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简·爱》中女性自我意识的成长
作者: 陶怡璇
《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成名之作,作为一部享誉世界的文学经典,这部作品既以细腻沉郁的笔触展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阶级矛盾与性别困境,又通过女主人公简·爱追求人格独立与平等尊严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极具人格魅力的女性形象。小说中跌宕起伏的情感纠葛与深刻的社会批判交织相融,使其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启蒙读本。在很多文学著作中,总会出现一些自私、贪婪等负面角色,受男性父权制度的影响,这一类形象常由女性演绎,同现实中温柔、善良、坚强等女性品格相悖。随着女性主义的不断崛起,越来越多的女人开始变得更加独立,在精神和肉体上获得了重生,能够有意识地维护女性的尊严。《简·爱》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格局,书中的女主人公简·爱没有过于出众的外貌条件,却拥有一颗敢于挑战生活的心,以顽强的个性活出一个全新的自我。作家没有刻意迎合男性的审美标准,也没有将女性过度神圣化,而是极为贴近现实生活,反映出作家明确的女性自我意识。该书为广大平凡女性塑造了新女性代表的形象,激励世界各族女性战胜苦难、挣脱束缚,成为引领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指路明灯。
一、女性主义的解读
18世纪末,欧美等国女性为争取自身权益,提高社会对于女性的尊重,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维护妇女权益的运动,并且迅速风靡世界,引起各国女性的效仿和支持。妇女解放运动对于文学的影响也相当明显,促进了批判文学的进步与完善,逐渐形成维护女性主义的文学理论,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夯实了基础,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过近200年的岁月浸染,很多作家能够站在女性视角,打破了传统以男性为中心的组织框架,正视女性的地位和能力,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成为女性主义的重要主张。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根植于深厚的历史土壤,与女性主义思潮相伴而生。这一进程不仅深刻影响了社会结构的演变,更是无数女性渴望自由、独立、展现自我价值的呐喊。女性自我意识的成长反映了文明的进程,如果社会长期处于男权的垄断,就会变得扭曲与压抑,女性主义的出现能够平衡社会压力,拯救广大女性于水火,彰显出人类文明中的公平、公正,引导广大女性自我思考与自我完善,敢于反抗命运带来的不公。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笔者认为女性主义必须与时俱进,在各个方面建构和完善核心理念。本文以《简·爱》中的女主人公简·爱的言行举止为基础,分析女性主义视角下女性自我意识的成长历程。
二、简·爱的成长历程
在《简·爱》中,夏洛蒂·勃朗特用精湛的文笔为我们塑造了简·爱这个女性形象。简·爱在挑战、艰辛中发现美好的存在,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公,压抑与艰难不仅没有压垮她的脊梁,反而激发她内心的女性自我意识,成长为完美女性的代表人物。笔者将简·爱的生活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舅舅家中。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幼小的简·爱遭受了同龄人难以想象的经历,舅舅去世后她饥一顿饱一顿成为常态,还要面对舅妈、表兄、表姐的虐待与嘲讽。尽管处处充斥着压抑与孤独,但简·爱从没有放弃对生活的追求,她喜欢读书并热爱学习,磨难使她的心性迅速成熟,她找到了生存和自我保护的方法,培养出不屈不挠的意志。第二个阶段是在学校时期。经过幼年的磨炼,简·爱终于迎来了接受更多教育和知识的机会,使其对自我价值和权利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萌生了抗争的决心。在这个时期,简·爱结识了好友海伦。海伦是一个具有勇气和智慧的女性,教会简·爱坚守内心、清楚自身定位,促使简·爱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努力。第三个阶段是在罗切斯特的庄园时期。坚强的少女以为遇到了真爱,却发现罗切斯特已有家室,这样的爱情注定不被祝福,简·爱必须面对成年以来最大的挑战,经过内心的煎熬与思考,她尊重自己的价值观,毅然决然地离开罗切斯特,构建属于自己的自由和独立的生活,令身心得到了升华。充满正能量的简·爱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简·爱的成长历程深刻展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过程。现代女性的生命轨迹未必能如简·爱般经历完整的自我觉醒历程,但在生活、工作、学习等诸多方面面临抉择时,若因畏惧困难而放弃原则与底线,便可能陷入自我迷失的困境。这种人格主体性的消解,终将导致难以获得他人基于平等立场的尊重与珍视。在小说中,简·爱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体,生活的历练使其有勇气和信念,以主动的姿态直面惨淡的人生,拒绝成为男人的附庸,为女性剖析了爱情的本质。因此,简·爱的成长是一个自我认知、自我教育和自我解放的过程,作家以此为切入点,鼓励女性要有自我意识,敢于争取自己的权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为女性主义运动注入了内涵和灵魂。
三、女性主义视角下《简·爱》中女性自我意识的成长
(一)女性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
在《简·爱》中,简·爱的幼年生活可谓令人同情,父母的早逝逼迫她寄居在舅舅家,舅舅将简·爱视如己出,给予她短暂的心灵安慰。然而,没过多久舅舅也不幸离世,舅妈里德太太对待简·爱极为刻薄,又通过区别对待破坏了孩子们关系,导致表兄、表姐都开始欺负简·爱,简·爱在这个家中地位连佣人都不如。“红房子”事件被公认为简·爱女性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该事件源于简·爱反抗表兄在言语和肢体上的侮辱,被舅妈关进了舅舅生前住过的红房子中。在漆黑的世界里,简·爱虽然因惊吓过度而昏厥,但这样的境遇没有摧毁她的反抗精神,反而激发了她的反抗意识,决心摆脱这样的家庭和生活。直到有一天,药剂师劳埃德建议简·爱出去读书,年幼的她下意识思考:“上学也是彻底变换环境,意味着一次远行,意味着同盖茨黑德完全决裂,意味着踏上新的生活旅程。”
年幼的简·爱身处他人屋檐下,过早体验到人间的险恶和悲惨,因而极度缺乏安全感。当没有可依靠的人时,坚持下去的唯一依靠只有自己,简·爱在顽强个性的驱使下,非常渴望有机会见识新世界,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与其说这是一个孩子最纯真的渴望,不如说是女性面对社会压力时,萌生出的一种反抗意识,打破固有的压迫和束缚,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坚强也许是简·爱固有的性格,反射出女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她在情感上呈现出明显的疏离感,即便身陷囹圄也没有乞求、巴结他人,内心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
(二)女性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
对于简·爱而言,学校是她曾经梦寐以求的地方,但现实却又一次打破了她的幻想。学校经营者布罗克赫斯特很虚伪,他表面上倡导学生要学会忍受贫穷困苦,背地里却习惯于吃喝玩乐,导致古板、严厉、苛刻充斥着这个地方,简·爱同布罗克赫斯特的冲突成为一种必然。面对布罗克赫斯特恶人先告状时,自尊自爱的简·爱难以忍受,彷徨中遇到了海伦和玛丽亚,这两个善良且明智的女性,令简·爱变得阳光、乐观,在洛伍德学校度过了8年时光。
女性自我意识的成长,离不开良师益友的支持和鼓励。海伦是个安静、有忍耐力又早熟的女孩,对于生活的荒谬和不公、人性的弱点和缺陷有着清醒的认识,面对刻薄教师的当众责罚,海伦极为淡定地对简·爱说自己的目的是接受教育,目标没实现之前绝对不会退缩,同时劝说简·爱要学会宽容,正视舅妈的所作所为。海伦这样阐述自己的价值观:“暴力不是消除仇恨的最好办法。同样,报复也绝对医治不了伤害。”“即使整个世界恨你,并且相信你坏,只要你自己问心无愧,知道你是清白的,你就不会没有朋友。”这些富含哲理的话语提高了简·爱的思想境界,使她看待过去和现在的生活更加积极向上,在未来的岁月里,即便生活和情感遭遇坎坷不平,都没有将其击倒。玛丽亚是洛伍德学校的学监,外貌优雅端庄,心地善良仁慈,做事公正利落,在《简·爱》中犹如圣母一般,在简·爱受到布罗克赫斯特诽谤时,是她毅然给予简·爱辩护的机会,帮助简·爱恢复斗志,在全体师生面前昭雪平反。在与玛丽亚相处的日子里,简·爱还学到了很多知识,感受到慈母的关爱,也正是玛丽亚的离开切断了简·爱与洛伍德的连线,迈出独立生活的重要一步。简·爱在8年间经受了羞辱、学习与蜕变,书中这样描述简·爱的内心波动:“比较和谐的思想,比较有节制的感情,已在我的头脑里生根。”简·爱拥有法文、绘画和音乐等专业能力,这是独立女性挺直腰板的内在能量,经过在洛伍德的磨炼,简·爱女性自我意识不断觉醒,为下一阶段的成长做好了铺垫。
(三)女性自我意识的成熟阶段
人的一生经历得越多,成长就会越迅速,对于历经坎坷又不乏历练的简·爱而言,此时完全可以规划未来的生活,享受苦难过后的幸福。文学源于生活,跌宕起伏的人生似乎更加彰显独立女性的价值,简·爱为自己制定很多的计划与设想,却因为与罗切斯特产生交集而搁浅。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推动《简·爱》情节的发展,感情的纠葛再度打破简·爱的生活。作为一个自尊自爱的独立女性,简·爱在得知真相后理智地面对现实,作出离开决定的一刹那,女性自我意识彻底步入成熟阶段。作家利用简·爱的人物形象,再度教导女性要自爱,只有爱惜自己的羽毛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年轻的简·爱离开教会学校后,以家庭教师的身份进入了桑菲尔德庄园。那个时代,家庭教师地位低下,与佣人处于同一等级。简·爱的生活经历各种磨炼,虽然没有老练的外表,但其单纯不失庄重、独立而深邃的思想,无一不吸引着庄园主人罗切斯特。情窦初开的少女与风度翩翩的贵族,即便在各个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但简·爱从未因此而自卑,丰富的经历以及成熟的认知,使其与罗切斯特在精神、灵魂上处于同一高度。在小说的字里行间,我们都可以感受到那一时期简·爱的快乐,那是一种苦尽甘来的解脱,充满了对未来的幻想。感情的世界永远不会停止波动,生活再度给予简·爱重重一击,两人已经步入教堂举行结婚仪式,却被有心人指出男方妻子尚在,这段婚姻因违背法律而无效。即便已经被生活捶打了无数遍,那一刻的简·爱依旧痛苦万分,到底是向所谓的爱情妥协,成为爱人罗切斯特的情妇,还是再度离开安逸的生活,追求真正的独立与自由呢?对于坚强而自立的简·爱而言,答案显而易见。经过沉着、冷静的思考后,她拒绝了罗切斯特的恳求,决然离开,守住了自己的道德与气节。
女性自我意识的成熟是一种蜕变,犹如勇士一般正视自己的痛苦,坚守底线和信念,是独立女性最为高贵的属性。当简·爱面对圣约翰强势求婚时,她再一次面临选择:“是否牺牲自我屈服他人意志?”简·爱依旧没有让读者失望,她要用行动主宰自己的生活和感情,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回到了已经失去健康体魄的罗切斯特身边,没有嫌弃和埋怨,有情人终成眷属!在这段感情中,简·爱即便是家庭教师的身份,却也因为爱情而接受罗切斯特的求婚,但面对男方已婚的事实,她毅然选择离开,无疑是其独立的女性意识发展成熟的表现。作家通过简·爱的选择,为女性主义树立了崇高的理念,即唯有自尊、自爱才能获得尊重,唯有自强、自立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视角审视《简·爱》的叙事建构,在人物形象分析中着重解构维多利亚时期的性别权力结构对角色行为轨迹的规训,并通过文本细读揭示了简·爱在父权制社会中的主体性觉醒过程,由此阐释夏洛特·勃朗特对女性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及其突破路径的深刻思考。童年的疏离感赋予简·爱反叛的精神和对独立自由的渴望;洛伍德学校的生活既教会了她后来赖以生存的技能,又养成了她忍耐坚韧的性格;她和罗切斯特之间跌宕起伏的爱情更坚定了她要坚持独立、追求自由的决心;最后她在芬丁庄园与罗切斯特终成眷属,这是她不顾世俗偏见、坚持追求真爱的结果。夏洛蒂·勃朗特以女性的独特视野展现了当时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表达了她对女性独立存在价值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