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 泛娱乐时代的“青年写作” 肖千超:马原老师好。感谢您接受对话邀请,这将是非常珍贵的文学资料。深圳的天气湿热,不知南糯山姑娘寨的夏天是否有习习凉风? 马原:你好千超。现在正值雨季,在雨季外出散步可能会淋雨,因为雨随时都可能降临。因此,我更多选择在自家院子里散步。从院子...
文学史视野中的新世纪文学 | “没有文学共识”的文学史? 一、共识的消弭或问题的起点 一提出“新世纪文学的历史化”问题,其实就陷入了焦虑,似乎有满脑子的想法,又完全不成样子。我甚至不太清楚自己的“问题意识”到底在哪里,目的又是什么。是构想一部个人性的“新世纪文学史”呢,还是要“提请”同行一起来做这...
文学史视野中的新世纪文学 | “史论型”与“星座图” 当代文学史写作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爆热”①之后,近20年来,其实已渐处“停顿”或“低迷”的状态。这一时期出版的文学史,有不少是进行简单修订后重版,在将文学史叙述时间“下限”延长的同时,拓展和充实相关内容。如张钟、洪子诚等的《当代中国...
文学史视野中的新世纪文学 | 以“文学事件”为方法:观照新世纪文学发展的一种角度 “历史就是叙述事件,叙事就是把历史上的行动者相互之间看来是局部的、混乱的和不可理解的情节联系起来,并加以理解和解释。”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史的书写亦是如此,各种“文学事件”理应成为观照新世纪文学的重要角度。必须说明,虽然“事件”已然成为...
文学史视野中的新世纪文学 | “70后写作”与新世纪文学的叙事主潮 从文学史的发展来看,“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个“代”可理解为时代,也可以理解为代际。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以“代”命名的文学群体并不少见,如新时期文学的“第三代”“晚生代”等。作为代际写作,当“70后”于1996年初登文坛时,中...
文学史视野中的新世纪文学 | 新世纪文学“入史”问题与未完成的“中华现代性” 21世纪已经过了四分之一,确如张清华所言,文学面临着如何历史化的问题①。当我们试图对2000年以来的中国文学进行观察和研究时,不得不重新关注2005—2010年前后“新世纪文学大讨论”阶段被搁置的、未完成的本质问题,即我们如何在中国历史文明...
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建构专栏 | 中国当代小说的“爱”与“要” 春节编辑本期3篇文稿,我心里一直在想:到底何谓“小说理论”?或者说到底何谓“中国当代小说理论”?既是“小说理论”,自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具体的作家作品论。不管怎样的作家作品论都会为具体的作家作品所拘牵,难以上升到理论高度。“小说理论”至少必须在...
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建构专栏 | 《消息》后记 西安城里,凡是住了楼的,人家多在楼台上垄土种植果蔬,甚至不用土,以一种营养液,就可以生长菠菜、芹菜、红豆、茄子、葱蒜和千禧果。我在一栋楼上购得一间屋子做书房,书房里却长着一棵树。这树是菩提树。 书房的面积并不大,但它是挑空结构,层高六米。南...
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建构专栏 | 意象与日常的诗学重建 从《商州》到《河山传》20部长篇小说中,《废都》堪称贾平凹反思和转换叙事策略的里程碑之作。如果说1980年代《商州》《浮躁》《妊娠》还处在模仿、尝试和追随阶段,处于由传统现实主义方法主导的萌芽期,《废都》的轰动性影响则客观上坚定了贾平凹的创...
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建构专栏 | “奇正相生” 史传传统为中国小说赋予了深厚的文化背景,小说不仅是个人叙述,也是对社会和历史的反思,可以“补正史之阙”。张炜1980年毕业于烟台师范专科学校(鲁东大学前身)中文系之后,被分配到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档案编研处,参与编纂《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
当代文学观察 | 区隔与对话:网络作家的文学批评观念及价值 郭绍虞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开篇指出,文学批评的形成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文学的关系,即是对于文学之自觉,二是思想的关系,即是所以佐其批评的根据。”①显然,文学批评除了在宏观上与时代、民族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观念有关系,还受到批评主体的能力、...
当代文学观察 | 经典化、媒介融合与“另一种”网络文学道路 当下的“网络文学”,通常指商业化通俗类型的长篇小说。事实上,人们对网络文学曾有过不同的认知。21世纪初,“榕树下”网站陆续编选1999—2003年的《中国年度最佳网络文学》和2004年的《中国年度网络文学》共6本年选(以下简称《年选》),为...
当代文学观察 | “异托邦”的生存困境 福柯曾在《另类空间》中指出,乌托邦是并不真实存在的空间,而“异托邦”是“一种的确实现了的乌托邦”,是真实存在的场所,是一种对现实进行消解和颠倒的另类空间。他以镜子作比,认为镜子作为“一个没有场所的场所”,让“我”能在镜子这个非真实的场所看到...
中国当代文学再评价 | 工业题材、“后红色经典”与工农兵“写工农兵” 引 言 工业题材、“后红色经典”与工农兵“写工农兵”,这几个概念对作家李云德而言无疑是关键词。这其中,尤其不能忽视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沸腾的群山》。李云德1929年出生,老家位于辽宁鞍山东部山区岫岩,由于父亲被日本兵抓去当劳工,他只读了...
中国当代文学再评价 | 革命内部的自我表达及其改造难题 近年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情感转向”研究在学界引起了极大关注。这一研究视野的提出是要打破政治设计或理论引导在历史中的强势地位,并将研究者的目光重新聚焦于“人的精神、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认识到人既可能是合乎理性的‘经济人’,也可能是有情有...
中国当代文学再评价 | 周瘦鹃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创作新论 近来,笔者发现了两篇周瘦鹃的集外文。这两篇文章在可查阅的《周瘦鹃研究资料》《周瘦鹃文集》《周瘦鹃年谱》,以及周瘦鹃在1950—1980年代出版的散文小品集中,均未收录。本文将对这两篇集外文进行释读,发掘其被遮蔽的意义,补证文学史的已有研究。...
对话90年代 | 如何认领90年代 一、断代:记忆与问题 我在《九十年代断代》和《九十年代:记忆、建构与反思》这两篇文章里对90年代①做过一些宏观层面的描述和判断。在《九十年代断代》里,我借用杰姆逊《六十年代断代》的分析模式,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梳理了90年代的诸多症候,将90...
对话90年代 | 历史甬道与藏私美学 1999年12月31日,一场迎接新千年的庆祝晚会,在刚刚落成的中华世纪坛举行。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原本要和伙伴们一起,在晚会上齐诵《中华世纪坛序》。这篇序文,如今镌刻在中华世纪坛南侧入口的汉白玉石碑上。他们为此排练了几个月,后来听说因为文辞...
对话90年代 | 入世、迁徙与落伍者的悲歌 一、入世姿态 让我们从郭敬明的小说《小时代》谈起。《小时代1.0折纸时代》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翻开最新一期的《人物与时代》,封面的选题是《上海与香港,谁是未来的经济中心》——北京早就被甩出去两百米的距离了,更不要说经济疯狂衰败的台北。”①...
对话90年代 | 郑小琼的“打工诗歌”与“进城”书写 作为一个文学史概念,“打工文学”已有近40年的历史,“80后”作家郑小琼与王十月、塞壬一道被视作“打工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其中,郑小琼被国外研究者视作90年代①以来中国城市化经验的重要书写者,她的诗歌作品被译作德、英、法、荷、日、韩、西班牙...
作家作品评论 | 那份荡气回肠的坚韧和生气 张欣是中国当代城市文学写作的开拓者之一,而且在写作中持续思索和探求城市文学的真谛。她之前的作品展现了城市的各种光影,但还没有哪部作品,能像《如风似璧》这样精心、深情地将广州这座城市置于小说舞台的中央。《如风似璧》是有积累和沉淀的,其细节紧实...
作家作品评论 | 家园的重建与人性的复归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历史趋势①,生态文学是文学面对时代问题的有力应答,它从未来的时间深处走来,蕴含着对人类命运何去何从的无尽追索。对于广大作家而言,如何将现实生活逻辑纳入艺术创作,超越对“生态”单纯的概念图解和政治诲谕,既面向开阔的...
作家作品评论 | 细微与宏阔互动中的文学抵达 骁骑校的《长乐里:盛世如我愿》①,是一部情怀之作,集聚了个人经验、历史过往以及集体记忆,在“小人物”与“大社会”间展开精神性的书写。骁骑校保持了网络文学织构故事的原生能力优势,调用了众多网络文学成熟的叙述元素和手法,成就了一部网感很强的小说...
作家作品评论 | 英雄叙事的复调 综合传统的创造 1980年代中期以来,先锋小说的叙事创新并未背离小说的讲故事传统,其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新讲故事的方法,进而提升了当代小说的创作水准。这些年我们能读到越来越多的优秀小说,先锋文学的文体实验功不可没。在这个意义上看,卢一萍的长篇小说《少水鱼》继...
作家作品评论 | 紧贴大地的心灵歌者 曾剑的小说可读性强,清新利落,真挚感人,充满正能量。近几年,他一直在努力拓展写作的深度和厚度。长篇小说《向阳生长》的出版,标志着他个人写作史上的一次飞跃。小说有“集大成”的意味:老家红安的竹林湾、石桥河,父老乡亲,农家孩子从军的故事,成长的...
作家作品评论 | “球状闪电”:论莫言小说的时空体 新时期以来,对文化身份的焦虑一直困扰着20世纪的中国作家。作为其中萌发意识较早、行动速度较快的作家之一,莫言自以小说《球状闪电》改写外国消息、讲述中国故事始,不仅发掘并营构出“球状闪电”及其意象星丛,而且在多部小说中创设出“球状闪电”式圆融...
当代诗歌论坛 | “新诗史料学建设”:必要、前提与路径 从一般意义上说,“建设”可理解为“创立新事业,增加新设施”。“新诗史料学建设”是在前人实践经验基础上,从现当代文学史料的一个具体分支进入,力求获得突破的一次学术实践。虽谈不上“创立新事业”,但“增加新设施”、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却是在主客观...
当代诗歌论坛 | 文本反应堆的主体性“配方” 一、主体反应棒与反应堆 诗歌是彰显主体性最强势的文本,自我反应棒在文本反应堆里幽幽地发光,无声地燃烧。雁过留声,风过留痕,主体所到之处,哪怕悄无声息,也难抹掉若隐若现的踪迹,以至于许多读者都把文本主人公等同于诗人本身。那什么才是诗人最根本的...
当代诗歌论坛 | “与动物们相拥”:后人文的诗学尝试 我们是制造垃圾的动物,也是啃食其他生命的动物——这些讳而不谈的“文明事迹”,使得人成了被争议的动物。此议题在“我思故我在”的现代哲思之后,愈显沉重。无限制膨胀的“我”是否早已出离自然,赢得了符号世界的绝对安慰?当现代汉诗发动新的引擎,“新于...
国际文学视野 | 中国新时期女作家作品在北美地区译介研究的特征探析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坛形成了以张洁、王安忆、张辛欣、残雪、陈染、林白等女作家为代表的新时期女作家群。新时期女作家写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开始,几十年来创作出众多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探讨社会变革,批判男权制度和社会弊病,关注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