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而不微

作者: 林禹达

微而不微0

见微知著,凡事要从细微处入手。

—题记

“微”的本意有轻微、细微、极小或极少、细小的、微不足道的细节等含义。荀子《劝学》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微,可以见微知著,洞晓重大的影响或结果,从而演变成巨大和庞大,这正可谓:“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因而,微,看似微小,实则微而不微。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微”往往包含着古人浓缩的智慧。比如,“防微杜渐”“微言大义”这两个成语,一个说明要做好细节,防止意外;另一个说明短小精微的言语包含着深厚的道理,它们都将“大义”进行了微化。“微”在传统文化中的运用,无不体现着古人最为朴素的思想理念和深入浅出的人生哲理。

在当下的日常生活中,“微”也逐渐出现在很多新兴事物上:在学习上有微课,它打破了空间对知识传播的限制;在考试中,有微写作,它打破了传统写作中对字数的要求,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精简概括能力;在社交生活中,有微信、微博等APP,它们来帮助人们不受时间、空间的双重限制,与他人进行便捷社交,从而增进感情,丰富生活。生活中随处出现的“微”,代表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多样化以及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因此,“微”字虽然有小的意思,但它在我们生活中各种场景的运用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巨大而深远的。

除此之外,“微”于近几年还在科技领域频频现身。在芯片领域,通过不断“微”化芯片元器件,人们不断地重新设计架构、布局,终于成功提升了算力。在通信设备领域,通过不断地微化、智能化,手机成了智能终端,为人们的智能化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在航空航天领域,通过长期全方位、多层次的微化,科学家们成功让我国的嫦娥六号打破技术瓶颈,完成了探测任务。因此,“微”虽是渺小的,但它所带来的科技生产力却是巨大的。

《中庸》有言:“致广大而尽精微。”可以说,中国航天人将“尽精微”做到了极致。他们对每个工作细节都一丝不苟,确保火箭的几万个零部件统筹协作、万无一失。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生活中,我们也要“尽精微”,要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着手,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步,并且贯之以恒心和毅力,相信终有一日我们也能“致广大”,迎来属于自己的宏大与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