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用心皆是趣味
作者: 余雪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工作以前,我认为作为教师在学业上要将自己会的东西教给学生,所谓“传道受业解惑”;在道德上教师要求学生做到什么,自己也要做到什么事情,以此成为学生的榜样。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有些事情自己做得到,学生却没办法做到,即使这对学生是有益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是孩子,无序是他们的天性。
去年我在村小教二年级的时候,因为低年级孩子对于大自然非常感兴趣,所以孩子们的手、脸总是脏兮兮的,为了强调保持卫生对健康的重要性,上课前我经常让他们去食堂把手、脸洗干净。然后在洗手的过程中,他们发现食堂的水龙头坏了,关不紧,关上了也会滴答滴答地漏水。于是,我引导他们去看、去想,水龙头关紧了,它滴答滴答,那打开的时候是什么样呢?他们说水流得很快,哗啦哗啦的。然后,我让他们再进行想象、进行扩展,尝试写话。有个学生因为上课特别爱说小话,他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了这样一段话:“食堂的水龙头,是一个爱说话的小孩儿,当水龙头哗啦哗啦打开的时候,他有说不完的话;当水龙头关上时,他还是忍不住,会发出滴答滴答的声响,一滴一滴地流下来,在那里悄悄地说小话。”我当时就觉得他写得非常好,他关注到了水流大、水流小时的不同的声音,还联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了想象,把水龙头的流水音比作了一个学生大声讲话跟小声讲话的说话声。但是考虑到课堂纪律,我还是忍不住问他:“请问这位小朋友,为什么总是在课堂上说话呢?”那个孩子回答我:“老师,水龙头就是会流水的呀,开关关上了管子里也都是水,总要流出来的。”在那一瞬间,我突然被点醒了,水龙头总会流水,低年级的孩子们坐不住也是正常的,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就是如此,一味地要求安静的课堂、有秩序的课堂对他们来说才是奇怪的。
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刻地认识到学生只是孩子,他们不是成年人,缺乏自制力、有好奇心、爱动这都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没有办法扼杀也不应该被扼杀的部分。
近年来,在家庭教育领域,有一个观点是呼吁大家不要做扫兴的家长。我觉得在学校教育中,低学年段的老师也要做一个不扫兴的老师。对低年级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是最重要的。因为只要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拥有了学习的能力,不管在什么时候,他都能够奋起直追,而且只要你培养了他对于学习的兴趣,开发了学生的思维,那么学生的学习也不会跟不上。
刚工作的时候,我任教高年级,由于学生的学业压力,再加上对于学生不够熟悉,希望快速地建立教师威信,所以对待学生总是以严师的形象出现,师生关系也相对僵硬。但是想要真正地带好学生,需要用心去感受他们的世界,而非一味地压抑。第一次教一年级的时候,当我严肃地讲道理时,孩子们是茫然的;当我以一种严肃的表情、冷漠的语调去喊学生的名字时,他会非常开心并回应我说“老师,我在”;当有一次我在改作业时,一个孩子突然凑过来给我看他吹出的鼻涕泡是彩色的,那一刻我突然感受到孩子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他并不是不讲卫生,而是对色彩的好奇,对大自然的好奇。所以,我们以成年人的视角去看他们,得到的都是表面的,是不符合实情的,以成年人的角度很难与他们做到有效沟通。孩子们的内心都是童真、无邪的,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意识到自己所面对的这一群人,不是成年人,他们是孩子。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论教育》中曾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这体现了他对尊重和顺应孩子天性的重视,他认为教育应该基于儿童的自然发展,而不是强制或压抑他们的天性。教育的本性就是开发孩子的天性,放大他的长处,所以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和教师想教给他的东西有一定的不同,但是这绝不是矛盾的。这样的不同想要协同进步,最重要的是要用心来看待学生的行为,当你真正地将学生定位为孩子,定位为幼童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你所烦恼的孩子们的行为,原来是如此有意思,如此有趣味。教育用心皆是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