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的“送穷”风俗
作者: 罗玥
唐代是“送穷”风俗盛行的重要时期,且随着时代的不断演进,这一风俗在各地逐渐衍生出了各具特色的习俗。关于“送穷”的日子,则存在几种分歧:正月晦日、正月初五、三月初三、三月初六。历史文献上描绘了几种“穷鬼”的形象:《焦氏易林》中的“贫鬼”、《送穷文》中的“五鬼”,以及《送穷图》中的草束“穷女”。各地的“送穷”习俗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如送穷船、放鞭炮、食物送穷。“送穷”这一风俗的广泛流传,深刻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以及追求富裕、躲避贫穷的普遍心理。
顾名思义,“送穷”就是送走贫困,驱赶灾难,迎来富裕美好的生活,反映了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汉代的驱傩活动就已经有“送穷”的意味。扬雄在《逐贫赋》中将“贫”拟人化,巧妙地借助驱贫这一民间习俗,传达自己内心的凄楚。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送穷”习俗出现于唐代,如钱锺书在《管锥编》中认为韩愈的“送穷”文章就展现了唐代的“送穷”习俗。另外,姚合《晦日送穷三首》其一中的“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和陈惟岳所作的《送穷图》,也都描绘了草束的“穷女”形象。可见,“送穷”民俗在唐代已经相当盛行了。
一、“送穷”之日
“送穷”之日,就是人们在这天送走“穷鬼”。而文献中所见“送穷”的日子却存在一定分歧。
(一)正月晦日
《荆楚岁时记》“晦日送穷”条,其下有杜公瞻注云:“高阳氏子瘦约,好衣敝食糜,人作新衣与之,即裂破,以火烧穿着之,宫中号曰‘穷子’,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弃破衣,是日祀于巷,曰‘送穷鬼’。”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三“号穷子”条引《文宗备问》云:“昔颛帝时,宫中生一子,性不着完衣,作新衣与之,即裂破,以火烧穿着,宫中号为穷子。其后以正月晦日死,宫人葬之,相谓曰:‘今日送穷子也。’”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穷鬼”被描绘为上古帝王颛顼的一位独特之子。他外表看似羸弱,常着一身满是补丁的旧衣,以稀粥为食,生活俭朴至极。即便是有人赠予他崭新的衣裳,他也会以某种方式—或是撕扯,或是以火烧出破洞—使之变得如同旧物一般,再行穿戴。因此,人们便戏称他为“穷子”。在一个正月的晦暗之日,穷子不幸离世。宫中的侍从们怀着哀悼之情将他安葬,并口耳相传:“今日,我们送别了穷子。”自那以后,穷子的形象逐渐在人们心中演变,成了一个令人畏惧又避之不及的“穷鬼”传说。
唐代诗人姚合在《晦日送穷三首》中写道:“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每年晦日,家家户户都会举行洒酒仪式,以此送走穷神,并虔诚祈祷来年能够迎来富足的生活。在宋代,释智圆于其诗作《正月晦日作》中生动描绘了人们在晦日这一天纷纷参与送穷船的热闹场景,“富贵在天谁肯信,临流争放送穷舟”,并且“送穷”的时间可能是在晚上。宋代诗人李新的《正月晦书事》写道:“诗书奴婢晨占鵩,盐米妻儿夜送穷。”明代谢肇淛撰《五杂俎》卷二《天部》也记录了“送穷”习俗:“秦俗以二月二日,携鼓乐郊外,朝往暮回,谓之‘迎富’。相传人有生子而乞于邻者,邻家大富,因以二月二日取归,遂为此戏。此讹说也。大凡月尽为穷,月新为富,每月皆然,而聊以岁首举行之故,正月晦送穷,而二月二日迎富也。”古人通常认为一个月的最后一天是“穷日”,而新的一个月的开始则是“富日”,所以在正月最后一天(晦日)送穷,而在二月二日则迎富。这就解释了“送穷”习俗形成的文化背景。
(二)正月初五
过年期间,人们需要遵守诸多传统禁忌,不过一旦过了农历正月初五,这些繁多的规矩便大多不再需要严格遵守了。明清时期以正月初五为“送穷”日,应该是唐代以后晦日节逐渐衰落,“送穷”的风俗就移到了正月初五。“送穷”与“破五”本是两个不同的习俗,但由于内在的相似,所以人们逐渐称“送穷”为“破五”,会在这天清除破烂儿,并把垃圾带出去。这与韩愈所作《送穷文》中描绘的送五鬼的诗文广泛流传有着密切的关联。这种风俗在北方更为流行。《朝邑县志》记载:“五日,以故彩纸为妇人,戊夜乃出妇人,送穷。”在农历正月初五这一天,人们会用彩色的纸扎成一个妇人的形象,人们称其为“穷媳妇”,然后在戊夜将这个纸妇人拿出来,通过一定的仪式将其送走,以此来象征送走“穷鬼”。可见“穷神”的形象与唐代陈惟岳的《送穷图》一样都为女性,并且“送穷”的时间可以在天未亮之前,可见前代的习俗保留了下来。关于纸人的性别,不同地区可能存在差异,有的地区并不限制纸人的性别。山西《大同府志》记载:“五日,剪彩纸为人,小儿拥抱戏通衢,曰‘送穷’。”
二、何谓“穷鬼”
根据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的考证,我国唐代民间已广泛流行送“穷鬼”的习俗,但当时仅称之为“鬼”,并未尊其为“神”。直至明清时期,“穷鬼”的地位有所提升,被赋予了“穷神”的尊称。至于其究竟是神还是鬼,自古以来便众说纷纭,至今仍无定论。前文已经提到人们普遍把颛顼的一个儿子视为“穷鬼”,“穷鬼”还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焦氏易林》中的“贫鬼”
尽管汉代文献中尚未发现关于“送穷”习俗的记录,但当时已有对“贫鬼”形象的描绘。以下是《焦氏易林》中七条关于“贫鬼”的记载。《临·兑》:“贫鬼守门,日破我盆,孤牝不驹,鸡不成雏。”《损·剥》:“贫鬼守门,日破我盆,毁罂伤瓶,空虚无子。”《萃·随》:“贫鬼守门,日破我盆,毁罂伤釭,空虚无子。”《既济·归妹》:“贫鬼守门,日破我盆,毁罂伤瓶,空虚无子。”这四条记载共同揭示了贫鬼若栖息于人家之中,不仅会损害财物,使人穷苦,更可能引发家庭破裂、后代无继的严重后果。在中国传统伦理体系中,子嗣传承不仅维系着家族延续与伦理秩序,更承载着宗族社会代际接续的核心价值。因此,贫鬼一旦入门,其带来的后果无疑是极其严重的。它不仅会让人陷入贫穷和困境,还会带来一种挥之不去的孤独、无助和绝望感,这种情绪如同阴影般笼罩,难以摆脱。《震·既济》:“贫鬼相责。无有欢怡,一日九结。”《丰·晋》:“贫鬼相责。无有欢怡,一日九结。”《未济·颐》:“贫鬼相责。无有欢怡,一日九结。”这几条暗示贫鬼可能不止一个,它们像狗一样激烈争吵,相互指责。“无有欢怡,一日九结。”每一天都如同沉重的枷锁,让他们无法喘息,更无法感受到丝毫的快乐与满足。根据《焦氏易林》的记载,我们能够对“贫鬼”的“品格”有一定的认知。
(二)《送穷文》中的“五鬼”
韩愈的《送穷文》以作者与“穷鬼”的寓言式对话为核心,通过戏谑的笔法展现主客问答,借以探讨士人安贫守道的精神追求与人生困境。文中的“五鬼”并不是狭隘地指物质生存层面,更多的是关于人生的思考。第一个为“智穷”。“矫矫亢亢,恶园喜方,羞为奸欺,不忍伤害”,它认为这世间追求的“和”只是肤浅的表面,一旦与自身利益冲突,这所谓的和谐就如同一层薄纸。“学穷鬼”尽全力对事物进行学习,关注事情道理的细微之处,力求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认知,也就是“摘抉杳微”。“不专一能,怪怪奇奇,不可时施,祗以自嬉”,这里的“文穷鬼”的“文”更多的是指学习产生的能力。人的才能理应致力于践行正义之道,而非单纯用于自我炫耀。然而,当时代的光明正道未能显著展现时,个人的能力便难以找到合适的实现途径。“利居众后,责在人先”,体现了将个人利益置于众人之后,而勇于率先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这正是用一生去真诚地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写照。“磨肌戛骨,吐出心肝,企足以待,寘我仇怨”,“交鬼”真正的友谊,其价值在于彼此间的相互激励与扶持,共同追求进步与成长。
(三)草束“穷女”
唐人陈惟岳所绘的《送穷图》分别勾勒出了“穷女”和“富女”两位妇人形象。对于“穷女”,宋人董逌撰《广川画跋》卷三《送穷图》这样描述道:“其画穷女,形露渨涹,作伶仃态,束刍人立,曳薪船行,绳引䩖鞄,颿系栙䉶,裹以挛虢,荐之醭䤍,周偏室居,开门送之。”由此可见,这位穷女的形象如草束的一般,姿态拘谨而蹒跚,艰难地拖着船只前行,显得十分狼狈。她居住在一个偏僻的陋室,四周的环境也十分贫寒,从而与木质“妇人”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送穷”习俗
诸多迹象表明,“送穷”习俗一直非常兴盛,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广大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希望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现将文献中所见的几种“送穷”习俗列举如下:
(一)送穷船
韩愈的《送穷文》里面记载了一种“送穷”的方式:“元和六年正月乙丑晦,主人使奴星结柳作车,缚草为船,载糗舆粻,牛系轭下,引帆上樯。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鄙人不敢问所途,窃具船与车,备载糗粻,日吉时良,利行四方,子饭一盂,子啜一觞,携朋挈俦,去故就新,驾尘彍风,与电争先,子无底滞之尤,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
唐代的“送穷”仪式颇为复杂,需要先为“穷鬼”准备柳枝做的船,贴心地为它们准备路上的干粮,并且在它们离开前还需要行礼祷告,希望它们开启新的生活。段成式的《送穷文》写道:“是年正之晦,童稚戏为送穷船,判筒而槽,比箨而闾;细枲缠幅,楮饰木偶;家督被酒,请禳穷将,酹地歌舞。”儿童们用筒或木筒作为船的骨架,竹片编织成船的围栏,还会用楮木雕刻成木偶,放在船上作为“穷鬼”的象征。家中的长辈敬酒后,大家便载歌载舞,送走“穷鬼”。
(二)放鞭炮
有的地区有在送穷日这天放鞭炮的习俗。史浩的《喜迁莺·守岁》写道:“雪消春浅。听爆竹送穷,椒花待旦,系马合簪,鸣鸦列炬,几处玳筵开宴。”蒋一葵在《尧山堂外纪》中记载,嘉靖甲辰年间一位方士所作《除夕》诗于壁曰:“长竿火炬照田场,山寨归来兴未阑。稚子送穷惊爆竹,骄妻学富出椒盘。”光绪年间《绥德州志》记载:“初五日黎明起则燃炮、焚香。”同治年间《瑞州府志》记载:“三日侵晨,束刍像人,以爆竹、锣鼓欢噪逐鬼,送至河边,曰‘送穷’,即古傩遗意也。”“民国”时期的《府谷县志》也有初五送穷时“焚香、放花炮”的记载。民间传说中,“穷鬼”或其他不吉利的神灵害怕鞭炮声。放鞭炮的声音可以产生巨大的声响和震动,可以营造出一种威严和驱赶的氛围,被认为能够有效地驱赶这些不受欢迎的“客人”,从而保护家庭免受贫穷和不幸的侵扰。
(三)食物送穷
《事林广记前集》中记载:“《荆楚岁时记》云:徐日家家具殽蔌,谓宿岁之储,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饮,至新年,则弃街衢,以为去故纳新。闽中风俗,除日以食物送穷,想此义也。”在闽中地区(主要指的是福建中部地区,包括福州、莆田等地),人们会准备各种食物,如糜粥、素食等,用来祭送“穷神”或“穷鬼”。前文提及人们视颛顼的一个儿子为“穷鬼”,他特别喜欢喝稀粥,所以人们会在送穷日准备稀饭或杂粮粥,并将其倒在门口或街道上,以此象征性地送走穷困和贫穷。有些地区在送穷的习俗上有所差异,他们选择用煎饼替代稀粥来进行送穷仪式。元好问的《送穷》写道“煎饼虚抛壒撒堆,满城都道送穷回。”《岁时广记·人日》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记载:“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
综上所述,“送穷”是一种自古以来就十分兴盛的民俗行为,其含义就是将“穷鬼”送走。经过对文献资料的系统梳理与深入研究,笔者认为,“送穷”仪式的初步形态可追溯到汉代,而至唐代时,该习俗已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并呈现出极为繁盛的景象。“送穷”的具体时间也在流传中产生了变化,有的地区将正月晦日定为送穷日,有的是正月初五,也有三月初三和三月初六。就“穷鬼”而言,则有《焦氏易林》中的“贫鬼”、《送穷文》中的“五鬼”以及《送穷图》中的草束“穷女”。并且,各地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送穷船、放鞭炮等。这种广泛流传于民间的“送穷”习俗,深刻折射出我国民众普遍渴望告别旧岁的贫穷与困苦,祈求在新的一年里能够发家致富,迎来幸福美满生活的共同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