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全称量化词“都”的多维探究

作者: 王玮璇

全称量化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形式语义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汉语量化词“都”在日常语言使用中极为常见,但其语义和用法却较为复杂。“都”是汉语中常用的语气助词,常位于句末,用来表示全体或大多数的概念。随着语言的演变,人们对于“都”的理解与运用也不断发生变化,如在日常口语中,“都”有时候用来表示“都没有”,这种用法是近些年才开始流行的;在表达数量问题时,“都”可以用来表示多少,这种用法也是近年来才逐渐普及的。对“都”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语法体系和语义表达机制,也对汉语教学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都”的基本用法与特征

(一)“都”在句子中的具体表现

“都”作为量化副词,在现代汉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一般认为“都”是一个范围副词,它的语义功能是对出现在它前面的复数性成分进行总括。吕叔湘等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就有过明确的论述:“表示总括全部。除问话以外,所总括的对象必须放在‘都’前。”这种用法要求所量化的对象必须具有复数性和有定性,并且位于“都”的左边。例如,“大伙儿都同意”中,“大伙儿”是具有复数性和有定性的对象,位于“都”的左边,“都”在这里表示总括全部,即所有人都同意。

众多学者对“都”的量化副词用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姚晓波曾在《现代汉语“都”的基本用法》中指出,副词“都”的总括对象主要是名词性成分,它可以分为左向、右向两类总括形式。左向性中包括总括主语、状语和介宾词组中介词的宾语,右向性中主要是总括宾语。

“都”在句子中可以表示范围限定,它可以总括句子中的多个对象,明确其范围。例如,“所有的学生都参加了活动”,“都”在这里总括了“所有的学生”,限定了参加活动的范围。在强调信息方面,“都”可以加强语气,突出某个重点。例如,“连这么重的病都给治好了”,“都”强调了治好重病的不易,增强了句子的表现力。在表达情感态度方面,“都”可以传达说话人的情感倾向。例如,“这都是你一个人惹出来的祸”,带有抱怨的语气。在表示虚拟条件方面,目前的研究中虽提及较少,但也有一定的表现。例如,在某些假设句中,“都”可以起到强调假设条件下某种情况的作用。用作总结性副词时,“都”可以对前面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例如,在一段叙述之后,用“总之,这些情况都表明……”来进行总结。

(二)“都”的句法特征

在句法结构的表层,“都”通常处于谓语动词的前面,如“大伙儿都同意”“我们都赞成你的意见”等句子中,“都”均位于谓语动词“同意”“赞成”之前。而在句法结构的逻辑语义层面,则处在句子的最上层,发挥着对句子语义进行总括、限定等作用。在复句中,“都”的关联方向也较为复杂。它可以在不同的复句类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如在条件复句中,“无论干什么事情,他都非常认真”,“都”在这里起到了强调在任何条件下都具有某种状态的作用;但在内嵌性从句中,“都”的使用可能会受到限制,如“我们劝他都去北京”。这种差异表明“都”在复句中的关联方向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探讨其规律和机制。

(三)“都”的语义指向分析

1.“都”的指向对象及语义效果

当“都”指向名词性成分时,其作用主要在于强调该范围内所有成员的共同特征或属性。例如,在“这些书我都读过了”这句话中,“都”指向名词性成分“这些书”,强调了所有这些书都被阅读过这一共同属性。这种用法在实际语言中较为常见,它使得表达更加简洁明了,能够迅速传达出一个范围内所有成员的状态。另外,总括副词“都”在指向名词性成分时,会对所指的名词性成分进行总括。例如,在“他们都喜欢吃水果”这句话中,“都”指向名词性成分“他们”,表示所有的“他们”都具有“喜欢吃水果”这一共同特征,即“都”总括人或事物各构成单位之间的共同性。

当“都”指向动词性成分时,则强调该范围内所有成员都进行了某种行为或具有某种状态。例如,“每个人都喜欢看电影”这句话中,“都”指向动词“喜欢”,强调所有人都具有“喜欢看电影”这一状态。这种用法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极为频繁,能够突出行为或状态的普遍性。在“他们都已经离开了”这句话中,“都”指向动词性成分“已经离开了”,强调“他们”这个范围内的所有人都进行了“离开”这一行为。范围副词“都”在强调动词性成分时,能够使表达更具说服力,让读者或听者更清晰地感受到动作或状态的全面性。

2.“都”的语义指向影响因素

不同的句子结构确实会对“都”的语义指向产生显著影响。例如,在简单句中,“都”的语义指向相对较为明确,通常指向句子中的名词性成分或动词性成分。然而在复杂句中,由于句子结构的复杂性增加,“都”的语义指向可能会变得模糊不清。

以“他们都已经离开了”这句话为例,在简单的陈述句结构中,“都”明确指向动词性成分“已经离开了”,强调“他们”这个范围内的所有人都进行了“离开”这一行为。但如果将这个句子放入一个复杂的条件状语从句中,如“如果他们都已经离开了,那么我们就需要采取其他措施”,此时“都”的语义指向可能会受到整个句子结构的影响,变得不那么容易确定。

另外,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的位置和关系也会影响“都”的语义指向。在主动句中,“都”的语义指向可能与被动句中的语义指向不同。例如,“他们都喜欢看电影”和“电影都被他们喜欢”这两个句子中,虽然表达的基本意思相似,但“都”在两个句子中的语义指向却有所变化。在主动句中,“都”指向名词性成分“他们”,强调所有人都具有“喜欢看电影”这一状态;而在被动句中,“都”可能更倾向于指向名词性成分“电影”,强调所有的电影都被他们喜欢这一情况。

在不同的语境下,“都”的语义指向也会发生变化。从上下文语境来看,一个句子中的“都”的语义指向可能会因为前后文的内容而发生改变。例如,在“他都不想去看电影,但是今天他却去了电影院”这句话中,前半句中的“都”本来指向动词“想”,表示他不想做某件事;但在后半句的语境影响下,“都”的指向可能变为否定词“不”,表示他过去不想去看电影。这种上下文语境的变化导致了“都”的语义产生了歧义,同时也说明了语境对“都”的语义指向有着重要的影响。

说话的场合也会影响“都”的语义指向。在正式的场合中,“都”的使用可能更加严谨,语义指向相对明确;而在口语化的场合中,“都”的使用可能更加灵活,语义指向也可能更加模糊。例如,在学术讨论中,“大家都同意这个观点”中的“都”可能明确指向“大家”这个名词性成分,表示所有人都同意;而在日常聊天儿中,这句话中的“都”的语义指向可能就不那么明确,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的聊天儿内容和语气来确定其指向。

说话者的意图也会影响“都”的语义指向。如果说话者想要强调某个范围内的全部成员或情况,那么“都”可能会指向相应的名词性成分或动词性成分。例如,“这些书我都读过了”这句话中,说话者的意图是强调自己读过了所有的书,所以“都”指向名词性成分“这些书”,强调了所有这些书都被阅读过这一共同属性。而如果说话者想要强调某个动作或状态的普遍性,那么“都”可能会指向动词性成分。

所以,句子结构和语境对“都”的语义指向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理解和使用“都”这个词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句子结构和语境因素,以准确把握“都”的语义指向。

三、“都”的量化及相关问题研究

(一)“都”的数量意义和使用范围

“都”在表达数量问题时具有丰富的意义和特定的使用范围。在日常口语中,“都”常常用于数量表达,呈现出多样化的用法。例如,“这个饭店人均消费都在100元左右”,这里的“都”表示一种约数范围,强调饭店的人均消费大致处于这个价格区间。这种用法在日常交流中十分常见,能够快速传达出关于数量的大致信息。

近年来,“都”在数量表达方面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和新用法。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和演变,人们在使用“都”表达数量时更加灵活多样。例如,在一些网络用语和新兴的口语表达中,“都”的数量意义可能会有不同于传统用法的表现。然而,目前对于这些新用法的研究还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分析。通过对近年来语言现象的收集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都”在数量表达方面的发展趋势,为汉语语言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二)“都”和数量词的搭配方式和语义关系

“都”与不同数量词的搭配方式丰富多样,其语义关系也较为复杂。例如,在表达数量约数范围时,“都”常与“左右”等词搭配。再次以“这个饭店人均消费都在100元左右”为例,这里“都”与“100元左右”搭配,强调饭店人均消费大致处于这个价格区间,其语义关系体现了对数量的一种不确定但大致范围的限定。

当“都”与具体数字搭配时,如“此《中阿含》凡有五诵,都十八品”,这里的“都”表示“总共”义,与数量词“十八品”搭配,其语义关系为对整体数量的总括。

在一些特殊的句式中,“都”也会与数量词产生特定的语义关系。例如,“量词重叠+‘都’+VP”的句式中,“本本都有同样的前言”,这里的“都”与量词重叠形式搭配,对遍指对象的某种状态进行描写或评价,强调了每一个对象的共同状态,与数量词的搭配体现了对所有对象的全面涵盖。

此外,“都”与数量词的搭配还受到句子结构和语境的影响。在不同的句型中,“都”与数量词的语义关系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在疑问句中,“都”与数量词的搭配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语义理解;在口语化的场合中,“都”与数量词的搭配可能更加灵活,语义指向也可能更加模糊。

总之,“都”与数量词的搭配方式和语义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语言现象,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句型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

(三)“都”在不同句型中的语义和句法功能

在陈述句中,“都”的语义和句法功能较为丰富。当“都”作为量化副词时,常用来总括句子中的多个对象,明确其范围。例如,“所有的学生都参加了活动”,这里的“都”总括了“所有的学生”,限定了参加活动的范围,表明所有学生无一例外地参与了该活动。

同时,“都”在陈述句中还可以用于强调信息。例如,“我们都非常努力地工作”,“都”强调了所有人努力工作的状态,增强了句子的表现力。此外,“都”也能传达说话人的情感态度,如“这都是你一个人惹出来的祸”,带有一定的抱怨语气。

在疑问句中,“都”的语义理解可能会更加复杂。例如,“他们都去了吗?”这里的“都”既表示对“他们”全体是否参与某一行为的疑问,又暗示了说话人对这个范围的关注。其句法位置通常在谓语动词之前,如这个例子中的“都”在“去”之前。

当“都”与数量词搭配出现在疑问句中时,语义指向可能会有所变化。例如,“这个饭店人均消费都在100元左右吗?”这里的“都”与数量词“100元左右”搭配,对饭店人均消费的大致范围提出疑问,其语义关系体现了对数量不确定但希望得到确认的一种询问。

在感叹句中,“都”可以加强语气,突出某种程度或状态。例如,“这些花太美了,都让人陶醉了!”“都”在这里强调了花的美丽程度达到了让人陶醉的地步,增强了感叹的效果。

总的来说,“都”在不同句型中的语义和句法功能各有特点,我们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

本研究虽然对汉语量化词“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对“都”的义项个数仍存在争论。目前的研究中,对于“都”究竟是两个义项还是三个义项尚未达成共识,这给“都”的语义分析和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其次,对“都”的使用场景缺乏明确界定。虽然本研究探讨了“都”在不同句型中的用法,但在实际语言运用中,“都”的使用场景仍较为复杂,需要进一步明确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使用规则。再者,左向全称量化过程中的制约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虽然已经分析了量化对象和句子谓语的语义性质以及语用倾向对“都”的量化性质和功能的影响,但对于这些制约因素的深入研究还不够,需要进一步探索其内在机制。最后,表范围副词“都”与语气副词“都”的常见句式有待明确。虽然对“都”的语义功能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但对于这两种不同类型的“都”在具体句式中的表达还需要进一步梳理和明确。

总之,对汉语量化词“都”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的研究可以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深入和拓展,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提供更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