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倍速”

作者: 董雨涵

我看“倍速”0

近年来,“倍速”一词频繁出现在个人生活与国家发展中。有人认为“倍速”带来了效率与便捷,欣然接受;有人认为“倍速”会导致质量与深度的缺失,心存忧虑。在我看来,“倍速”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和运用它。

自古以来,人类始终珍视时间的价值,追求在有限的生命里提升效率,渴望以倍速的节奏拓展生命的广度与深度。这种智慧在古人的箴言中得以传承:陶渊明用“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揭示时间的不可逆性,《增广贤文》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量化时光的珍贵,而岳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警句则是对生命虚度的深刻警示。

到了现代,各式各样的科技,包括高铁、人工智能、互联网、5G技术等,能用极快的速度完成任务,助力我们节省时间,实现“倍速”。我国科技领域就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倍速转变。“北斗之父”孙家栋让中国的导弹、卫星、北斗导航系统有了倍速的发展,“天眼之父”南仁东主导的FAST工程让中国天文事业有了倍速的发展,“龙芯之母”黄令仪实现了国内芯片自主创新的倍速发展……可见,科技加速导致国家发展倍速。

同时,人们可以借助智能手机、智能软件等来处理众多事务,如倍速追剧、倍速阅读等,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乐趣。我们还可以在同一时间做不同的事情,如一边浏览“网络银行”,一边切换分屏追剧,高效地切分时间。就如蒋勋所说:“现在的生活好像被按下了快进键,人们很难再慢下来。”

然而,“倍速”并非没有代价。在追求速度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忽略一些重要的细节和感受,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例如,倍速追剧可能让人错过剧情中的微妙变化和演员的细腻表演;倍速阅读、快餐式阅读,可能让人无法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和观点。此外,如果我们长期处于快节奏、高强度的倍速状态下,容易感到疲惫和焦虑,失去旺盛的生命力,影响身心健康。

因此,面对“倍速”,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和审慎的态度。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倍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要积极适应和利用它来提高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警惕“倍速”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注重平衡速度与质量、效率与体验的关系,适当慢速,享受过程,品味生活,恢复精神的弹性。

上一篇: 微而不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