论文,其中有代表性的论文有:Alison Bailey的《共同旅行:张洁<方舟>的叙述技巧》(Travelling Together:Narrative Technique in Zhang Jie’s“ The Ark”),Carolyn Wakeman和乐黛云合作的《小说的终结:张辛欣对创造性的新处理》(Fiction’s End: Zhang Xinxin’s New Approaches to Creativity),Daniel Bryant的《让其发生:张抗抗<北极光>中的一些叙事方法》(Making It Happen: Aspects of Narrative Method in Zhang Kangkang’s“Northern Lights”)等。1993年,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华人学者吕彤邻编著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社会中的性别与性》(Gender and Sexuality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 and Society)。该书涉及很多中国新时期女作家的研究,其中的代表性论文有吕彤邻的《残雪小说中的执念》、钟雪萍的《姐妹关系?两个当代中国文本中的女性关系代表》。1998年,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汉学家梅仪慈所著的《意识形态,权力,文本:现代中国文学中的自我呈现和农民“他者”》(Ideology,Power,Text:Self-representation and the Peasant “Other”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在该书第六章“王安忆、莫言和韩少功的后现代寻根”中,梅仪慈将王安忆视为“寻根运动”的出色作家,探讨了王安忆的《小鲍庄》独特的叙事主体和叙事结构。2004年,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华人学者王玲珍的著作《私人事务:二十世纪的中国女性自传体实践》(Personal Matters: Women’s Autobiographical Practice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该书第五章“中国当代自传体实践中的消费、羞耻和幻想”,着重分析了林白、陈染等女作家的作品,考察了林白的小说《一个人的战争》所体现的女性自我认同议题、母亲形象塑造及叙事特征。2008年,杜克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华人学者张旭东的著作《后社会主义和文化政治:二十世纪最后十年的中国》(Postsocialism and Cultural Politics:China in the Last Decad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该书第四章“上海怀旧:王安忆90年代文学作品中的悼亡与寓言”,分析了王安忆作品新历史主义的书写方法。2011年,纽约Peter Lang出版社出版了Xin Yang所著《从美女恐慌到美女热潮:当代中国女作家批评研究》(From Beauty Fear to Beauty Fever:A Critical Stud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Female Writer)。这部专著运用互文性理论对棉棉等女作家的作品进行了分析解读,考察了中国文学身体写作的现状。

笔者搜集到1987—2015年间北美地区中国新时期女作家作品研究博士论文有38篇。如1992年毕业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Yuanxi Ma的博士论文《觉醒的神话——美国和中国女作家》(The Myth of Awakening: American and Chinese Women Writers),系统梳理了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Kate Chopin)、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和中国女作家张洁、张辛欣的作品,将她们并置考察,在跨文化视野下比较其异同。1997年毕业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Qigang Yan的博士论文《当代中国和加拿大女作家比较研究》(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ntemporary Candian and Chinese Women Writers),将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Alice Munro)、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梅维斯·迦兰(Mavis Gallant)等的作品和中国女作家王安忆、张洁、张辛欣等的作品,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统研究。1999年毕业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Yanmei Wei的博士论文《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女性气质与母女关系》(Femininity and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探讨了20世纪中国的女性问题,考察了影响两性关系和女性社会地位的政治结构和文化习俗。2009年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Ying Li的博士论文《王安忆小说中的城市:一个比较的视角》(The City in Wang Anyi’s Novels: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在第一章“城市和城市结构”中,研究了《长恨歌》是如何以城市结构作为主题塑造城市形象的。2011年毕业于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的Jing He的博士论文《寻找女性的精神家园——陈染和谭恩美小说的比较研究》(Seeking a Spiritual Home for Wome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en Ran’s and Amy Tan’s Fiction),将陈染和谭恩美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她们在创作理念上具有相似点,指出她们在构建女性身份和女性自尊方面的共同努力,肯定了她们为女性寻求精神家园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