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大之辩与思绪的密度

作者: 杨不寒

作者要成功写就一篇生态散文,仅仅做描述性介绍是远远不够的。钩沉一段历史,转述几种传说,扮演百度搜索框的角色,同样不能满足我们对散文内容的要求。读周荣池近作《泰山的细处》,会看到作者为我们打开并延展出一条构造散文的语言世界的路径,抑或说他呈现出一种生态散文写作的有效“办法”。

作为江苏高邮人的周荣池,在文章开篇处即请出他的老乡汪曾祺,又从汪曾祺处转引张岱的谈论泰山的佳句:“泰山元气深厚,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这样大费周章的一番动作,原是为了强调泰山之大。而按照汪曾祺的意思,写泰山“只能从宏观处着笔”。设若就顺着这样的思路把文章写下去,想来也无甚不妥。但周荣池的“玲珑”处,在于他之所以借得众人之口来表示泰山之宏大,是因为他其实早就决定要从“小巧”处下笔来写泰山。旁人的看法,既是破题,也是为了给他的反弹琵琶增加一种戏剧性效果。

但容易忽略的是,这样的开篇还有另一层重要的背景性和提示性意义。它给后文从“细处落笔”的书写,预留了思绪绵延的遥深时间与意义扩展的广袤空间,从而彻底解放了展开小大之辩的可能性和激活审美心灵的自由度。小大之间的开合、变幻和往复虽然反映在视境和心境当中,却无疑源自思绪的“撕扯”。文章之美,却因之而存焉。

具体而言,泰山的细处,是在观看中次第出现的。仿佛是跟着作者登泰山的脚步,阅读的过程,恰是移步换景的过程,就连天色也跟着徐徐变换。一一看下来,《泰山的细处》共写了岱庙、龟驮的碑、古柏、经幢、刻石上的古字、泉水、铜亭、街市、宾馆、晨光、摩崖题字、海棠、石头等十三个“细处”,其中泉水和铜亭列于一章之内,所以除去破题的一小段外,全文共有十二个小章节。这种并列式安排,给了作者极大的自由,不必在行文中将见到的诸多事项和物象强行编织进某种单一逻辑。语言逻辑有其自身运转的机制和势能,这台机器构造得越是庞大,就越会反过来左右写作者的思维和表达。借助于移步换景的章法,这篇《泰山的细处》在整体上展现为一种观看式的书写,而非观念式的书写。在大题目下的每一个章节又都自有其完整性,如同泰山上那些古柏、经幢、泉水一样,分明是泰山的一部分,却又不假依傍,圆满自在,并且恍惚间含有若许玄机。

经过了开篇的铺垫,岱庙、龟驮的碑、古柏等种种“细处”因为出现在泰山上,所以连接着久远而深厚的历史文化,这已是自明的前提。从这些“细处”来表现泰山的宏大,或许是自然的,却未必是应然的。周荣池更愿意采取的“办法”,是沿着这些“细处”偶然开显的契机,以自我商量与内心辩驳的方式,去搭建某种具有沉思气质的生活态度和自在自足的生命形式。这种态度和形式既是属于泰山的,又是属于他自己的。且举《龟驮着的碑》为例。在此章中,“龟”与“石头”的寿命首先成为作者思辨的对象。但“龟”与“石头”被石匠结合在了一起,于是,人的意志便进入作者思绪当中,“皇帝”“翰林学士宇文粹中”“朝散大夫张漴”“山东巡抚李戴”纷至沓来。在对他们进行一番考察后,作者不无悲哀地省悟道:“人的情绪和面色表情不如乌龟的恒长。虽然这一切都是人亲手作为。不自信的恰恰是人自己。”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此。他的思绪仍在一条不断自我否定的道路上蜿蜒而倔强地行进,直到发现与“龟”比寿是一件虚无的事情。而几乎与此同时,他又反过来认可了虚无的永恒性,并且发现“神龟的表情就是虚拟的”。这一发现,有力地撬动了前文各种机心翻覆的考虑,让一切心灵的辩驳都悬停在了无结果的状态中,而整段文字则出落为一场思维的冒险旅程。

周荣池的散文在不断的反问和思辨当中,尽可能地显现万物各行其是的情状。在文学领域,大概唯一可信的写作,就是不会让读者误以为自己读到了真理的写作。周荣池总是愿意给不确定和不可知留出席位。譬如《摩崖的题字》中“人登上了顶峰,究竟山有顶,还是人为峰”这句话,他没有执着于给出终极答案。在另一篇《经幢的态度》里,当想到每个人对“神兽”都有不同感触时,他有过这样的表示:“这都是各人独到的事情。”至于他自己呢,则侧身于人群之间,做逍遥游状。从一种近乎伦理学的解读范式来看,《寻光的清晨》一章中关于从众或不从众的辩证式感想,就很能体现出他追求自在的生活态度。有意消解雅俗之分、高低之分、本质与现象之分,也消解绝对意义上的小大之分,正是他在这些篇章中流露出的基本气质。

于是,很自然地,在思绪循环往复又不穷究某个具体“细处”的书写中,《泰山的细处》获得了一种高密度的语言风格。而现代语言学家早说服了我们,语言和思维原本就是一体两面的存在。在《经幢的态度》《山泉或铜亭》《天上的街市》等短章里都有一些闪着哲学光芒的、富于金属质地的句子,生发自深深的思辨之渊,却又来得斩钉截铁。像这样的句子,在周荣池的散文中信手可拾,常常带给人一种因思想强度而产生的阅读压力。好在这样的句子无不关联着具体的现实。这使得它们有别于哲学书籍里的抽象概念,转而更像是老于人情与世俗经验后的慨叹。从中我们也可以隐隐看出周荣池和汪曾祺的文脉渊源,或者这种渊源其实是一种更为宽广的散文传统。

总体来看,周荣池把他时而奇警、时而舒展、时而及物、时而沉思的语言,抟成了一股磅礴而跌宕的文气。凭着思绪的密度与深度,他从众多“细处”着手,一泉、一碑、一石、一柏、一经幢地复活了一座宏大的泰山。这座语言世界里的泰山不仅万物葱茏,还是一个内涵充沛的意义世界。它仿佛一个超链接文本,一个“细处”就是一处通道,通往作者感知力、洞察力、想象力和反思能力的广大处与精微处。

【作者简介】杨不寒,本名杨雅,一九九六年生,重庆奉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著有诗集《醉酒的司娘子》等。

责任编辑   梁乐欣

特邀编辑    张   凯

上一篇: 泰山的细处
下一篇: 张况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