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气的球、溃堤的坝和“砰”的一声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漏气的球、溃堤的坝和“砰”的一声0

对于图表分析者,今年又是一个绝好的展示技艺时机,从去年11月到今年11月,纳斯达克3000点以下起飞,又中止在3000点以下。道-琼斯老态龙钟,终年只在万点以上徘徊。无论从哪个方面看,两大指数都走出了典型的图表状态,一个盘整,一个头部反转,但是如果细究,就有诸多可疑之处。

比如纳斯达克的上升与下降周期,就有悖常理。上升过程历时只有4个月,而下降却8个月之久。所有的分析师都宣称一个或许是历史上最大的泡沫破灭了,但破灭的时间如果比吹起它的时间还要长,不免和我们的物理常识相抵触。

“气泡不是马上就爆,而是一点一点放气。”这几乎是高科技分析师的主流观点。但又有谁见到过空中渐渐放气的肥皂泡呢?或许在科学家的实验室里能观察到这样的奇观,但投资者中有此奇遇的恐怕凤毛麟角。

于是有了另一种比喻,此泡沫非肥皂泡或海面上的气泡,而是气球,当然也可以是轮胎。这样一说,自然顺理成章,但似乎没有成例,按我们的话说,就是杜撰了。而且,通常状况下,气球的毁灭也以爆为主,除非是有意撒气,以备再用。

一声巨响,烦恼俱消,何等干脆。可惜美国人享太平日久,只敢远远地遥控导弹去炸,却不愿直面淋漓的鲜血,于是乎,互联网的泡沫只能按另一种钝刀子杀人的办法去消解,那就是溃堤式。大水起初是一泻而出,最终却变成涓涓细流。互联网公司先是断了资金来源,然后钱一点一点烧光,公司一点一点委顿下去,投资者则是心有不甘,所以也不是一步到位地割肉。

当我们深入到图表之中的时候,就会发现大爆炸的影子。比如三四月间的互联网公司的溃堤只用了一个月,秋季计算机公司的全面衰退持续了3个月。如果在更大的范围内去定位,就会得出结论,今年的衰退是对至少3年内高科技狂热炒作的消解。四五年前,当互联网刚刚出现的时候,很少有投资者赶时髦,那时的互联网类股价甚至是逆市而动,两年间没有走出车库起家的状态,只是到1997年,才摇身一变。最先闻风而动的是ISP,1997年开始上涨,三年间上涨了60余倍;接下来,半年之后,ICP粉墨登场,3年内上涨30倍;一年之后的1998年年中,有关互联网业务的软件和设备制造商也加入进来,分享最后一杯羹,这一杯也足以使大大小小的资本家们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财富增殖八九倍。所有的这一切纸上富贵都要在垮坝之后的一瞬间完成,怎能不生发出历史上少见的奇观。洪水过后,一片狼藉,相对于最高的价值,互联网公司都跌去大半。ISP,只剩下了10%的市值;软件和设备制造商指数从900点跌到200点;ICP还算幸运,市值只损失了60%。但相对于初始状态,商人们仍有着超常的盈利。年初,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希勒尔出版了一本《非理性繁荣》,似乎敲响了洪水将至的警钟。现在,罗伯特仍以痛打落水狗的精神宣称,高科技公司还是定价偏高,言外之意是2500点还远不是纳斯达克的低部所在。罗伯特为我们的气泡破裂提供了新的内容,他形容市场是一个漏气的球,一点一点,毫不觉察地漏气。如果罗伯特的预言再次成真,美国投资者的苦日子就真的没头了。因为总体而言,美国市场已经两年没有起色,这在80年代之后是绝无仅有的。只有在70年代,道-琼斯有过长达十余年的停滞。纳斯达克市场正是在70年代初设立,经过长达四五年的盘整状态,先于道-琼斯走出困境。30年,纳斯达克增长了50倍,而市场整体只有14倍。纳斯达克5000点的时候科技股中充满了水分,但气泡破裂后水分是否已经被挤干?30年来两个市场指数的相对变动揭示出市场的真相——当纳斯达克处于2500点的时候,30年中它只比整体市场多涨出一倍;20年中,它比整体市场只多涨出1/3;近5年中,它只是在1998年后才特立独行起来,现在则又与整个市场保持一致了。

每次技术进步都会使科技股超出那么一点,仅仅是一点,其余是泡沫,总会以极端的形式被消除,消除的方式又依据市场成熟的程度而不同,仅此而已。